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来十号中说。
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三页云:正等觉者: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等法者,谓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于一切苦集灭道,能现观道,能证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道,能证神境智作证通,天耳智作证通,他心智作证通,宿住随念智作证通,死生智作证通,漏尽智作证信道,能尽贪瞋痴慢憍垢道,如来一切皆正等觉。至诚坚住,殷重作意,以因、以门、以理、以相、正等觉故;名正等觉。 - 朱芾煌
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 梵心居士编
(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着正尽觉。”
指莲花,即以莲花比喻佛之正觉。又作正觉花。佛之正觉,出离杂染烦恼,果智朗然而无垢;犹如莲花之出于淤泥,却微妙清净,故有此譬喻。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亦称正觉花。
(术语)极乐净土之莲华,为依弥陀如来正觉所成之华,故曰正觉华。净土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指极乐世界的莲华,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所以叫做正觉华。 - 陈义孝编
指极乐世界的莲华,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所以叫做正觉华。
- 梵心居士编
西域记八卷十六页云:伽邪迦叶波事火东,渡大河,至钵罗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觉也。)如来勤求六岁,未成正觉;后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东北,游目此山,有怀幽寂,欲证正觉。自东北冈,登以至顶。地既震动;山又倾摇。山神惶惧告菩萨曰:此山者非成正觉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刚定;地当震陷,山亦倾覆。菩萨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面涧,有大石室。菩萨卽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动,山复倾摇。时净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来成正觉处。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处不远,有卑钵罗树,下有金刚座,去来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觉。愿当就彼。菩萨方起,室中龙曰:斯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菩萨既知非取证所;为遂龙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贤愚咸睹。洎于今时,或有得见也。)诸天前导,往菩提树。逮乎无忧王之兴也,菩萨登山上下之迹,皆树旌表,建窣堵波。度量虽殊,灵应莫异。或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岁罢安居日,异方法俗,登修供养,信宿乃还。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垒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花,连阴接影。细沙异草,弥漫绿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壖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波,或复精舍,幷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 - 朱芾煌
(一)位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山上(西山)。又称四祖寺、慈觉寺。禅宗四祖道信开创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其后道信亦入寂于此。四祖山又称双峰山、破头山、破额山。(参阅“四祖寺”1751)
(二)位于山西长治县西北十公里。寺名取佛经中“登正觉彼岸”之意。俗称大寺。东拱太行山,西临漳河,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明两代均曾修葺。
(三)位于北平万牲园北面约一公里处。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塔基极大,形式特异,高约十六公尺,塔座上分列五座约十公尺高之佛塔。正中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塔座中有通道盘旋而上至顶,塔座刻有梵文佛经,护塔石栏雕刻精致。寺中仅存五座金刚宝座塔,其旁有一小塔,相传为明宪宗葬衣冠之处。寺中松柏古树甚多。
完全地了知感受。 - 庄春江居士编
指佛陀的「无师自悟」。 - 庄春江居士编
梵语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一中):“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无量寿经卷上、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术语)最上至极之正觉。谓佛也。正觉者指契于真理之智慧。无量寿经上曰:“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探玄记二曰:“正觉者,能觉之妙智,以菩萨亦有随分正觉,然位未极不得称最。今就至极名最正觉。”华严大疏一曰:“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为最。”
至高无上的正觉,亦即契合于真理的智慧,义与无上正等正觉同。 - 陈义孝编
指大人八种教法。又作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依中阿含经卷十八之八念经,八大人觉,即:(一)少欲觉,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二)知足觉,少取心即满足。(三)远离觉,身离世间缠缚,心离诸烦恼。(四)精进觉,行正勤,修善法而不懈怠。(五)正念觉,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念。(六)正定觉,修习禅定摄乱想。(七)正慧觉,以智眼观佛法,觉知正道。(八)不戏论觉,远离诸戏论,住于正语。又据八大人觉经载,八觉乃指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成实论卷五无相应品、遗教经论记卷中](参阅“大人八念”750)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出佛遗教经论] 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蔾糗。而有膏梁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三寂静觉谓人离众愦闹。闲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 明·一如等 撰
少欲。知足。寂净。精进。不忘念。正慧。正定。不戏论 - 唐·李师政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