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邪見中說。 - 朱芾煌
斷除六種邪見,即1.有我的真我。2.無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說,能感受,能經驗善惡,而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變的。(《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經》、《中阿含十經》、《中部二經》) - 莊春江居士編
即「生起錯誤的見解(觀念)」。 - 莊春江居士編
如邪見中說。 - 朱芾煌
邪見種類衆多,猶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稱邪見稠林。法華經方便品(大九·八中):“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譬喻)邪見有種種,而交互繁茂,如稠林之茂密,故曰邪見之稠林。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瑜伽五十九卷十四頁雲:邪見業道事者:謂實有義。想者:謂于有、非有想。欲樂者:謂卽如是愛欲。煩惱者:謂叁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二解 俱舍論十六卷十八頁雲:于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爲邪見業道。如經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沙門或婆羅門是阿羅漢。彼經具顯謗業謗果謗聖邪見。此頌舉初,等言、攝後。 - 朱芾煌
瑜伽八卷十四頁雲:複次諸邪見者:此是總句。起如是見者:此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立如是論者:此顯授他當所說義。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者:謂由叁種意樂,非撥施故。一、財物意樂,二、清淨意樂,叁、祀天意樂。供養火天,名爲祠祀。又顯非撥戒修所生善、能治所治故,及顯非撥施所生善、能治所治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又顯非撥此叁種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惡行二業果及異熟。又顯非撥流轉依處緣故;說如是言:無有此世,無有他世。又顯非撥彼所托緣故,及非撥彼種子緣故;說如是言:無母無父。又顯非撥流轉士夫故;說如是言:無有化生有情。又顯非撥流轉對治還滅故;說如是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于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因時、名此世間。果時,名彼世間。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爲自然。通慧者:謂第六。已證者:謂由見道。具足者:謂由修道。顯示者:自所知故,爲他說故。我生已盡等,當知如余處分別。此中略義者,謂顯示謗因,謗果,誹謗功用,謗真實事。功用者:謂植種功用,任持功用,來往功用,感生業功用。又有略義差別。謂顯示誹謗若因,若果,若流轉緣,若流轉士夫,及顯誹謗彼對治還滅。又誹謗流轉者,應知謗因,不謗自相。謗還滅者,應知謗彼功德,不謗補特伽羅。 - 朱芾煌
指有見與無見二者,皆非中道之正見。以其偏狹不正,故稱邪見。(參閱“常見”4526)
(術語)有見無見皆非中道之正見,故雲邪見。
如邪見中說。 - 朱芾煌
由前世邪見感得今生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邪見報即:(一)生邪見家,指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諸妄見,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于邪見之家。(二)其心谄曲,指因前世邪見,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
[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見家生邪見家者。謂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諸妄見。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見之家也。二其心谄曲其心谄曲者。謂因前世邪見。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 明·一如等 撰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即中阿含見經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大毗婆沙論一百十六卷十八頁雲:雲何邪見從貪生?謂貪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貪生。雲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瞋生。雲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癡生。 - 朱芾煌
發智論七卷十四頁雲:雲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若安立;則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雲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汙慧。諸邪見,是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汙慧,及除五見余意識相應染汙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染汙慧,及除五見余意識相應染汙慧。諸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有成就邪智,非邪見。謂學見迹。諸邪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遍知,亦邪見。有邪見已斷已遍知,非邪智。謂學見迹。 - 朱芾煌
瑜伽六十卷六頁雲:若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華果,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如是一切,是邪見增上果。 - 朱芾煌
瑜伽五十九卷十九頁雲:複次若作是思:決定無施;是名邪見。廣說乃至謗因,謗用,謗果,壞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見根本業道。問:一切倒見,皆名邪見;何故世尊于業道中,但說如是誹謗之見,名爲邪見?答:由此邪見,諸邪見中,最爲殊勝。何以故?由此邪見,爲依止故;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斷諸善根。又此邪見,最順惡業。懷邪見者、于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余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