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無所省悟亦不致力于修業求悟之禅法。此系宋代臨濟宗高僧大慧宗杲自“看話禅”立場來批判東林常總(照覺禅師)之坐禅法。大慧宗門武庫(卍續一四二·四六五上):“蓋照覺以平常無事,不立知見解會爲道,更不求妙悟。”
又此亦爲宗杲對同時代的宏智正覺所鼓吹“默照禅”之貶稱。由于正覺主張遠離一切造作,杜絕修證參悟等用心,而強調以“坐空塵慮”來默照靈知,遂被主張藉古則公案來逗發悟機之宗杲貶稱爲無事禅、枯木死灰禅。[大慧普覺禅師普說卷一、宏智正覺禅師卷五小參語錄、淨土指歸集卷下]
(一)即維摩經弟子品中迦旃延章所說之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五義。維摩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一一雙非。取其雙比之義,而爲圓教之五門禅。[法華玄義釋簽卷四之一]
(二)小乘七方便中所說之五停心觀。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五門禅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稱爲五門禅。念佛觀即全心全意觀想佛陀如來,對治昏沈暗塞、惡念思惟、境界逼迫等叁障。(參閱“五停心觀”1144)
(術語)謂小乘七方便中之五停心觀也。有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囗@又]維摩經弟子品中迦旃延章說之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五義是也。維摩以之爲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一一雙非。取其雙比之義,爲圓教之五門禅。釋簽四之一曰:“言五門禅者,如淨名迦旃延章五門是也,取結成雙非以顯中道爲圓五門。”
五味交雜之禅。“一味禅”之對稱。又稱五禅、五類禅。乃相對祖師一味之禅,斥責五種交雜之如來禅之意。圭峰宗密于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分別一切禅爲五種,謂禅有淺深,階級殊等,其中:(一)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稱爲外道禅。(二)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稱爲凡夫禅。(叁)悟我空(人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稱爲小乘禅。(四)悟我、法二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稱爲大乘禅。(五)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無漏之智性,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稱爲最上乘禅,又稱如來清淨禅、一行叁昧、真如叁昧,爲一切叁昧之根本,即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即將達磨所傳之禅稱爲如來最上乘禅,以簡別四禅八定大小諸禅之意。
蓋宗密原主張教禅一致,以教內所說之一行叁昧爲根本王叁昧,即是佛祖所傳之真實禅,然禅門之徒貶之爲五味交雜之如來禅,與一味清淨之祖師禅迥異。[景德傳燈錄卷十叁、聯燈會要卷四、卷七、古尊宿語錄卷叁、禅宗頌古聯珠通集卷十一、五燈嚴統卷叁、五燈全書卷五]
(名數)五種交雜之禅也。對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種。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蓋宗密之意,在諸禅分類,以明最上乘禅之階級殊等,彼禅乃所謂如來禅。非達摩門下之一味清淨禅,即所謂祖師禅。香岩智閑一日舉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有卓錐地,今年貧錐也無。”時仰山慧寂,與閑同爲沩山靈佑之法嗣,向閑曰:“如來禅許吾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此如來禅,即宗密之所謂最上乘禅也。昔歸宗寺智常欲于諸方學五味禅,馬祖道一,爲彼使吃棒頭一味之禅。有頌曰:“五味與一味,吃了須噫氣,金輪峰下令行時,凜凜清風誠可畏。”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 陳義孝編
(一)指四念處、八背舍(觀)、九次第定(練)、師子奮迅叁昧(熏)、超越叁昧(修)等五種。其中,四念處爲所觀,觀、練、熏、修四者爲能觀。
(二)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將禅分爲五種,即:(一)外道禅,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二)凡夫禅,謂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叁)小乘禅,謂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四)大乘禅,謂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五)最上乘禅,又作如來清淨禅、一行叁昧、真如叁昧。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無漏智性,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名數)一,四念處。二,八背舍。叁,九次第定。四,師子奮迅叁昧。五,超越叁昧。
(名數)四念處爲所觀。觀練薰修四者爲能觀。能所合而爲五種。見禅條。
四念處、八背舍、九次第定、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 - 陳義孝編
位于福建福州西郊之怡山。原爲梁朝煉丹士王霸所居,唐代貞元十二年(796),建立沖虛觀祀之,後廢弛。唐鹹通八年(867),曾隨禅宗沩仰宗初祖沩山靈祐就學之懶安大安來此居住,改寺號爲清禅,未久又改稱延壽。後唐時,閩主王審知請雪峰義存之弟子超覺大師長慶慧棱住持。慧棱之後,常慧、妙果大師弘辯、藏用等先後來此住錫。宋代景祐五年(1038),改稱怡山長慶院。宣和年間(1119~1125),改稱西禅寺。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重建,明末衰破,清代順治年間(1644~1661)曾重修。本寺占地約百畝,大小建築凡四十余座,大部分爲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微妙禅師往海外募資重建者,規模雄偉。
(地名)又作希連禅。河名。見熙連條。
禅林用語。貶指凝滯一邊而不能自在活用之禅者。又作蝦□禅。有二說:(一)謂蝦蟆僅能一跳而不解他術;故以此比喻認一知半解爲是,而不通于他術之不活脫不自由之死禅。(二)指徒知坐禅者,其坐姿如蝦蟆坐荷葉,故有“蝦蟆禅”之稱。雲門錄即有(大四七·五四九下)“這死蝦蟆”之語。又同書謂(大四七·五五一中):“抛釣釣鲲鯨,釣得個蝦蟆。”此外,又有以蝦蟆口比喻饒舌者,如雲門錄卷中有(大四七·五六四中)“某甲不欲開蝦蟆口”之語,即表示徒弄口舌,而于修道無益。[宗統錄卷五、正法眼藏辨道話、碧岩錄種電鈔]
(術語)蝦蟆唯解一跳,不解他術。以喻認一知半解爲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脫不自由之死禅。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所立五種禅(外道、凡夫、小乘、大乘、最上乘)之一。即以成就阿羅漢、解脫業報輪回爲目的而修之禅。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大四八·叁九九中):“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指證入初禅到第四禅。 - 莊春江居士編
(經名)簡括四種之禅行者。攝于中阿含經四十四。
(術語)修行禅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