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谓有一类慈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一。云何为慈?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胜乐。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慈慈性,若哀怜哀怜性,若愍念愍念性,总名为慈。复次与慈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慈。云何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慈心定?若有此生、近曾现入第三静虑,取彼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皆是胜善净妙,随顺乃至资粮,乃可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慈俱有心。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造心意业、名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慈俱有诸法。如有诸法,亦得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复次慈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慈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慈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胜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云何无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慈心定?谓卽于狭小慈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得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 - 朱芾煌
指佛之三德,即大定、大智、大悲。佛心澄明,是为大定;以澄明之故,遍照一切法界,是为大智;以遍照法界之故,遂生救济众生之心,是为大悲。以大定可断除一切妄惑,故又称大定为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前二者为自利之德,后者为利他之德,故此三者圆具自他之万德。
(术语)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谓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于苦众生生救济心。是为大悲。又谓之智断恩之三德。以大定断一切之妄惑。是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为自利之德,后一者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圆具自他之万德。不动经曰:“唯圆满大定智悲无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刚盘石,以大智德故现迦楼罗焰,以大悲德故现种种相貌。”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 陈义孝编
大定是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大定、大智、大悲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於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心,心做大悲。
- 梵心居士编
(术语)言结大印而置身于定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戒体亦无漏也。
二、定共戒 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恶之戒体。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 - 明·杨卓
无性释六卷十五页云:复由四种如实遍智者:谓如先说于名事等不可得中,已得决定。如是转时,悟入唯识似名等现。决定了知都无有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者:唯能通达所取无故;名入一分,由于此中了达义无;未能伏彼能取行相唯识令无。是故说此名谛顺忍所依止定。顺谓亲近。依所取无,令能取无。 - 朱芾煌
如能作因二十种中说。 - 朱芾煌
瑜伽论云:
一、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重业。
二、不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轻业。
由三因缘令业成重:
一、由意乐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己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
二、由加行 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殷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
三、由思故 谓诸有情于己有思,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
又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 明·杨卓
瑜伽云:复有四业:
一、异熟定 二、时分定 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
了义灯云:“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 明·杨卓
确定(这是圣者的)道品之法;决定是(涅槃)道的法。 - 庄春江居士编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页云:云何定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十一页云:定等觉支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 朱芾煌
译义不明,尚缺资料比对。 - 庄春江居士编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定光,梵名Di^pam!kara ,巴利名同。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出现于过去世,曾为释尊授记之佛。又作锭光如来、然灯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关于其本缘,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所载,过去久远劫有王名为地主,将统领之阎浮里地半分予其臣善明统治,善明之第一夫人日月光生子之际,阎浮里内金光晃然,该子颜貌端正,具三十二相,因而名为灯光。年二十九,出家学道,即夜成佛。善明王与四十亿众诣灯光如来,听其说法,如来又至地主王处,为其说法。此处,地主王乃释尊自身,灯光如来即善明之王子,出现于地主王治下,而受其供养。
四分律卷三十一,则以定光如来为胜怨王大臣提阎浮婆提之子,受胜怨王之供养,其时,有比丘名为弥却,以花散如来之上,脱鹿皮衣掩泥泞路,让如来踏过,如来因此为弥却记别,此处即以弥却为释尊之前身。又关于定光如来出现之时劫,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佛本行集经卷三等,谓过去久远劫;修行本起经卷上、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则谓过去九十一劫。
定光如来乃过去佛中最有名者,故诸经论多以定光为中心,而说其前后诸佛之出现,如大阿弥陀经卷上载,定光之后有三十三佛,平等觉经卷一载,有三十八佛。于今印度山崎(梵Sa^nchi^ )塔门浮雕中,有定光如来化作大城之图像,此与四分律卷三十一所载相合。[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卷四十、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六、中本起经卷上转法轮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参阅“地主王”2308)
谓等同任持禅定与智慧,双运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盖自性有体(定)、用(慧)之关系,体即用者,慧不离定;用即体者,定不离慧。定即慧之故,由“寂”而有“智”;慧即定之故,由“智”而有“寂”,是为定慧等持。与“定慧双?修同义。[修心诀]
(术语)以定慧二法配于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大日经疏三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