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名Tho-lin% gser-khan% 。为西藏西方阿里州(藏Mn%ah!-ris )迦当派之僧院。建于西元一○二五年,有三层楼塔。传说此寺系模仿佛陀伽耶寺(梵Buddhagaya )而建成者。曾一度为土耳其军所烧毁,未久即重建。此寺为朗达磨王(藏Glan%-dar-ma )毁佛(837)后佛教复兴之重镇。西元一○七六年之佛教徒会议即于此寺召开,而使佛教复兴之业达于巅峰。[カ|ダム派史(羽田野伯猷,东北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五)]
(术语)同威德三昧。往生十因末曰:“眼识唯缘色尘,依威德定,亦缘法处色。”
(术语)新云未至定。旧云未到定。见未至定条。
梵语ana^gamya-sama^dhi。又作未到定、未到地。于色界四禅定中,即将发得初禅定之前的准备修行之定,称为未至定。因取其尚未至根本定之义,故称未至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每一禅定之自体皆称为根本定,每一根本定之前有准备阶段之近分定,故自断欲界之修惑所发之禅定(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之修惑所得之禅定(非想处之根本定),共有八根本定,又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得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得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非想处之近分定),共有八近分定。然在八根本定与八近分定中,唯有初禅之近分定与其他近分定有相异之处,故立别名,特称为未至定。(参阅“近分定”3517)
(术语)又云未到定。上界八地各有根本定与近分定,断欲界修惑所发之禅定,为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修惑所得之禅定,为非想处之根本定。又伏欲界烦恼,发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为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无所有处烦恼,发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为非想处之近分定,如此八根本定八近分定中,初禅之近分定有与他之近分定相异之点,故立别名,谓之未至定。言未至根本定之义也。近分之义亦同此。
又作悭执定。谓于“定”中见种种异境,以为殊妙而取着之。[大日经疏卷六]
(术语)又云悭执定,于定中所现种种之异境以为殊妙而取着也。大疏六曰:“若见异境界以为殊妙,而取着之,名为我慢定,亦名悭执定。”
又名悭执定,即取着禅定中所现的种种异境以为特殊微妙。 - 陈义孝编
又名悭执定。即取著禅定所说的种种异境,以为特殊微妙。
- 梵心居士编
「定」以离「欲、五盖」为前题,故解读为「无欲无五盖障碍之定」,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 庄春江居士编
另作「心无间定」,《舍利弗阿毗昙论》说,从无间定出者,必证得须陀还以上的果位,成为圣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间断的定;直接的定」。 - 庄春江居士编
梵语ana^srava-sama^patti。意译无漏等至。指于出世间无漏心所得之禅定。又作出世间定、出世间禅。出世间,为无漏之别称。俱舍论等谓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静虑(即四根本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能生起无漏定。然唯识家仅以第四静虑地所起之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贤守定、健行定等四定为无漏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将禅分为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四种。出世间禅有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大智度论卷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参阅“无漏九地”5128)
梵语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定,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无想天之果报,称无想果或无想事。盖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间得灭心、心所。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有部主张无想定、无想果皆有实体,然经部、唯识宗却称其为虚假者。[品类足论卷一、俱舍论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参阅“灭尽定”5509)
(术语)外道欲得无想天果而修之灭一切心想禅定也。有部宗之说,诸外道等谓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涅槃,为求彼报学修无想定以灭心想,依第四禅定灭诸心法而今无念无想,即灭心想已,则得一种非色非心之法而补领心处,是曰无想定。成实宗中不存此义,谓凡夫不能灭心法,但入定之心,寂静微细而难觉,故云无想,非全为无想也。俱舍论五曰:“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
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 - 陈义孝编
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微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念作意。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无间,心不从转。如是出离想作意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二解 瑜伽五十三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无想定?谓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无想定。此是假有;非实物有。当知差别,略有三种。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如余天众。定当中夭。若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虽甚清净光明赫奕,形色广大;然不究竟最极清净。虽有中夭;而不决定。若上品修者;必无有退。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为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又到究竟,最极清净。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复次若由此因此缘所有生得心心所灭;是名无想。
三解 瑜伽五十六卷一页云:依何分位,建立无想定?答:依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名灭分位;建立无想定。此复三种。自性者:唯是善。补特伽罗者:在异生相续。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
四解 显扬一卷十四页云: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地欲,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无想天,寂静微妙。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恒现行心心法灭性。
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七页云: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不甚光净形色广大,定当中夭。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上品修者,现必不退。后生彼天,最极光净形色广大。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无。由前说故。四业通三。除顺现受。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有义,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由此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六解 杂集论二卷一页云: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已离遍净欲者:已离第三静虑贪。未离上欲者:未离第四静虑已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者:解脱想作意为前方便。不恒行者:转识所摄。灭者:谓定心所引不恒现行诸心心法暂时间灭所依位差别。以能灭故名灭。
七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无想定?谓离遍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八解 俱舍论五卷三页云:初无想定,其相云何?颂曰:如是无想定,后静虑求脱。善唯顺生受,非圣得一世。论曰:如前所说,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如是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说如是声,唯显此定灭心心所,与无想同。此在何地?谓后静虑。卽在第四静虑,非余。修无想定,为何所求?谓求解脱。彼执无想,是真解脱。为求证彼,修无想定。前说无想,是异熟故;无记性摄。不说自成。今无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既是善性;为顺何受?唯顺生受。非顺现后,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后虽退失;传说现身必还能起,当生无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离生。又许此定,唯异生得;非诸圣者。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要执无想为真解脱,起出离想而修此定。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若诸圣者,修得第四静虑定时,为如静虑,亦得去来无想定不?余亦不得。所以者何?彼虽曾习。以无心故。要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时,唯得一世。谓得现在。如初受得别解脱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舍,亦成过去。以无心故,无未来修。
九解 如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十四页至一百五十二卷四页广说。
十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无想定云何?谓已离遍净染,未离上染,出离想作意为先,心心所灭。
十一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八页云: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第四静虑地心心所灭,有不相应法,名无想定。惟灭一切心心所法而起此定,专为除想,故名无想。如他心智。此无想定,是善第四静虑所摄。唯非圣者相续中起。求解脱想,起此定故。圣者于此,如恶趣想,深心厌离。此唯顺定受。谓顺次生受。是加行得。非离染得。 - 朱芾煌
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百法直解》曰:“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此为欲证得无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动停止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灭尽定四名之一。大乘义章九曰:“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