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覺囊派的學說。12世紀時,時該派始祖裕摩不動金剛創立。14世紀,其九傳弟子笃補巴慧幢著《山法了義海論》,依《第四結集》、《攝義》、《科製》、《寶性論釋》及《現觀莊嚴經論釋》等書闡發他空見之精義。據《山法了義海論》的見解,一切法空性勝義谛是常、恒、不變的,在阿賴耶識中有識、智二分,此屬智分,也就是勝義法爾(法自身)的叁寶和遍住一切動靜世界中的界智無別的天衆。它與如來藏、本性住種姓及續部所說的百部尊等同義。它住于因果無別之相續中,具有法身叁位。它在同住中雖然常住,但于識上不能顯現,故在因位當依六瑜伽次第修行,至果位則現證法身。至于世俗諸分則是自空、斷空、滅空、獨空,即本來無有,求解脫者皆應棄舍。此說與漢地6~7世紀間地論學派相州南北二道爭論中的現常派觀點相似;但因其主張勝義谛爲“他空”與月稱的觀點相對立,故受到新派學者的抵製,並嚴禁門徒保持此說之論籍。(郭元興)
謂浩浩宇宙之虛空。又稱頑空、偏空。此虛空湛然常寂,畢竟無爲無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滅智之涅槃,而異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義空。[菩提心論]
(術語)浩浩宇宙之虛空也,畢竟無爲無物,故雲頑空,偏空,太虛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別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義空。菩提心論曰:“當觀二乘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虛空湛然常寂。”
爲“析空觀”之對稱。全稱體色入空觀、體假入空觀、體法入空觀、體法觀。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諸法,而直接體達“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之觀法。
叁論玄義有言(大四五·四上):“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即指成實論等之觀空法,乃析破色、心諸法而見空;相對于此,大乘則直觀因緣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夢。
于天臺宗,以此體空觀爲四教中通教菩薩所修觀空之法,而以析空觀爲藏教之觀法。又將體空觀與析空觀作一比較,謂兩者皆屬于從假入空觀,亦同樣能破界內之見、思二惑;然其觀法則有巧、拙之別,乃以體空觀爲巧度觀,以析空觀爲拙度觀。[維摩經玄疏卷二、法華文句卷六上、摩诃止觀卷叁下、四教義卷一、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四]
(術語)見體空之觀法也。爲大乘菩薩之觀法,有利鈍之二種。鈍根之菩薩,依之而證空寂之涅槃,故同于小乘之覺,利根之菩薩,依之而達觀中道(體空之裏含中道,于體空之下辨之)。
徹見體空的觀法。 - 陳義孝編
徹見體空的觀法。
- 梵心居士編
指闡說“當體即空”之教門。就天臺宗所立化法四教而言,即指其中之通教。蓋通教系于方等、般若等二時宣說因緣即空、無生四谛等之教旨,故稱體空教。如金剛般若經(爲般若時所說)之六喻、維摩經(爲方等時所說)之十喻等,皆屬體空之教法。(參閱“通教”4803)
(術語)說體空之教門,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諸經及涅槃經。如金剛般若之六喻,維摩經之十喻是也。天臺之四教,名之爲通教。鈍根之菩薩,依此而證等于叁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薩,依此而證如別圓二教之中道,一教通于前後故也。
闡明體空的教門,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經等是。 - 陳義孝編
闡明體空的教門,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經等。
- 梵心居士編
于善不善皆不可記別的空。 - 陳義孝編
辯中邊論上卷八頁雲: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 - 朱芾煌
辯中邊論上卷八頁雲: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盤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 - 朱芾煌
梵語anavara^gra-s/u^nyata^ 或 anagra-s/unyata^。十八空之一。與“無際空”同義。萬法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由此理推之,則世間一切法,實爲無始。萬法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諸法皆空;因無始以來存在之一切法皆屬空,故稱無始空。[大品般若經卷叁、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四、十八空論、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參閱“十八空”353)
(術語)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則世間一切之法,實爲無始,更以慧眼觀之,則諸法皆空,而無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謂之無始空。見智度論叁十一。
無始以來就是空,爲十八空之一。 - 陳義孝編
無始以來就是空。十八空之一。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