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天台所立五时之一。见五时条。
佛说般若经的时期,为天台所立五时之一。 - 陈义孝编
位于山西五台山东台楼观谷。据传唐代温州僧无著曾于此地拜见文殊菩萨,后人遂于此创寺。明代成化年间,立禅法师住此,道誉甚隆,朝廷赐资重建堂舍。楼观谷之左
崖有金刚窟,窟中藏有文殊之牙,为古来之佛教信仰中心,今属喇嘛寺。
(堂塔)见八大灵塔条。
禅林中,酒之隐语。东坡志林:“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杂名)禅林酒之隐辞也。东坡志林曰:“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禅院中,为增长福田,内助禅林,职掌读诵般若经,而向檀越劝募之职称。[禅苑清规卷四街坊水头炭头华严头条]
(职位)禅林司般若经者。
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后,般若类经籍始陆续传入我国,经魏晋而至南北朝,在当时玄学影响下,形成一代学风。至后秦鸠摩罗什有系统地传译龙树、提婆之中观学派学说以前,于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即已形成所谓“六家七宗”,后因罗什之介绍而达于高潮。一般称此种对般若义理之研究为般若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基础理论,并影响及隋、唐之有关宗派,如三论宗即直接沿袭般若学之传统。(参阅“六家七宗”1281)
(术语)悉昙文字有般若字,三昧字,般若三昧共通之三种。
(经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一)共般若,即天台宗之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三乘共修证,故称共般若。(二)不共般若,天台宗之别、圆二教,唯对别、圆二菩萨说,而不共于声闻、缘觉二乘,故称不共般若。
(二)菩萨般若有二,即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一)世间般若为不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此等般若,有取有着。与声闻、缘觉二乘共。(二)至于出世间般若则是无取无着、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者。此等般若,超胜一切声闻、缘觉,故又称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地藏十轮经卷十]
(三)指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华严大疏钞卷一]
(名数)一共般若,即台宗之通教也。通声缘菩三乘说之,三乘共修证之,故曰共般若。二不共般若,台宗之别圆二教也。唯对于别圆之二菩萨说之,不共于声缘之二众,故曰不共般若。见智度论百。[囗@又]一世间般若,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二出世间般若,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见地藏经十。[囗@又]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此三般若中之前二者也。见华严大疏一。
[出华严经疏] 一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二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大智度论]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 明·一如等 撰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 - 陈义孝编
大智度论云二种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之名也。
一、共般若 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 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惟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 明·杨卓
(术语)般若经中有浅深二说,于声闻与初心之菩萨共通说其浅义,是曰共般若,单对上位之菩萨,说其深义,是曰不共般若。由天台之四教言之,则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也。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