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见空条。
[出大智度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三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小便也。)二外空外即外色。谓愚夫为染故。观所著色。妄以为净。求其净相。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外空。三内外空谓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 - 明·一如等 撰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 陈义孝编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者。无也。无此十八种有。故名为空。若菩萨始从初修自性禅。终至清净净禅。虽有大功德神通智慧之用。而禅定是门户。诠次阶级之法。若不善以十八空慧。照了遣荡。或于所证诸禅三昧中。十八有法。随滞一有。则不得无碍解脱。纵任自在。故须修十八空。照了无住无著也。经论明空。开合名数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但为十四空。或为十一空。或为七空。乃至三空。二空一空。或以广故。开十八空。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无量空。今处中用十八空。遣荡诸有。罄无不尽。则诸波罗蜜禅定三昧。万行悉皆清净也
一内空 内空者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为内空也
二外空 外空者。外法空。外法者。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无我无我所。无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是为外空也
三内外空 内外空者。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是为内外空也
四空空 空空者。以空破内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也。故维摩经云。得此法已。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 大空者。十方相空。故名大空。所以者何。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乃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六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者。诸法中第一者。名为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即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有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易。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是为有为空也
八无为空 无为空者。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待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不可得。则无无为之可著。故即是无为空
九毕竟空 毕竟空者。以前八空。破诸法毕竟尽净。名为毕竟。若无诸法。亦无毕竟之可著。故名毕竟空。又解毕竟名为终竟观。是终竟之法。亦不可得。则不执有究竟之法。名为毕竟空。故法华经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十无始空 无始空者。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无始可得。可破是无始。于无始中无执著。故名无始空也
十一散空 散空者。五众和合故有人。若以智慧。一一分别。破散人与五众及所破散法。皆空无所有。如佛告罗那。此色破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 性空者。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今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十三自相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一总相。二别相。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火有热相。如是二种相皆空。故名相空。分别性相不同。或言名异体同。或云名体俱异。所以者何。性言其体。相言其识。性以据内。相以据外。相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相性。故别明相空
十四诸法空 诸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空。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是等一切皆空。空无实故。名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者。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又解云。上以诸法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若作可得。则为断灭。若知是不可得。亦不可得。则于不可得中心不没。故名不可得空也
十六无法空 无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法。名无法。是无法不可得。故名无法空也
十七有法空 有法空者。有法名。诸因缘和合生。故有。二法无故。名有法空。有人解云。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故。名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故名无法有法空。亦以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皆空。故名无法有法空也 - 隋·智顗 撰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此十八种空者。是惑之次第也。众生之惑不可顿除。闻起执触语生滞。故须十八种空遣惑。六足大智度论广释其义。义大言多。不能具载 - 唐·李师政 撰
(名数)(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胜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际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性空(十六)无性自性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三。
(名数)十一空加波罗蜜空,因空,佛果空,而除无所有空,见仁王经上。
谓破种种邪见之十一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空者,究竟而无实体。[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大乘义章卷四](参阅“十八空”353)
(名数)(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有为空(五)无为空(六)无始空(七)性空(八)无所有空(九)第一义空(十)空空(十一)大空。见涅槃经十六,大乘义章四。
(名数)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umacron;pa一空无边处&Amacron;k&amacron;ś&amacron;nant&amacron;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ñ&amacron;n&amacron;nant&amacron;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三无所有处&Amacron;kiñcany&amacron;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处也。四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ñjñ&amacron;n&amacron;sañjñ&amacron;yatana,又名非有想非无想处。生此天处之人,定心深妙,想念最为昧劣,无粗想,故云非想,非细想,故曰非非想。此四处于五蕴无色蕴,正报唯为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而无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又名曰空处。因之非可以国土分四处,故由因行之禅定而说果以立四处之别也。其中前三者从所修之因行而立名,第四处从当体而立名,见俱舍论八,法界次第上。然依部宗而有不同。有部,经部,唯识,总无色法,有之者皆为变现,大众部有细色而无粗色。又,涅槃经有细色之说。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 陈义孝编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macron;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粗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见禅条),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 - 陈义孝编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色缘空而入定者。名空处定。行者厌患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故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为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若舍空缘识而入定者。名识处定。行者厌患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名为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若舍识处心。依无所有法而入定者。名无所有处定。行者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为无所有处定。有人解云。舍多识取少识。缘之入定。名无所有处定也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若舍二边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非无想之法。心与非有非无想法相应。是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云非无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略明三界十二门禅。极在于此也 - 隋·智顗 撰
(名数)见四空处条。
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 - 陈义孝编
卽是外空。 - 朱芾煌
西藏佛教爵南派之主张。系该派初祖域摩弥觉多吉依如来藏经等所说之“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而提出此说。认为事物本具真实体性,故不可谓之“性空”,由于人之虚妄分别而添增者,方可称为性空。事物本真为“自”,添增其上之虚妄分别为“他”,性空之义仅为他空,而不可称自空,故称他空见。此一说法异于西藏佛教之其他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