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学说。12世纪时,时该派始祖裕摩不动金刚创立。14世纪,其九传弟子笃补巴慧幢著《山法了义海论》,依《第四结集》、《摄义》、《科制》、《宝性论释》及《现观庄严经论释》等书阐发他空见之精义。据《山法了义海论》的见解,一切法空性胜义谛是常、恒、不变的,在阿赖耶识中有识、智二分,此属智分,也就是胜义法尔(法自身)的三宝和遍住一切动静世界中的界智无别的天众。它与如来藏、本性住种姓及续部所说的百部尊等同义。它住于因果无别之相续中,具有法身三位。它在同住中虽然常住,但于识上不能显现,故在因位当依六瑜伽次第修行,至果位则现证法身。至于世俗诸分则是自空、断空、灭空、独空,即本来无有,求解脱者皆应弃舍。此说与汉地6~7世纪间地论学派相州南北二道争论中的现常派观点相似;但因其主张胜义谛为“他空”与月称的观点相对立,故受到新派学者的抵制,并严禁门徒保持此说之论籍。(郭元兴)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
(术语)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三论玄义有言(大四五·四上):“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即指成实论等之观空法,乃析破色、心诸法而见空;相对于此,大乘则直观因缘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于天台宗,以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以析空观为拙度观。[维摩经玄疏卷二、法华文句卷六上、摩诃止观卷三下、四教义卷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四]
(术语)见体空之观法也。为大乘菩萨之观法,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依之而证空寂之涅槃,故同于小乘之觉,利根之菩萨,依之而达观中道(体空之里含中道,于体空之下辨之)。
彻见体空的观法。 - 陈义孝编
徹见体空的观法。
- 梵心居士编
指阐说“当体即空”之教门。就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而言,即指其中之通教。盖通教系于方等、般若等二时宣说因缘即空、无生四谛等之教旨,故称体空教。如金刚般若经(为般若时所说)之六喻、维摩经(为方等时所说)之十喻等,皆属体空之教法。(参阅“通教”4803)
(术语)说体空之教门,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诸经及涅槃经。如金刚般若之六喻,维摩经之十喻是也。天台之四教,名之为通教。钝根之菩萨,依此而证等于三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萨,依此而证如别圆二教之中道,一教通于前后故也。
阐明体空的教门,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经等是。 - 陈义孝编
阐明体空的教门,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经等。
- 梵心居士编
于善不善皆不可记别的空。 - 陈义孝编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 - 朱芾煌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盘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 - 朱芾煌
梵语anavara^gra-s/u^nyata^ 或 anagra-s/unyata^。十八空之一。与“无际空”同义。万法由因缘而生,亦由因缘而灭,由此理推之,则世间一切法,实为无始。万法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诸法皆空;因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故称无始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四、十八空论、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十八空”353)
(术语)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则世间一切之法,实为无始,更以慧眼观之,则诸法皆空,而无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谓之无始空。见智度论三十一。
无始以来就是空,为十八空之一。 - 陈义孝编
无始以来就是空。十八空之一。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