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26 條與「表業」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頁 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9】叁無表業

  (術語)見業條。

法相辭典 【20】無記表業

如表業叁種中說。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21】語無表業

  梵語va^c-avijn~apti-karman。叁無表業之一。即與語表業共于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于他人之業體。言語使某作業發動于口時,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薰發于己身之內,其被薰發者,無形無象,無法表示于他人,故稱語無表業。小乘認爲表業與無表業皆以色性爲體;大乘則謂身、語、意叁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爲體。(參閱“業”5494)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2】語無表業

叁無表業之一。即與語表業共于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于他人之業體。言語使某作業發動于口時,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熏發于己身之內,其被熏發者,無形無象,無法表示于他人,故稱語無表業。小乘認爲表業與無表業皆以色性爲體;大乘則謂身、語、意叁無表業以思心所的種子爲體。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表業表業

  (術語)就身語意之叁業言之,小乘俱舍之說,局于身語二業,有表業無表業(謂爲表色無表色)。大乘法相之義,叁業皆有表業無表業。表者表示之義,身之表業者,他可見之動作。取舍屈伸等是也。語之表業者,他可聞之言語,名句文是也。意之表業者,起貪嗔等之念。意業雖不表示于他人,然猶于心內自表示,故名爲表業。叁業之無表者,與身表業共于身中生不可表示于他之一種業體也。是爲身無表業。又與語表業共于身中生一種之業體,謂爲語無表業。又與意表業共生一種之業體,謂爲意無表業。其中小乘不立意表業,故隨而不立意無表業。大乘立意表業,且叁業共以思之心所爲體,故意表亦如身語二表有意無表。然而小乘以爲表業無表業共爲四大所生實之色性,謂之表色無表色,大乘之表業以現行之思之心所爲體,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爲體。故其實業性雖爲心法,而現行之思,起色法之身表業語表業,有防色法身表語表過非之用,故納于所發所防,而假名謂爲表色無表色也。蓋小乘立思心所造作之身表業語表業,爲善性惡性無記性之實法,故直以所發之身語二業爲業體,以其中善惡之業體爲感苦樂之果,然則業體即色法也。無表業爲色處中之表色(色處有顯色形色表色之叁,取舍屈伸等爲表色),語表業爲屬于聲處之聲屈曲,故共是無記法,而不能招當果,故不立爲業體。業體定爲能發之思心所,但就所發所防之色而假付以色之名。蓋業體正爲心法也。若依成實宗,則立之爲非色非心法。問:小乘立身語二表業。大乘立身語意叁表業。此二表業叁表業悉有無表業耶?答曰:表業有律儀,非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之叁種。律儀業,爲受五戒八戒等時之表業。非律儀業,爲正作殺生等惡戒之表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非善戒,亦非惡戒,此其余善惡之所作也。小乘俱舍謂此叁種共生無表,大乘唯識家無定判,一同于俱舍。一謂律儀非律儀之表業,雖必生無表,然非律儀非不律儀即處中之表業,善惡之心,皆爲微弱,故無發無表者。是難陀論師之義也。慈恩謂二說中爲判是非之顯文,故取舍任情。但俱舍論處中之表業,雖謂爲律儀非律儀外之善惡,然非謂無論如何微少之善惡業,皆生無表,謂依善類似律儀,惡類似非律儀之規則所立之中品善惡業而爲無表,非不規則之泛爾善惡也(此事于無表色部辨之),因而善惡分上中下叁品,上品之善,與律儀之表業,共有律儀之無表業,上品之惡,與非律儀之表業,共有非律儀之無表業,中品之善惡,亦與非律儀非不律儀之表業,共發非律儀非不律儀之無表。但下品之善惡,惟有善惡之表業而無生無表者。例如誓于十日乃至一月布施于僧,爲處中之善業,此發無表,如只布施一時。爲泛爾之善業,不發無表。見俱舍論業品,義林章叁末。

法相辭典 【24】表業成就分位

  俱舍論十四卷七頁雲:已辯無表;成表雲何?頌曰:表正作成中,後成過非未。有覆及無覆,唯成就現在。論曰:諸有安住律不律儀及住中者,乃至正作諸表業來,恒成表現。初剎那後、至未舍來,恒成過去。必無成就未來表者。如無表釋,有覆無覆二無記表,定無有能成就過未。法力既劣;得力亦微。是故無能逆追成者。此法力劣,誰之所爲?是心所爲。若爾;有覆無記心等,勿成過未?此責非理。表昧鈍故。依他起故。心等不然。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與心,成有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5】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如表業叁種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26】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俱舍論十叁卷十叁頁雲:已辯業門二叁五別;此性界地差別雲何?頌曰:無表記余叁。不善唯在欲。無表遍欲色。表唯有伺二。欲無有覆表。以無等起故。論曰:無表、唯通善不善性。無有無記。所以者何?以無記心,勢力微劣,不能引發強業令生,可因滅時,果仍續起。所言余者,謂表及思。叁、謂皆通善惡無記。于中不善、在欲,非余。已斷不善根無慚無愧故。善及無記、諸地皆有。以于頌中,不別遮故。欲色二界,皆有無表。以無色中,無大種故。隨于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若爾;身生欲色二界,入無色定,應有律儀?如起無漏心,有無漏無表?不爾。以彼不墮界故。于無色界,若有無表;應有無表,非大種生。不可說言有漏無表以別界地大種爲依。又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毗婆沙師、作如是說:爲治惡戒,故起屍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于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叁、所緣遠,四、對治遠。故無色中,無無表色。表色唯在二有伺地。謂通欲界、初靜慮中。非上地中可言有表。有覆無記表,欲界定無。唯于梵世中,可得說有。曾聞大梵有诳谄言。謂自衆中,爲避馬勝所征問故;矯自歎等。上地既無言;何得有聲處?有外大種,爲因發聲,有余師言:上叁靜慮,亦有無覆無記表業;無善無染。所以者何?非上地生,能起下地善及染心,發身語表。劣故,斷故。前說爲善。複以何因、二定以上、都無表業;于欲界中、無有有覆無記表業?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能發表業。二定以上,都無此心。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是故表業、上叁地都無。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表。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