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于佛法添力之神。如四天王帝釋等。
(術語)護法善神之使者,爲護持佛法者,故雲護法。爲有法力人所使,中爲天童形而來者。天童者天人之童形也。
帝釋和梵天是護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 陳義孝編
佛陀的「身口意命」清淨,無缺漏,自可防護,不需要再刻意地加以防護,另作「四清淨」。 - 莊春江居士編
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于己所證得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于自己所證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不然,則有退失所得阿羅漢果之恐也。
六種阿羅漢之一。 - 陳義孝編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叁、護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卽可退失。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護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卽能不退。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四卷十叁頁雲:複次猶如六種守護法故。謂叁十叁天、懼阿素洛,安布六軍而自守護。一、依海住龍。二、堅手天。叁、持鬘天。四、恒憍天。五、四大王衆天。六、叁十叁天。若阿素洛、從自宮出,欲與諸天興戰诤時;依海住龍,先與戰诤。若龍能勝阿素洛者;余五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堅手天軍、卽助其力。若二能勝;余四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持鬘天軍、複助其力。若叁能勝;余叁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恒憍天軍、複助其力。若四能勝;余二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四大王軍、複助其力。若五能勝;叁十叁天、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叁十叁天、與前五軍、相助戰诤。令阿素洛、退敗馳走。 - 朱芾煌
日本爲保存及應用各種文化資産所製定之法律。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五月公布,法律第二一四號。內容包括:(一)總則。(二)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叁) 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資料。(四)埋藏文化財。(五)史迹名勝天然紀念物。(六)補則。(七)罰則、附則。其有關之律令條文亦包含古社寺保存之規定。此法律類似我國之文化資産保護法。
宋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廣破歐陽修謗佛邪說,申明佛理。後附李長者昭化院記,及徐師川跋,鄭德輿後序。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如達羅毗荼國中說。 - 朱芾煌
西域記六卷二十一頁雲:分舍利窣堵波西南,行二百余裏,至大邑聚,有婆羅門、豪右巨富。確乎不雜。學究五明,敬崇叁寶。接其居側,建立僧坊。窮諸資用,備盡珍飾。或有衆生、往來中路;殷勤請留,罄心供養。或止一宿,乃至七日。其後設賞迦王,毀壞佛法。衆僧絕侶,歲月驟淹。而婆羅門每懷懇恻。經行之次,見一沙門,厖眉皓發,杖錫而來。婆羅門馳往迎逆,問所從至。請入僧坊,備諸供養。旦以淳乳,煮粥進焉。沙門受已;纔一哜齒,便卽置缽,沈吟長息。婆羅門持食,跪而問曰:大德惠利隨緣,幸見臨顧。爲夕不安耶?爲粥不味乎?沙門愍然告曰:吾悲衆生福佑漸薄。斯言且置。食已方說。沙門食訖;攝衣卽去。婆羅門曰:向許有說。今何無言。沙門告曰:吾非忘也。談不容易。事或致疑。必欲得聞,今當略說。吾向所歎,非薄汝粥。自數百年、不嘗此味。昔如來在世,我時預從,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俯清流而滌器。或以澡漱,或以盥沐。嗟乎!今之純乳、不及古之淡水。此乃人天福滅,使之然也。婆羅門曰:然則大德、乃親見佛耶?沙門曰:然。汝豈不聞佛子羅怙羅者,我身是也。爲護正法,未入寂滅。說是語已;忽然不見。婆羅門遂以所宿之房,塗香灑掃,像設儀肅然,其敬如在。複大林中行五百余裏,至婆羅痆(女黠反)斯國。(舊曰波羅柰國。訛也。中印度境。) - 朱芾煌
清辨梵名 Bhavaviveka、音譯婆毗吠伽,南天竺人,與護法爲同一時代人,他曾到中天竺向衆護學習龍樹的空宗理論,著有《大乘掌珍論》二卷(唐玄奘譯),《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唐波羅頗密多羅譯),是當時有名的大乘空宗論師。護法是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著作豐富,弟子衆多(見護法條)。清辨造《掌珍論》後,引起空、有法義之诤。這在當時是一場十分激烈的法義論戰。兩家言論如下:護法造《唯識叁十頌釋》,(窺基譯《成唯識論》,即以護法之釋論爲主要依據。)主張諸法皆由因緣而生,而將一切諸法分爲叁性,即:一者遍計所執性,爲妄情所現之法,故說爲空;二者依他起性,諸法皆因緣而生,故說爲有(假有);叁者圓成實性,即一切法的本體悉皆真實,故說爲有。《成唯識論》卷八稱:“此叁性中幾假幾實?遍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爲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爲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爲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清辨造《大乘掌珍論》,主張一切皆空,不僅因緣和合的有爲法空,永恒真理的無爲法亦空。《掌珍論》卷上有偈曰:“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華。”意思是說,因緣和合的有爲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故說爲空;而無爲法沒有實性,有如“空華”,所以也是空。《成唯識識》卷叁,對清辨“一切皆空”的理論提出反駁,論曰:“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爲究竟者,依此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彼特違害前所引經,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爲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爲軍旅?”上一段論文的意思是:有些執大乘空宗“一切皆空”爲究竟理論者,根據這種錯誤的比量,否定阿賴耶識及一切法的存在,這就違背了唯識宗所依六經十一論的理論,認爲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等全屬虛妄。如果說“一切皆空”的理論能夠成立,那世出世間的一切染淨因果就不存在了。同時,那些精勤修行、希望成佛證果的人,豈不像是征用石女的兒子去打仗、完全落空嗎?總之,以護法爲代表人物的大乘有宗以爲:作爲客觀事物的“外境”是空的,而作爲主觀的能認識的“心識”是實有的。而以清辨爲代表人物的大乘空宗認爲:不僅外境是空,心識也是空的。《成唯識論》卷二曰:“清辨計言,若論世谛,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由此看來,護法是以萬法緣起立法相門,主張因緣所生法爲有;清辨是以萬法實相立觀心門,主張畢竟皆空。 關于當時的空有之爭,後世看法不一。法藏的《楞伽玄義》中解釋說,清辨破有,護法破空,雖似相破,實是相成,因爲相破的結果,益發彰顯“真空妙有”的佛教至理,此說不無卓見。 - 于淩波居士著
(經名)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之略名。
(真言)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之略名。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爲降伏敵國祈念毗沙門天之法式。儀軌曰:“昔五國大亂,有八個月。經月行多法,遂無法驗。行此法降伏五國五萬軍,自平安故名隨軍護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別行翻譯。不入于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