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條與「羅漢」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羅漢 阿羅漢 大羅漢 九羅漢 羅漢法 羅漢供 羅漢講 羅漢堂 羅漢田 羅漢鞋 王羅漢 阿羅漢果 阿羅漢相 阿羅漢向 大阿羅漢 二種羅漢 害阿羅漢 九種羅漢 六種羅漢 羅漢比丘 名字羅漢 七種羅漢 叁種羅漢 山門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 五百羅漢 雲居羅漢 住法羅漢 住果羅漢 阿羅漢長老 阿羅漢叁義 不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慧解脫羅漢 進法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 羅漢請彌陀 七種阿羅漢 千二百羅漢 思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 無阿羅漢等 無真阿羅漢 阿羅漢具德經 阿羅漢沙門果 阿羅漢有六種 不動法阿羅漢 灌州羅漢和尚 羅漢桂琛禅師 羅漢匡果禅師 羅漢守仁禅師 羅漢系南禅師 羅漢行林禅師 羅漢院義禅師 羅漢願昭禅師 羅漢智依禅師 羅漢宗徹禅師 十六大阿羅漢 漳州羅漢和尚 住不動阿羅漢 阿羅漢非善士趣 阿羅漢有四勝利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阿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阿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阿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等 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阿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阿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阿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王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9】羅漢

  指安置十六羅漢或五百羅漢之堂宇。中國自北宋始,即盛行于禅、天臺諸宗。據釋氏稽古略卷四載,北宋熙甯十年(1077),將安置于相國寺山門五百羅漢中之第十叁尊,迎入宮中供養。日本亦設有此種羅漢堂,或別設堂宇,置之山門。

阿含辭典 【20】羅漢

即「阿羅漢」,布施阿羅漢可得福,猶如植福之田,故稱所布施的對象爲「……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應該被布施處」。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21】羅漢

  僧鞋之一種。即僧衆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分外,皆縫綴爲若幹方孔,顔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亦有鞋面全部無孔,僅在前端縫一硬梁者,與一般之便鞋無異。

  在佛世時,已允許僧衆著鞋。據央掘魔羅經卷四載,比丘可以受持死牛之皮所做之革屣。據釋門歸敬儀卷下載,于印度,僧衆參谒上尊時,須脫鞋行禮。另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四載,鞋、襪等爲比丘百一物之一。

  僧衆于僧鞋外,亦著僧襪。依釋氏要覽卷上襪條所載,比丘因天寒而得著襪,襪亦屬于衣。我國之僧襪,即長筒形之古裝布襪,一般多稱羅漢襪,以灰色爲主。[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卷十六、敕修百丈清規卷五裝包條、卷六日用軌範條、禅林象器箋服章門]

佛學大詞典 【22】羅漢

  (?~968)北宋僧。年籍姓氏俱不詳,人稱王羅漢。嗜食彘肉,常作瘋語而多所應驗。住于明州乾符寺,于開寶元年六月坐化,肉身不毀,自落舍利。僧正贊甯立碑以記其異,吳越王錢氏賜號“密修神化尊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羅漢

  (術語)悟位謂之果。以是爲對于修行之因之結果也。阿羅漢爲小乘之極果。

法相辭典 【24】羅漢

  顯揚叁卷十一頁雲:八、阿羅漢果。謂永斷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二解  如四沙門果中說。
  叁解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一頁雲: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爲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卽此唯應作他事故。諸有染者、所應供故。依此義立阿羅漢名。
  四解  品類足論七卷五頁雲:阿羅漢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爲,二、無爲。有爲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無學法,已正當得。無爲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阿羅漢果。
  五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四頁雲:阿羅漢果者:謂現法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羅漢果。又雲:雲何阿羅漢果?謂阿羅漢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所言有爲阿羅漢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爲阿羅漢果。所言無爲阿羅漢果者:謂于此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叁火永靜,渡四暴流,憍逸永離,焦渇永息,窟宅永破,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盤;是名無爲阿羅漢果。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5】羅漢

爲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诃,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殺賊、不生、無學。指斷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 于淩波居士著

法相辭典 【26】羅漢

  瑜伽八十七卷九頁雲: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叁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應義故。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27】羅漢

  爲四向之第四。即趨向阿羅漢果之“因位”。得第叁果“阿那含果”之人于斷除叁界之見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後,更起加行,斷除色界、無色界之惑,其間即稱爲阿羅漢向。由斷除有頂九品之惑,而滅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入阿羅漢果。

  又阿羅漢果爲四果之第四,于解脫道已生盡智,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升至極位,故稱爲無學。在四向四果中,此果乃聲聞乘之極果,其余之四向叁果則稱爲有學。[俱舍論卷二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參閱“四向四果”168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8】羅漢

  (術語)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余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二十四。

法相辭典 【29】羅漢

  顯揚叁卷十一頁雲:七、阿羅漢向。謂如有一、學已見迹;爲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
  二解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頁雲:論曰:卽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爲初,至斷有頂八品爲後,應知轉名阿羅漢向。
  叁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四頁雲:阿羅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間,證得無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30】羅漢

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余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1】大阿羅漢

  (術語)阿羅漢中年長德高者。稱爲大阿羅漢。阿彌陀經曰:“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慈恩疏曰:“大者名稱位高,善見律雲:僧中功德極大者爲大阿羅漢。”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2】二種羅漢

  (名數)一,時解脫羅漢。純根之羅漢,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方證羅漢之機根也。二,不時解脫羅漢。利根之羅漢,不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之道理,隨時證羅漢之人也。見俱舍論二十五。[囗@又]一,慧解脫羅漢。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之羅漢也。二,俱解脫羅漢,解脫慧障,定障亦解脫,于爲定之極處之滅盡定,得出入自在者也。此人兼好事用之功德,故練習禅定,得種種之神通等也。見俱舍論二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3】二種羅漢

  (名數)見羅漢條。

佛學常見辭彙 【34】二種羅漢

  1.時解脫羅漢和不時解脫羅漢。時解脫羅漢是鈍根的羅漢,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才能證羅漢;不時解脫羅漢是利根的羅漢,不須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隨時都能證羅漢。2.慧解脫羅漢和俱解脫羅漢。慧解脫羅漢是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的羅漢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35】害阿羅漢

  俱舍論十八卷四頁雲:若害阿羅漢,無阿羅漢想;于彼依止,起定殺心。無簡別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逆罪。以依止一故。若爾;喩說當雲何通?诃責彼罪。頌曰: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將死方得阿羅漢果。能殺彼者,有逆罪耶?無。于無學身,無殺加行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6】九種羅漢

  (名數)稱之爲九無學。經論所說,其位次名稱雖異,其體則一也。俱舍論之說:于前七種加第八慧解脫與第九俱解脫者,慧解脫爲但依慧力而離煩惱障者,俱解脫爲兼離定障而得滅盡定者。成實論之說:一,退相,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無學中之第叁護法也。叁,死相,九無學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無學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進相,九無學中之第五堪達法也。六,不壞相,九無學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無學中之第六不動也。八,慧解脫,九無學中之第八慧解脫也。九,俱解脫,九無學中之第九俱解脫也(大乘義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經之說: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叁死相也。二,升進法,是第五可進相也。叁,不動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壞相也。第六,護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脫,第九,俱解脫,此二者與前同(大乘義章十一本)。此九無學加十八有學稱爲二十七賢聖。見賢聖條附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