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22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79】无上

  (术语)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七佛经曰:“如是出家时,速成无上觉。”

佛学常见辞汇 【380】无上

  无上的正觉。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381】无上

无上觉即是佛。

- 梵心居士编

佛识慧集 【382】无上

无上的正觉。

- 梵心居士编

阿含辞典 【383】

另译作「喜觉支」,「喜」,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爆发(的踊跃)」,参看「觉支」、「七觉支」。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384】

  梵语pri^tisambodhyan%ga,巴利语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系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七觉支之一。又作喜等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正法眼藏菩提分法](参阅“七觉支”125)

法相辞典 【385】

法蕴足论七卷十六页云:云何喜觉支?谓世尊说;大名当知;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佛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如来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如来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流法,于诸佛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复次大名!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谓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法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正法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正法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正法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复次大名!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僧伽。谓佛弟子、具足妙行、质直行、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又佛弟子、有预流向,有预流果,有一来向,有一来果,有不还向,有不还果,有阿罗汉向,有阿罗汉果。如是总有四双八只补特伽罗。如是僧伽、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应请、应屈、应恭敬。无上福田、世所应供。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僧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僧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僧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僧伽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复次大名!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戒。谓我净戒、不缺不穿,不杂不秽,堪受供养,无隐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称赞,常无讥毁。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戒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自戒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自戒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自戒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复次大名!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施。谓我今者、善得胜利。虽居无量悭垢所缠众生众中;而心远离一切悭垢,能行惠施。虽处居家;而能不着一切财宝,舒手布施,作大祠祀,供养福田,惠舍具足,乐等分布。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施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自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自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自施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复次大名!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天。谓有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诸天、成就信故,戒故,闻故,舍故,慧故;从此处没,生彼天中,受诸快乐。我亦有信戒闻舍慧、亦当生彼,与诸天众、同受快乐。彼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天时,贪不缠心,瞋不缠心,痴不缠心。于诸天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义威势,得法威势。于诸天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心定故;于不平等诸有情类,得住平等;于有恼害诸有情类,住无恼害。得预法流。于诸天所,修随念故;乃至能证究竟涅盘。彼修如是六随念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欣、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豫,有堪任性、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亦名喜觉支。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住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盘,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欣极欣乃至欢喜欢喜性,是名喜觉支。
二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六卷十二页云:问:何故立喜为觉支耶?答:顺觉悟义、是觉支义。喜顺彼胜,故立觉支。问:云何喜顺彼胜?答:以修道中,九地九品,数修胜觉。如如于谛能如实觉,如是如是发生胜喜。如如生喜,如是如是复乐于谛、起如实觉。如人掘地,得诸珍宝。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宝生喜。如如得宝生喜,如是如是复乐掘地。此亦如是。问:何故不立喜为道支?答:顺求趣义、是道支义。喜非顺彼胜,故不立道支。问:云何喜非顺彼胜?答:如如于谛发生胜喜,如是如是乐住不去。故于求趣,喜非随顺。如人在路,有所乐着;于所趣方,不能速至。此亦如是。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386】相似

二乘及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灭尽异相之不觉,证悟相似真如之理者;以未曾真得之故,名为相似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中):“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此为二乘及地前菩萨既舍我执粗分别相,与初地见道以上之随分觉近似,故称为相似觉。又据起信论本疏听集记卷十载,所谓相似觉者,即相似于十地证位。乃属始觉阶级四位中之第二位。[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参阅“本觉”1979)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87】相似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觉之第二。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位发类似真觉之智慧以制伏诸烦恼之位也。

佛学大词典 【388】一宿

为唐代永嘉禅师求法得悟之故事。一宿,即一夜之意。永嘉玄觉参访六祖慧能,一宿之间,论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而彻底大悟,遂蒙授心印,禅林中传称为一宿觉。[景德传灯录卷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89】一宿

  (术语)称永嘉玄觉禅师也。传灯录曰:“永嘉禅师诣曹溪,语契六祖。六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

俗语佛源 【390】一宿

  《二程全书》卷十八中有一段问答。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说,如何?”答:“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这是理学家借用禅宗公案,谓迅速领悟。“一宿觉”出于《坛经·机缘品》。唐代有位精通天台宗止观法门的玄觉禅师,诵《维摩诘经》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师印可。玄觉机锋迭出,颇受慧能赞许。玄觉欲告辞,慧能更进一步,以双关语问道:“返太速乎?”玄觉答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谓就实相而言,事物原无动静去来。(可参阅晋·僧肇《物不迁论》及《坛经》一段)于是,两位高僧口吐莲花,又展开了一番精彩的问答。当玄觉说出“分别亦非意”时,慧能叹道:“善哉!”留玄觉住了一宿。这段故事,在丛林中流传,被称为“一宿觉”,成为禅宗“顿悟”的著名公案。  (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阿含辞典 【391】有无

有(常见)或无(断见)的感受。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392】语义

如三觉中说。 - 朱芾煌

中国百科全书 【393】

  Yuanjuezang

  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密州致仕观察使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比丘净梵、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约在北宋末年开雕,南宋绍兴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经版后在南宋淳祐以后移藏于资福禅寺。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94】

  (行事)禅林有圆觉会。拈提圆觉经也。

佛学大词典 【395】

全一卷。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之略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唐代佛陀多罗译。译者之事迹不详。近代日本学者以为此书可能是伪经,并认为其内容可能是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而来。全经主要说明大乘圆顿之理及如何观行实践之法。注释书有唐代宗密大疏钞十三卷等多种。禅宗自古以来即重视维摩经、楞严经、圆觉经,然日僧道元认为圆觉经所说与其他大乘诸经有异,故加以排斥。[开元释教录卷九、续古今译经图纪](参阅“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76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96】

  (经名)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现诸净土,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佛一一答之。因而一经有十二章。诸家之注述如下:圆觉经略疏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钞科三卷,存中与下,唐宗密制。圆觉经略疏之钞二十五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唐宗密撰。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唐宗密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略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御注圆觉经二卷,宋孝宗皇帝注。圆觉经类解八卷,宋行霆解。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载下半,宋如山注序。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宋周琪述。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弘丽着。圆觉经连珠一卷,净挺着。别收入阅经十二种中,玆不出。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前附大义悬示各一卷。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圆觉经讲义二卷,谛闲讲演。圆觉经佚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