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阿兰若法菩提场。即指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为释尊成道之处。略称寂灭场、寂场。此菩提树又称寂灭树、寂场树。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谓,寂灭有四义:(一)障灭,谓“性灭”及“治灭”。(二)证灭,谓证悟寂灭之理故。(三)显其灭德,谓示现佛之十身及普贤等法。(四)益物成灭之故。然新华严经译为阿兰若法菩提场。华严经疏卷四释其字义谓,阿兰若,即寂静之义。菩提场者,菩提,即觉之义,谓能证悟大智圆明究竟之境;场,即证悟菩提之处。又历来之华严说法会座有“七处八会”之说,然智俨之华严经大义纲目、智顗之法华玄义卷一下等,皆以寂灭道场为华严之总会处。[法华玄义卷十上、卷十下、法华文句卷二上、卷九上、卷九下、华严游意、华严经略策]
(术语)化身佛证有余涅槃之道场也。如释尊在摩竭陀国迦耶山头尼连禅河边之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也。晋华严经一曰:“一时佛在摩竭陀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
化身佛证有余涅槃的道场,如释尊在摩竭陀国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 - 陈义孝编
化身佛证有余涅槃的道场,如释尊在摩竭陀国伽耶山附近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
- 梵心居士编
(杂名)Bodhima&ndotblw;&ddotblw;a,佛成就菩提之道场也。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释尊于此成道,故谓之菩提道场。
(杂名)不属于一人,不能定其为谁,泛云为一切众生之道场也。
位于我国天台山之古佛道场,与金地岭相接。智者大师即于此传法。据传定光佛曾于此处示现。[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七]
(堂塔)支那天台山之古佛道场,智者大师于此传法。大明一统志四十七曰:“银地岭在天台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相传为定光佛示现处。”
(堂塔)镇护国家之道场也。
谓不久将成佛。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杂语)谓不久成佛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八。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术语)密教之世界观也。密教道场观之器世界观,空轮,风轮,水轮,金轮之四、与显教同。其金轮上大乳海中有金龟,周遍于法海,其背上生大莲华,其上有八峰须弥山。即观下方之空轮为我心之空,观风轮为法身,观水轮为大悲,观金轮金龟为佛性,观须弥为法身,观八海为八识,观七金山为七觉支。而法身为一切诸法之本源,故谓须弥为座。见秘藏记本,同钞四。是依密经所说大日如来于须弥卢顶金刚宝楼阁说法。金刚顶经一曰:“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摄真实经曰:“时薄伽梵,住妙高山顶。三十三天帝释天宫中摩尼最胜楼阁,三世诸佛常说处。”是为本有法身会座之密意也。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场时,至堂门之前住入无能胜明王之三摩地。系门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称为门前之作法、门下之作法。至堂门时,先住金刚萨埵之三昧,至堂门之前,更住无能胜明王之三昧。
此道场观之印明为伸左手之五指稍钩而覆胸,然不附着胸,伸右手之五指覆于左手背,以右手拇指压于左手拇指指甲上,以右手食指在左手之中指、食指之间,三度弹指,于每度弹指之短暂间隔,诵嵡(hum!,摧破之义)字三回。其次左右手各作金刚拳印,舒展两手食指,将左手之印着于腰上或胸前,右手之印向左,复向前逆旋三回,用以辟除障难,再顺旋三回,以示结界。其后,复以此印自东北角顺次印于四方、四角、上下及行者自身之五处(顶、面、胸、腹、膝),皆各诵嵡字一遍。
(书名)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之略名。
安吉州道场无庵法全禅师,姑苏陈氏子。东斋川和尚为落发。师久依佛智,每入室,智以狗子无佛性话问之,师罔对。一日,闻僧举五祖颂云「赵州露刃剑」,忽大悟,有偈曰:「鼓吹轰轰袒半肩,龙楼香喷益州船。有时赤脚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住后,上堂:「欲得现前,莫存顺逆。」卓拄杖云:「三祖大师变作马面夜叉,向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赡部洲、北郁单越,却来山僧手里。首身元来只是一条黑漆拄杖。还见么?直饶见得,入地狱如箭射。」卓拄杖,下座。上堂,拈拄杖曰:「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楖栗,到处行脚,勘验诸方,更来这里觅个甚么?才轻轻拶著,便言天台普请,南岳游山。我且问你,还曾收得大食国里宝刀么?」卓拄杖曰:「切忌口衔羊角。」僧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天下无贫人。」曰:「见后如何?」师曰:「四海无富汉。」乾道己丑七月二十五日,将入寂,众求偈,师瞪目下视。众请益坚,遂书「无无」二字,弃笔而逝。火后设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法如禅师,衢州徐氏子。参云盖,悟汾阳「十智同真」话。寻常多说十智同真,故丛林号为如十同也。水庵圆极皆依之。圆极尝赞之曰:「生铁面皮难凑泊,等闲举步动乾坤。戏拈十智同真话,不负黄龙嫡骨孙。」上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释迦老子和身放倒,后代儿孙如何接续?要会么?通玄不是人间世,满目青山何处寻?」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普明慧琳禅师,福州人。上堂:「有漏笊篱,无漏木杓。庭白牡丹,槛红芍药。因思九年面壁人,到头不识这一著。且道作么生是这一著?」以拄杖击禅床下座。上堂:「一即多,多即一。毗卢顶上明如日。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淆讹。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 - 宋·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