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页云:复次诸佛如来,于无诤定而不数入。所以者何?有诸众生胜利益事,由起烦恼,俱时成办;如来于此胜利益事,不能弃舍。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 - 朱芾煌
梵语mithya^tva-niyata-ra^s/i,巴利语micchatta-niyata-ra^si。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其中,决定入于邪中者之类聚,称为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略称邪定。为三定聚之一。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参阅“三定聚”562)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听不进正法,多所为恶,必堕恶道的凡夫之流,另作「邪聚」。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此种子六义之一。成唯识论六卷十四页云: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 - 朱芾煌
种子六义的第四义。此明种子随它本身能熏的善恶无记之性,生起现行时,也决定其现时的善、恶、无记之性。亦即是善种生起善的现行,恶种生起恶的现行,此一因果法则不能混乱。这是简别于小乘有部、如善恶因生无记果,或无记因善因生恶果等,明异性不能为亲因。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修行禅定也。
解读为「单一种定」,参看「一向」,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之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般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成唯识论卷九](参阅“加行位”1570、“四如实智”1686、“四善根位” 1767)
成唯识论九卷六页云: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 朱芾煌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见《成唯识论》卷九。 - 于凌波居士著
为“不动定”之对称。于色界四定中,前三定为有动,第四定为不动。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前三定有八灾患,即:寻、伺、四受(喜、乐、苦、忧)、入息、出息,此八灾患如风般之扰动定水,故称有动;而第四定中无此八灾患,故称不动。[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参阅“四禅”1843)
又作有漏禅、世间禅。世间乃有漏之别名。与有漏心相应之定,称为有漏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于下地观粗、苦、障而厌离之,于上地观静、妙、离而欣求之,以此六行观,能断除下地之烦恼,而住于四禅、四无色等定中,此即为有漏定。于四禅等定中,依其性质可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种,其中,味定、净定即属有漏定。
此外,唯识家认为有漏定唯伏烦恼之现行,而不能断种子。又法界次第卷上之下举出,四禅、四无量心定、四空处定(四无色)皆为世间禅(大四六·六七三上):“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然四禅及下三无色定等,若圣者依之而发得无漏智时,则为无漏定。(参阅“三等至”630)
巴利语sappi^tika-sama^dhi。禅定之境界分有喜、无喜等多种。于四禅中之初禅、二禅,及五种禅中之初禅、二禅、三禅等,均有此有喜定,此定为一种不散乱之禅定境地。[清净道论三]
指属于欲界之禅定。又称欲定。关于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于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
(术语)欲界所属之禅定也。然欲界为散地不当有禅定,谓欲界定乃未至定之异名,是一义也。或谓欲界虽为多分散心,亦非无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心不永续,灭去甚速,故又谓之电光定,是一义也。见七帖见闻三末。若依成实之义,则欲界有确然之禅定,能发无动智。见止观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