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密教大日经说会曼荼罗之内眷属十九执金刚之一。司如来之“后得方便智”。此方便化他之权智系由如来十智力所生之智,故此尊称为如来十力生。[大日经疏卷一]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又作胜军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城誓多林给孤独园时,为胜军王开示正法治国之道,如以四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受群臣、百姓;佛陀又藉老病死衰等强调勤修无常观、尽灭观之重要,乃至护持佛法、愿求正法圣慧之财宝。综观全经之思想,多为第二义之俗谛门,故属小乘阿毗达磨论之思想。又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宋代施护所译之佛说胜军王所问经。[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为胜军王说正法治国之道,并观欲乐之无常。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与《佛说胜军王所问经》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如来将欲为诸声闻、宣说正法,现四种相。一者、从极下座、安详而起;升极高座、俨然而坐。二者、安住随顺说法威仪。三者、发謦咳音,示将说法。四者、面目顾视。如龙象王。 - 朱芾煌
另作「如来非终非不终、非有非无如是他死、非有无他世死」,《大智度论》作「死后亦非有神去」,南传的注解解解说此处「如来」指「有情」,不指佛陀,即有情死后,「如来」(从前生到后世的不变主体,参看「如来」)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 庄春江居士编
瑜伽十五卷二页云: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语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七卷十六页云:复次由三因缘,如来所说教无与等。一者、宣说不共法故,二者、宣说无倒法故,三者、宣说自觉法故。此中宣说若趣萨迦耶集行,卽是趣苦集行。若趣萨迦耶灭行,卽是趣苦灭行。是名宣说不共法教。若复说言此真实有;是名宣说无倒法教。若复说言我如实知;是名宣说自觉法教。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二卷九页云:又此修根、依五品众,有差别故;当知亦有五转差别。谓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而亦毕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毕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毕竟;或有弟子,行于邪行,而不毕竟;或有弟子,多种品类,一行正行,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时放逸,或不放逸。如是名为第五品众。此中如来称可意者:谓诸弟子、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为修诸根得圆满故;修行正行。复有一类不可意者:谓行邪行,或不修行。是故如来观第一众,生起悦意;观第二众,生不悦意;观第三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观第四众,生不悦意,生起悦意;观第五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亦复生起悦不悦意。如来虽复于此五众,发起如是五转差别,悦不悦意;然诸如来,终不为彼爱恚行相之所染污。由诸烦恼,幷其习气,永离系故。善修根故。是故如来,一切烦恼幷习永断、为所依止,能善住念,于弟子众、无诸杂染。说名五转无上修根。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八卷十八页云:世尊!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如彼卷十八页至二十三页广说。 - 朱芾煌
如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中说。 - 朱芾煌
(菩萨)如意轮观音之德号也。观音为莲华部之中坚,故云莲华心。原为久成之古佛,故称如来。
如意轮观音的德号。观音为莲部的中坚,故云莲华心,本是久已成道的古佛,故称如来。 - 陈义孝编
(佛名)七佛药师之一。见七佛药师条。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增一阿含经礼三宝品之别译。
如一切佛事中说。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由七因缘,释梵天等、往如来所。一、为供养如来故,二、为听闻正法故,三、为决所生疑故,四、为顺他而为翼从故。五、为愍他欲为饶益故,六、由爱重如来圣教故,七、知如来起世俗心、欲令赴会故。 - 朱芾煌
(传说)见金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