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Ven!uvana -viha^ra 。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为迦兰陀长者(梵Kalandaka )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
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佛本行集经卷四、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普曜经卷八、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八、大唐西域记卷九、法显传、玄应音义卷五](参阅“迦兰陀竹林”3981)
(堂塔)梵名Ve&ndotblw;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见迦兰陀条。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 陈义孝编
(物名)祇园图经曰:“无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银为饰。院有八钟,四为白银,四为颇梨。银钟在院之四角,起而置之。颇梨钟在无常堂之四角。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毗仑,乘金狮子,手执白拂。病僧之气(无常堂置病僧)将大渐时,从是金毗仑之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之乐,如入三昧,往生于净土。(中略)银钟者帝释所作,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度,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系五精舍和十塔之并称。在印度,如来之灵迹有五所精舍及十所塔。(一)关于五精舍,有几种说法:(1)大智度论卷三,依高丽本所载,则指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等,即所谓王舍城五精舍。依宋、元、明三本之说,系指鞞婆罗跋恕(梵Vebha^ravana )、萨多般那求呵(梵Sattapan!n!iguha^ )、因陀世罗求呵(梵Indasa^laguha^ )、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梵Sappason!d!ikapabha^ra )、耆阇崛(巴Gijjhaku^t!a )等王舍城周围之五山。(2)据翻译名义集载,给孤独园、鹫岭、狝猴江、庵罗树园、竹林精舍等,称为五精舍。(3)依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一、翻梵语卷九之说,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耆阇崛等,称为五精舍。(4)据类聚名物考卷三三四载,祇园精舍、竹林精舍、大林精舍、誓多林精舍、那兰陀寺等五大寺,称为天竺五山。
(二)关于十塔之说:(1)依东晋法显所译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下之说,佛入涅槃,八王既得舍利,踊跃顶戴,归还本国,各起兜婆(塔)。彼婆罗门从诸力士之乞,分舍利之瓶,自起兜婆。诸力士等取其一分,于阇维之处起兜婆。如是共起十处兜婆。十诵律卷六十载,阎浮提中有八处舍利塔,第九处为瓶塔,第十处为炭塔。阿育王经卷六亦有十塔之说。然般泥洹经卷下及长阿含经卷五则有十一塔之说,前者以第九为罂塔、第十为定塔、第十一为灰塔,后者则谓第九为瓶塔、第十为炭塔、十一为生时之发塔。上记所举之舍利八塔位于拘尸国、波波国、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国、毗舍离国、摩伽陀国。(2)所谓十塔即:顶塔、牙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舆塔。然其所据不详。
后世我国及日本所称之五山十刹,即基于五精舍十塔之说而来者。[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撰集三藏及杂藏传、释迦谱卷四、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二十、法华经文句卷一上、大藏法数卷三十二]
(经名)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
梵名Kuraraghara -papa^ta-parvata ,巴利名Kuraraghara-papa^ta-pabbata 。在汉译经典中,译为精舍名,于南传巴利语经典中则为山名。据律藏大品第五之十三载,乃位于阿槃提国(梵Avanti ,巴同)之拘留欢喜山,摩诃迦旃延(巴Maha^kacca^na )曾住于此山。又阿槃提国长者之子亿耳(巴Son!akot!ikan!n!a ,亦于此出家。[杂阿含经卷二十]
(故事)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依宣律师祇洹寺感通记云:经律大明祇洹寺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余步。只陀须达二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则当此土周姬第十三王平王三十一年。(中略)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壮丽,皆宝壮严。一百年后,恶王坏之,为杀人场。云云。”
(名数)舍婆提国有二处:一祇园精舍,二摩伽罗母堂。婆罗奈斯国有一处,鹿林中之精舍也。名梨师槃陀那。毗耶离国有二处:一摩诃槃,二狝猴池岸精舍。鸠睒弥国有一处,名劬师罗园。见智度论三。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
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同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物名)出祇园图经。往生要集上本曰:“祇园寺无常堂四角,有颇梨钟。钟音中,亦说此偈。”见钟条附录。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
释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梦人谓曰。若至某年。当终于四十二矣。泰弥恶之。及至期年遇重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友人曰。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与一称观世音同。君何不至心归依。可必增寿。泰乃感悟。遂于四日四夜专精不绝。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语泰曰。念观世音耶。比泰褰帷顷。便不复见。悲喜流汗便觉轻。所患遂愈。年四十四。方为同意说之。泰后终于天命。更有一僧。其缘同泰。故不疏耳。 - 顾伟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