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9】寂滅道場

  又作阿蘭若法菩提場。即指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菩提樹下之金剛座,爲釋尊成道之處。略稱寂滅場、寂場。此菩提樹又稱寂滅樹、寂場樹。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謂,寂滅有四義:(一)障滅,謂“性滅”及“治滅”。(二)證滅,謂證悟寂滅之理故。(叁)顯其滅德,謂示現佛之十身及普賢等法。(四)益物成滅之故。然新華嚴經譯爲阿蘭若法菩提場。華嚴經疏卷四釋其字義謂,阿蘭若,即寂靜之義。菩提場者,菩提,即覺之義,謂能證悟大智圓明究竟之境;場,即證悟菩提之處。又曆來之華嚴說法會座有“七處八會”之說,然智俨之華嚴經大義綱目、智顗之法華玄義卷一下等,皆以寂滅道場爲華嚴之總會處。[法華玄義卷十上、卷十下、法華文句卷二上、卷九上、卷九下、華嚴遊意、華嚴經略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0】寂滅道場

  (術語)化身佛證有余涅槃之道場也。如釋尊在摩竭陀國迦耶山頭尼連禅河邊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也。晉華嚴經一曰:“一時佛在摩竭陀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

佛學常見辭彙 【21】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余涅槃的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22】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余涅槃的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菩提道場

  (雜名)Bodhima&ndotblw;&ddotblw;a,佛成就菩提之道場也。在摩竭陀國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也。釋尊于此成道,故謂之菩提道場。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無緣道場

  (雜名)不屬于一人,不能定其爲誰,泛雲爲一切衆生之道場也。

佛學大詞典 【25】銀地道場

  位于我國天臺山之古佛道場,與金地嶺相接。智者大師即于此傳法。據傳定光佛曾于此處示現。[大明一統志卷四十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6】銀地道場

  (堂塔)支那天臺山之古佛道場,智者大師于此傳法。大明一統志四十七曰:“銀地嶺在天臺縣北叁十裏,與金地嶺相接,相傳爲定光佛示現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鎮國道場

  (堂塔)鎮護國家之道場也。

佛學大詞典 【28】不久詣道場

  謂不久將成佛。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爲,廣利諸人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9】不久詣道場

  (雜語)謂不久成佛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爲,廣利諸人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0】道場樹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二十八。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1】密教道場

  (術語)密教之世界觀也。密教道場觀之器世界觀,空輪,風輪,水輪,金輪之四、與顯教同。其金輪上大乳海中有金龜,周遍于法海,其背上生大蓮華,其上有八峰須彌山。即觀下方之空輪爲我心之空,觀風輪爲法身,觀水輪爲大悲,觀金輪金龜爲佛性,觀須彌爲法身,觀八海爲八識,觀七金山爲七覺支。而法身爲一切諸法之本源,故謂須彌爲座。見秘藏記本,同鈔四。是依密經所說大日如來于須彌盧頂金剛寶樓閣說法。金剛頂經一曰:“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攝真實經曰:“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叁十叁天帝釋天宮中摩尼最勝樓閣,叁世諸佛常說處。”是爲本有法身會座之密意也。

佛學大詞典 【32】道場門觀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場時,至堂門之前住入無能勝明王之叁摩地。系門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稱爲門前之作法、門下之作法。至堂門時,先住金剛薩埵之叁昧,至堂門之前,更住無能勝明王之叁昧。  

  此道場觀之印明爲伸左手之五指稍鈎而覆胸,然不附著胸,伸右手之五指覆于左手背,以右手拇指壓于左手拇指指甲上,以右手食指在左手之中指、食指之間,叁度彈指,于每度彈指之短暫間隔,誦嵡(hum!,摧破之義)字叁回。其次左右手各作金剛拳印,舒展兩手食指,將左手之印著于腰上或胸前,右手之印向左,複向前逆旋叁回,用以辟除障難,再順旋叁回,以示結界。其後,複以此印自東北角順次印于四方、四角、上下及行者自身之五處(頂、面、胸、腹、膝),皆各誦嵡字一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3】慈悲道場忏法

  (書名)啓運慈悲道場忏法之略名。

五燈會元 【34】道場法全禅師

  安吉州道場無庵法全禅師,姑蘇陳氏子。東齋川和尚爲落發。師久依佛智,每入室,智以狗子無佛性話問之,師罔對。一日,聞僧舉五祖頌雲「趙州露刃劍」,忽大悟,有偈曰:「鼓吹轟轟袒半肩,龍樓香噴益州船。有時赤腳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住後,上堂:「欲得現前,莫存順逆。」卓拄杖雲:「叁祖大師變作馬面夜叉,向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贍部洲、北郁單越,卻來山僧手裏。首身元來只是一條黑漆拄杖。還見麼?直饒見得,入地獄如箭射。」卓拄杖,下座。上堂,拈拄杖曰:「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肩橫楖栗,到處行腳,勘驗諸方,更來這裏覓個甚麼?才輕輕拶著,便言天臺普請,南嶽遊山。我且問你,還曾收得大食國裏寶刀麼?」卓拄杖曰:「切忌口銜羊角。」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天下無貧人。」曰:「見後如何?」師曰:「四海無富漢。」乾道己醜七月二十五日,將入寂,衆求偈,師瞪目下視。衆請益堅,遂書「無無」二字,棄筆而逝。火後設利五色,塔于金鬥峰。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35】道場法如禅師

  安吉州道場法如禅師,衢州徐氏子。參雲蓋,悟汾陽「十智同真」話。尋常多說十智同真,故叢林號爲如十同也。水庵圓極皆依之。圓極嘗贊之曰:「生鐵面皮難湊泊,等閑舉步動乾坤。戲拈十智同真話,不負黃龍嫡骨孫。」上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釋迦老子和身放倒,後代兒孫如何接續?要會麼?通玄不是人間世,滿目青山何處尋?」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36】道場慧琳禅師

  安吉州道場普明慧琳禅師,福州人。上堂:「有漏笊籬,無漏木杓。庭白牡丹,檻紅芍藥。因思九年面壁人,到頭不識這一著。且道作麼生是這一著?」以拄杖擊禅床下座。上堂:「一即多,多即一。毗盧頂上明如日。也無一,也無多,現成公案沒淆訛。拈起舊來氈拍板,明時共唱太平歌。」 - 宋·普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