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2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法相辞典 【415】正等

如如来十号中说。
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三页云:正等觉者: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等法者,谓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于一切苦集灭道,能现观道,能证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道,能证神境智作证通,天耳智作证通,他心智作证通,宿住随念智作证通,死生智作证通,漏尽智作证信道,能尽贪瞋痴慢憍垢道,如来一切皆正等觉。至诚坚住,殷重作意,以因、以门、以理、以相、正等觉故;名正等觉。 - 朱芾煌

佛识慧集 【416】正等

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17】正尽

  (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着正尽觉。”

佛学大词典 【418】

  指莲花,即以莲花比喻佛之正觉。又作正觉花。佛之正觉,出离杂染烦恼,果智朗然而无垢;犹如莲花之出于淤泥,却微妙清净,故有此譬喻。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亦称正觉花。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19】

  (术语)极乐净土之莲华,为依弥陀如来正觉所成之华,故曰正觉华。净土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佛学常见辞汇 【420】

  指极乐世界的莲华,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所以叫做正觉华。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421】

指极乐世界的莲华,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所以叫做正觉华。

- 梵心居士编

法相辞典 【422】

西域记八卷十六页云:伽邪迦叶波事火东,渡大河,至钵罗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觉也。)如来勤求六岁,未成正觉;后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东北,游目此山,有怀幽寂,欲证正觉。自东北冈,登以至顶。地既震动;山又倾摇。山神惶惧告菩萨曰:此山者非成正觉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刚定;地当震陷,山亦倾覆。菩萨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面涧,有大石室。菩萨卽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动,山复倾摇。时净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来成正觉处。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处不远,有卑钵罗树,下有金刚座,去来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觉。愿当就彼。菩萨方起,室中龙曰:斯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菩萨既知非取证所;为遂龙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贤愚咸睹。洎于今时,或有得见也。)诸天前导,往菩提树。逮乎无忧王之兴也,菩萨登山上下之迹,皆树旌表,建窣堵波。度量虽殊,灵应莫异。或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岁罢安居日,异方法俗,登修供养,信宿乃还。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垒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花,连阴接影。细沙异草,弥漫绿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壖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波,或复精舍,幷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423】

  (一)位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山上(西山)。又称四祖寺、慈觉寺。禅宗四祖道信开创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其后道信亦入寂于此。四祖山又称双峰山、破头山、破额山。(参阅“四祖寺”1751)

  (二)位于山西长治县西北十公里。寺名取佛经中“登正觉彼岸”之意。俗称大寺。东拱太行山,西临漳河,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明两代均曾修葺。

  (三)位于北平万牲园北面约一公里处。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塔基极大,形式特异,高约十六公尺,塔座上分列五座约十公尺高之佛塔。正中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塔座中有通道盘旋而上至顶,塔座刻有梵文佛经,护塔石栏雕刻精致。寺中仅存五座金刚宝座塔,其旁有一小塔,相传为明宪宗葬衣冠之处。寺中松柏古树甚多。

阿含辞典 【424】知断

完全地了知感受。 - 庄春江居士编

阿含辞典 【425】

指佛陀的「无师自悟」。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426】最正

梵语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一中):“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无量寿经卷上、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27】最正

  (术语)最上至极之正觉。谓佛也。正觉者指契于真理之智慧。无量寿经上曰:“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探玄记二曰:“正觉者,能觉之妙智,以菩萨亦有随分正觉,然位未极不得称最。今就至极名最正觉。”华严大疏一曰:“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为最。”

佛学常见辞汇 【428】最正

  至高无上的正觉,亦即契合于真理的智慧,义与无上正等正觉同。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429】八大人

  指大人八种教法。又作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依中阿含经卷十八之八念经,八大人觉,即:(一)少欲觉,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二)知足觉,少取心即满足。(三)远离觉,身离世间缠缚,心离诸烦恼。(四)精进觉,行正勤,修善法而不懈怠。(五)正念觉,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念。(六)正定觉,修习禅定摄乱想。(七)正慧觉,以智眼观佛法,觉知正道。(八)不戏论觉,远离诸戏论,住于正语。又据八大人觉经载,八觉乃指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成实论卷五无相应品、遗教经论记卷中](参阅“大人八念”75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30】八大人

  (名数)有八法。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见八大人觉经。

三藏法数 【431】八大人

  [出佛遗教经论]  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蔾糗。而有膏梁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三寂静觉谓人离众愦闹。闲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 明·一如等 撰

法门名义集 【432】八大人

少欲。知足。寂净。精进。不忘念。正慧。正定。不戏论 - 唐·李师政 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