“不但空”之对称。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之一面,然不知其反面同时存有不空之意义,称为但空、偏空。知道空理,同时亦知不空之理,此称为不但空、不可得空。执着空,称但空;知空亦不可得而不执空,称不但空。三论宗吉藏以但空、不但空区别大乘、小乘之教义。天台宗则分配之于二教,以但空为藏教,以不但空为通教;又对观空之空观,分为但空观与不但空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三论玄义、摩诃止观(会本)卷三之三、天台四教仪](参阅“三观”706)
(术语)大小乘所见之空理有二种,小乘分析诸法,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故云但空。大乘之菩萨,分析诸法,不使归空,诸法如幻如梦,其当体见空,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理,故谓之不但空。天台分配之于二教,以但空为藏教,以不但空为通教。法华玄义一曰:“三藏二乘,明但空为极。譬颇梨珠,一往似真,再研便伪。”
小乘人分析诸法时,但见空而不见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萨却说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 陈义孝编
(术语)等于虚空也。大日经一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
(729~808)越南灭喜禅派僧。北宁古法人,俗姓阮。原住天德禅众寺,村人敬称师为长老。唐贞元(785~805)年间,在古法创建琼林寺,专授南宗神会之禅法,其后南宗禅成为灭喜禅派之主流。晚年在龙泉寺南阳禅师门下继续修禅。元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九。
又作一空。语出大品般若经。谓诸法随缘而皆无自性,如色、心、依、正,乃至圣、凡、因、果等法,虽千差万别,然其体性毕竟皆空;此空理乃唯一无二者,故称一空或独空。依寂调音所问经卷五所说,瓦器与宝器之中空,皆为一空,了无差别。[摩诃止观卷七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四]
(术语)随事缘而说诸法之空,然空理是一,名之为一空或独空。止观七曰:“一切法趣十八空,历十八缘名十八空,但是一空。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诸佛实法。大品云:独空也。”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举出但空、不可得空,无方便空、有方便空,般若空、非般若空等。一般所言之二空为:(一)人空、法空:并称人法二空、生法二空。人空又称我空、生空,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无常一之主宰。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闻之而入无我之理,称为人空。法空,即诸法空无之真理。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时犹计五蕴之法为实有者,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般若深慧,令彼等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闻之而入诸法皆空之理,称为法空。[大智度论卷九十三、成唯识论卷一]
(二)但空、不但空:为天台宗所立,凡有二义:(一)于藏、通、别、圆四教中,藏、通二教不明空、假、中三谛,观一切法皆悉虚幻,据此空理而引为至极之理,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称但空。别、圆二教所立之空为三谛相即之空,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称不但空。(二)于藏、通二教而言,藏教所诠之析空观为但空,通教所诠之体空观为不但空;此系因体空之内暗含中道之理。[摩诃止观卷三上、七帖见闻卷二末]
(三)性空、相空:并称性相二空。诸法无实性,称为性空;诸法既无实性,但有假名之相,然此相亦非实有,故称相空。[摩诃止观卷五]
(四)如实空、如实不空:真如体内无一切之妄染,而能究竟显实,称如实空;真如体内具足一切无漏性之功德,称如实不空。[大乘起信论]
(五)权空、实空:并称权实二空。谓二乘之人所悟入之生空为权空,菩萨所悟入之生法二空为实空。[宝性论、辩中边论卷上、大乘玄论卷四]
(六)密教结印契时,以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名依次称为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等五指,故谓二空时,即指二大拇指。
(名数)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五蕴之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于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法空。唯识论一曰:“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执我法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囗@又]一、性空,法无实性也。二、相空,法既无实性,但有假名字之相,此相亦非实,故名为相空。止观五曰:“当知无生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离,无四性,无四性故名性空,性空即无心,而言心者但有名字,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又曰:“如是破已,三假四句阴入皆无实性,即是性空,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是名相空。”[囗@又]一但空,二不但空。为台家之所明。凡于四教各说空理,藏通二教之空,谓为但空,别圆二教之空,谓为不但空。七帖见闻二末曰:“但空不但空有二义:一、藏通,不明三谛,但计空理,谈为至极之理。故名但空也,别圆非但为空,亦为假中,故三谛中之空,名不但空也。二、别圆之空,为三谛相即之空,故为不但空。藏通之空,为假中不具之空,故名但空也。”又就藏通二教言之,藏教所诠析空之空曰但空。通教所诠体空之空曰不但空。以体空之内暗含中道故也。止观三曰:“大论云:空有二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空,不空即大涅槃。”[囗@又]一、如实空,谓真如体内无一切之妄染也。二、如实不空,谓真如体内具一切无漏之功德也。起信论曰:“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囗@又]希麟续音义曰:案瑜伽持明仪,作诸印契,用五轮十波罗蜜。五轮谓地水火风空,两手各以小指为头,依次轮上。经言并二空,即并竖二大拇指也。经作两腔,音苦江反,乃羊腔字,书写误也。甚乖经义。
(名数)一生空,言众生之空无。二法空,言事物之空无。见智度论十八及二十。又,此二者,又名我空法空。见唯识论。又,此二者,名人空法空,见法藏心经略疏。[囗@又]一内空,言内身之空无。二外空,言外器之空无。见般若经五,杂阿毗昙论七,吉藏仁王经疏二。[囗@又]一但空。小乘之空,但见空也。二不但空。大乘之空,不但见空,见空亦为空,即归于中也。见止观三上。
[出止观] 一但空谓二乘之人。观一切法皆悉虚幻。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名但空。二不但空谓诸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名不但空。 - 明·一如等 撰
[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生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 明·一如等 撰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 陈义孝编
二空者,人无我则人空,法无我则法空。能悟二空,即是正观也。 - 明·杨卓
有二种解说。
一是我空与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
二是性空与相空。在这二空中,性空是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妄不实。
- 梵心居士编
指诸法之自性为空。又作法无我(梵dharma -naira^tmya )。为二空之一,三空之一。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大毗婆沙论卷九(大二七·四五中):“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于说一切有部,认为法体恒有,故不说诸法皆空,而观一切法无我,以对治我见。然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等谓,五蕴等之法无我,无实在不变之自性,故为空。
又大乘义章卷一“二无我义”中,就四宗来分别空之义:(一)毗昙立性宗,仅说明生空,而不说法空。(二)成实破性宗,具说明二空。谓苦空无常等之集成诸法,称为法和合。法和合之中,空无定性,故为法空。(三)般若破相宗,亦说二空。谓不须待苦空无常等之离散破坏,凡假名之诸法即为空。(四)显实宗,亦说二空。分为二门:(1)依持门,妄想法之空,称为众生空;所依之真实寂,称为法空。(2)缘起门,真如之体寂,称为法空;缘用之寂灭,称为众生空。其中,破性宗之空为析空,破相宗之空为体空,显实宗之依持门之二空为三性三无性,缘起门之二空为真如之体用。[大智度论卷六、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参阅“二空”202、“空”3467、“无我”5087)
(术语)二空或三空之一。色心之诸法为因缘生之俗法而无实体,谓之法空。法华经曰:“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同安乐行品曰:“菩萨观一切法空。”十地论一曰:“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法藏之心经钞曰:“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囗@又]有以对于有之空,比虚空者。
诸法缘起性空,为二空或三空之一。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执。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