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 朱芾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 朱芾煌
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梵spars/a )、作意(梵manasi -ka^ra )、受(梵vedana^ )、想(梵sam!jn~a^ )、思(梵cetana^ )等五者。此五心所皆具四種一切之義,即:(一)一切性,遍于善、惡、無記等叁性之心而起,故謂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叁界九地或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叁地而起,故謂一切地。(叁)一切時,又分爲叁義:(1)于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義,此系就“自他”相待之情形而言,即“他”之一切心若起,則“自”心必與之相應而起;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質。(2)自無始以來皆不間斷。(3)緣一切境時皆起。(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謂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無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稱爲遍行。于薩婆多部,除上記五心所之外,別加欲、慧、念、勝解、叁摩地等五別境,而立十心所之說,是爲大地法。[成唯識論卷叁、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叁、大乘五蘊論、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大乘百法明門論]
(名數)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也。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識論第叁曰:“此識與幾心所相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于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遍行心所攝故。”又第五曰:“複以四一切辨五差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即是。此中具四一切者,此作意等五心所,遍于善等叁性而起,故雲一切性;遍于叁界九地或有尋等叁地而起,故雲一切地;一切有心皆有,或自無始不斷,或緣一切之境,故雲一切時;定俱生,故雲一切俱。此五心所外,無一具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名爲遍行。但薩婆多部合此五者及五別境(欲、慧、念、勝解、叁摩地),立十心所而名爲大地法。又出于瑜伽師地論第叁等。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 朱芾煌
如安立種子中說。 - 朱芾煌
如清淨利行中說。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十八卷十叁頁雲:問:遍行隨眠、以何爲自性?答:欲界有十一。謂見苦所斷五見疑無明,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無明。色無色界各有十一。應知亦爾。此中無明者:謂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叁十叁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說叁十叁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耶?答:西方尊者所誦本言:九十八隨眠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如是所說、于義爲善。若作是說;雲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則便不攝不共無明。是故彼說、于義爲善。問:若爾;何故迦濕彌羅國諸師、不作此誦?答:亦應作此誦。而不爾者;有別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謂見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卽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叁、非遍行。卽貪瞋慢相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卽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叁、非遍行。卽貪瞋慢相應無明。又此國誦叁十叁、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者;無明皆說不共無明。唯遍非遍自力起故。相應無明、有八十叁。謂二十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力,現在前故。說所相應,卽亦說彼。性不定故;不別說之。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行隨眠?遍行、是何義?答:一切緣義、是遍行義。緣力持義、是遍行義。緣力持者:能廣緣故。複次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爲遍行。初一切者:謂無始來、具起九品。中一切者:謂無始來,一切有情、無不皆起。後一切者:謂無始來、普緣一切有漏事起。故施設論、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從長世來,于有漏法,不執爲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爲無,或執爲淨、解脫、出離,或執爲尊、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豫,或起愚暗無知。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爲遍行。複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爲五部因;令五部法、于所緣愚;名爲遍行。問:遍行隨眠、雲何令彼無漏緣法、于所緣愚?答: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于中愚;然後于彼、撥爲無故。複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爲五部因;于五部法,皆悉隨增,名爲遍行。 - 朱芾煌
成唯識論五卷十七頁雲:論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卽觸等五。如前廣說。此遍行相、雲何應知?由教及理爲定量故。此中教者:如契經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叁和合觸。與觸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廣說。由斯觸等、四是遍行。又契經說: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余經複言:若于此作意,卽于此了別。若于此了別;卽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廣說。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此等聖教、誠證非一。理謂識起必有叁和。彼定生觸。必由觸有。若無觸者;心心所法、應不和合觸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無者;心應無故。受能領納順違中境,令心等起歡戚舍相。無心起時,無隨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齊。若心起時,無此想者;應不能取境分齊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無心起位,無此隨一,故必有思。由此證知觸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余非遍行,義至當說。 - 朱芾煌
此爲心所有法中六位心所的第一位,計有五種,即觸、作意、受、想、思。遍行,遍乃周遍,所謂無處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緣之心,遊履于所緣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時,此五心所相應俱起。它通于一切識——八識心王;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地——叁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見《成唯識論》卷六。參閱“心所有法”條。 - 于淩波居士著
(術語)十真如之一。十地之中,在初地所證之二空真理也。此真理遍于一切諸法。故雲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見十真如條。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十卷二頁雲: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 朱芾煌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初地斷異生性障所證的真如,爲我法二空所顯。此真如遍在一切法中,無所不在,故名遍行。參閱“十真如”條。 - 于淩波居士著
瑜伽十一卷十八頁雲:遍行作意者:謂佛世尊、現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作意;若諸菩薩遍于叁乘及五明處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 朱芾煌
(名數)與十一遍使同。
與十一遍使同。 - 陳義孝編
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種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惡、無記等叁性之心而起,故謂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叁界九地或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叁地而起,故謂一切地。叁、一切時。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謂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無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稱爲遍行。見《大乘百法明門論》。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