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 陈义孝编
信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即一切处无非大日。 - 明·杨卓
又称行佛威仪。谓修行者须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起崇仰畏敬之念,正其仪容举措,一一方正合宜而心无动乱,以示现佛之威仪。
(术语)法性佛也。三身中之法身也。显密不同颂曰:“显法身默然,密性佛说法。”辨惑指南三曰:“性佛者,六大法性佛之意。”密教以六大为法身故也。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 陈义孝编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 梵心居士编
指以彩丝刺绣、织成之佛像或曼荼罗。又作绣像、绣帐、缝佛。前秦苻坚之时,此类绣佛即由印度传来,南齐以后则有造立之记载。其种类有织成像、锦像、结珠像、织珠像等。织成像系以各种色丝织成;锦像则以金丝织就,亦属织成像之一种;结珠像与织珠像则系以珠玉点缀或织入而成者。[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二
、五分律卷七、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唐太宗贞观四年条、广弘明集卷十六绣像题赞并序、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参阅“锦麝帧”6334)
(图像)佛像或曼荼罗,以彩丝刺绣或织出者。吾国于唐代即有之。唐诗选饮中八仙曰:“苏晋长齐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是也。
原指选出可成佛成祖之师,后引申为坐禅修行之意。碧岩录第四则(大四八·一四三下):“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又奚为?”
又以选佛场、选佛道场为禅堂、僧堂、坐堂之异称;此因僧众于僧堂坐禅办道,以达证悟之境界,故有此称。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丹霞天然章载,丹霞初习儒学,将应举,一禅客谓其选官不如选佛,霞问(大五一·三一○中):“选佛当往何所?”客答:“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丹霞遂往谒之。[碧岩录第四十二则]
(杂语)一人之佛陀也。
全句为「因佛法僧……」,解读为「依佛、法、僧而修学」。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以香作佛形而烧之,谓之印佛。瑜伽行,舍遗之徒,有印佛读经之事。见真言修行颂二。
(术语)应身佛也。见应身条。
即玉制佛像。又作玉像。以锡兰、于阗之玉佛较著名。据高僧法显传师子国无畏山寺条(大五一·八六四下):“起一佛殿,金银刻镂,悉以众宝,中有一青玉像,高三丈许,通身七宝焰光,威相严显,非言所载,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大唐西域记卷十“三摩呾吒国”条(大五一·九二七下):“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圆备,灵应时效。”又巴利文史书中有“绿色宝佛事说”(Buddha-marakat-vatthu- nida^na)绿色宝即指翡翠,或称绿宝石。
有关于阗玉佛之记载,据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八于阗玉佛条载,丞相伯颜尝至于阗国,于其国中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肪,照之皆见筋骨脉络。古来,于阗以产玉著名,因此,玉佛多制于此。又其他有关玉佛之记载,尚可见之于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魏世宗之项、南史卷四南齐武帝纪永明十一年(493)之条。日本江户名所图会卷四神龄山护国寺条亦载,该堂本尊如意轮观世音为天然玛瑙石所成。上述记载皆为中国与日本玉佛之一端。[梁书卷五十四、 A^nanda Coomaraswamy: Historyof Indian and Indonesian Art;C. Notton: The Chronicle of theEmerald Buddha]
(杂名)续通考曰:“元丞相伯颜尝至于阗国,凿井得一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
又作灌佛。乃为纪念释尊诞生,佛寺举行诵经法会之仪式。佛陀降生后,天降香水为之沐浴。根据此一传说,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法会,用花草作一花亭、亭中置诞生佛像,以香汤、水、甘茶、五色水等物,从顶灌浴,此外还举行拜佛祭祖、供养僧侣等庆祝活动。此一法会,即称
灌佛会,亦称佛生会、浴化斋。佛诞节因此又称浴佛节。在印度及西域则是将诞生佛像置于车内,游行市区。我国唐、宋时代亦盛行此种法会。传到日本后,日本亦从承和七年(840)开始,每年四月八日均在皇宫中举行灌佛,此种浴佛法会,称为花祭,以后一般寺庙亦广为流行。又浴佛时所唱之颂文称为浴佛偈。
此外,依般泥洹后灌腊经载,以佛诞日及七月十五夏满日举行灌佛,称为灌腊。或依譬喻经,而有腊八之浴佛。禅林中,于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行灌佛仪式。浴佛所用之香汤,其内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沈香、麝香、丁香等种种妙香互渗而成,其后置于净器。浴佛仪式中,既以香汤灌洒佛顶,应以净水继灌浴之。有关浴佛之由来,在印度一般寺庙每天均举行浴佛,此乃起因于印度气候炎热,需每日淋水,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宋僧史略卷上均谓浴佛原非仅行于佛之诞生日,然至后世渐成一年一度之仪式。[浴佛功德经、释氏要览卷中、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禅林象器笺报祷门]
(行事)与灌佛同。西天于平常行之。中日诸宗于四月八日之佛生日行之。禅家更于十二月八日之佛成道日行之。后汉书陶谦传曰:“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荆楚岁时记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吴志刘繇传曰:“笮融督广陵彭城,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宋书刘敬宣传曰:“八岁丧母。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自胜。”僧史略上曰:“浴佛者,唐义净三藏躬游西域,见印度每日禺中,维那鸣钟,寺庭取铜石等像,于盘内磨香或泥,灌水以氎揩之。举两指灌水于自顶之上,谓之吉祥之水,冀求胜利焉。问:浴佛表何?通曰:象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参照灌佛条。
(术语)圆教之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也,又在台家之圆教,称为十界圆融之佛。普贤观经义疏下曰:“释迦牟尼佛名毗卢舍那,此即圆佛果成相也。”法华文句一曰:“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佛自觉觉他。”四教仪曰:“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也。”指要钞上曰:“烦恼生死,乃院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九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