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myaktva-niyata-ra^s/i,巴利语sammatta-niyata-ra^si。三聚之一。又作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或称直见际。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依俱舍论卷十载,见道以上之圣者断尽“见”等惑,获得毕竟不退之离系得,定于正性之涅槃择灭中,故称正定。又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称正定。(参阅“三聚”665 )
(术语)三聚之一。
不堕恶道,入正性决定(必定能证得解脱)的圣者之类,另作「正聚、正性定聚」。 - 庄春江居士编
指正确选定或决定之业。又作正业、定业。唐代净土宗大德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不论行住坐卧、时节久近均念念不舍,即称正定业,亦即顺彼佛本愿的称名念佛之行。又日本净土宗祖源空之无量寿经释谓,称名念佛为弥陀本愿之行,不仅为决定往生之正业,亦系由诸佛誓愿海中所选定之行。[选择本愿念佛集、净土宗要集卷二](参阅“正助二业”1987)
(术语)称弥陀之名号也。以第十八愿为往生之正目而正为其所誓故也。对于五念门中前三后一之助业而言,观经散善义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术语)又名中间三昧,中间静虑,中间禅。大梵天王所得之禅定也。色界,无色界通有八地,每一地各有近分定与根本定。其中初禅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禅以上,七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则寻与伺皆不相应,而至极寂静。然其中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而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禅定,是名中间定,修之者在初禅天顶上为大梵天王,彼常住此禅定。俱舍论二十八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中略)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住定相?谓卽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 - 朱芾煌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类似气功原理之苦修苦练(练气、脉、明点等生理作用),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迦尔居派以此为传承大法中之基础行法而教授之。据传迦尔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得成就者。
(名数)四禅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禅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总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禅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禅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根本定也。七十五法名目曰:“根本定离下地烦恼得之,近分定伏下地烦恼得之。(中略)上二界合八根本八近分也。”
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复有一类悲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二。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悲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悲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离苦;齐此未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云何无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悲心定?谓卽于狭小悲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离苦;齐此未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 - 朱芾煌
即在于必定成佛位之菩萨。必定,义同于正定聚、不退转。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二六·四三上):“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愚秃钞(大八三·六四八下):“即时入必定,又名必定菩萨也。”[大智度论卷九十三]
梵语aniyata-bhu^mika dharma。为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共有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种。此等心所不入其他五地(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为特别之法,即不同于其他五种心所之具有决定性;既不遍于一切心或染心,亦未有或善或恶之决定性,其相应之界地等不定,故称不定地法。其中,寻、伺等前四心所为随烦恼,贪等后四心所为根本烦恼所摄。然大乘唯识家则以前四者为不定,后四者为烦恼所摄。[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成唯识论卷六](参阅“五位七十五法”1089)
(术语)心所六品之一。其性质非善非恶广通善恶无记三性,亦如彼大地法一切之心,未必随伴而起。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之八者属之。
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不定法聚者:谓余非学非无学法。 - 朱芾煌
(术语)四业之一。受果报而无决定之业也。
成唯识论七卷一页云: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说。 - 朱芾煌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成唯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称不定者,指其于识——八识心王,性——善、恶、无记三性,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故曰不定。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