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三聚之一。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无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聚,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业者名定性邪聚,凡夫是不定性聚也。俱舍论九曰:“正邪定余名不定,彼待二缘可成二故。”同颂疏曰:“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俱舍论十卷十九页云:正邪定余,名不定性。彼待二缘,可成二故。 - 朱芾煌
因明入正理论云: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以瓶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如疏六卷十页释。 - 朱芾煌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又作不定观。既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而系任修一法,由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得无生忍。智顗依之说六妙门一卷。[摩诃止观卷一上、法华经玄义卷十、止观私记卷一](参阅“三种止观”649)
(术语)天台三种止观之一。见不定观条。
梵语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指由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声闻、独觉、菩萨等三乘种性尚未决定之机类。即具有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种子,可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成佛,以其性向不定,故称不定种性。分为四类:(一)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菩萨、声闻二性,而所得之果不定。(二)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菩萨、独觉二性,而所得之果不定。(三)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声闻、独觉二性,而所得之果不定。(四)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声闻、独觉、菩萨等三性,而所得之果不定。其中除第三者永无成佛之期外,其他时至皆可成佛。[入楞伽经卷二、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佛地经论卷二](参阅“五种性”1179)
(术语)与不定性同。
为唯识宗所立众生五种种性之一。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的差别,而于前三乘的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一、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二、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三、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四、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 于凌波居士著
梵名Sya^t -va^da 。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一种判断理论。耆那教哲学家婆达罗巴忽(梵Bhadraba^hu )之主张。认为由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则有不同之结论,故每一论点皆有条件,而无绝对之肯定或否定;若欲清晰而正确地判断某一命题,须于前面冠以“或许(梵sya^t )”字样,故称不定主义。此种判断理论分为七种,称为七支论法。(参阅“七支论法”93)
(术语)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不共不定。如声为常(宗),以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异喻),是所闻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宗如何可决。
因明入正理论云: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如疏六卷十三页释。 - 朱芾煌
(术语)观门十法界之一。见法界条附录。
为大集经所说五种坚固之一。佛陀入灭后第二个五百年间为禅定坚固时期,于此期间,诸比丘修禅定得住坚固。大集经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参阅“五五百年”1065)
(术语)大集经所说五种坚固之一。谓佛灭后第二五百年间诸比丘坚固修禅定之第二期也。见五五百年条。
大集经所说五种坚固之一。见五五百年条。 - 陈义孝编
(1870~1945)日本宫城县人,研究中国佛教之学者。号榴邱,属真宗大谷派。十七岁入仙台市道仁寺,二十九岁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历任真宗中学、天台宗大学、日莲宗大学、真宗大学、丰山大学、东京帝大等教师。氏毕生研究中国佛教,大正九年(1920)以后,曾先后五次亲至中国,研究佛教史迹,功不可没。昭和六年(1931),自东京帝国大学退休。后任庆应义塾大学东方文化学院评议员,并兼任东洋大学教授。十四年,主持浅草本愿寺兼大谷派本愿寺东京分支机构之宗务。同年创立日本佛学院,并自任校长。二十年示寂,享年七十六。重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史、释迦牟尼传、支那佛教史迹全六辑、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六册、支那佛教史迹英文评解五册(与关野博士合著)、支那文化史迹全十二辑、支那文化史迹解说十二
册(与关野博士合著)。[道仁寺藏碑文、大人名事典]
集异门论二卷二页云:出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卽四静虑,四无色定。出定善巧,谓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出初静虑定;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出初静虑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善巧作意。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出初静虑道;如是补特伽罗,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道。复次如实知见如是补特伽罗,于出初静虑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补特伽罗,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道,有善巧作意。其事云何?如有说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别,善思惟,善通达。我如是想,如是观,如是胜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别,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摄心,策心,伏心,持心,举心,舍心,制心,纵心,于出初静虑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无作用,无利益,无多所作;但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我如是法,于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为障碍。我于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达。于如是出种种定中,解了,乃至毗钵舍那,是谓出定善巧。 - 朱芾煌
显扬二卷三页云: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根本。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断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如是名为出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