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定式坐禅,及定鍾鳴而止。此後再坐禅,謂之再請禅。見百丈清規六。
「強良禅」的相對,依所緣修禅,然後能超越所緣,不依所緣修禅定,參看「強良禅」。 - 莊春江居士編
(術語)與中間定同。
九種大禅之一。此禅法以觀心之實性爲主。即觀一切諸法無不由心生起,心攝于一切,如“如意珠”之變現種種珍寶。或唯住于止而攝心不散,或唯住于觀而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而定慧均等。此禅法觀心之自性,不由外得,乃本有之定,故稱自性禅。(參閱“九種大禅”152)
(術語)九種大禅之一。見禅條附錄。
禅宗所傳的禅法。 - 陳義孝編
與“如來禅”相對稱。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禅。宗密于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將禅由淺至深,分爲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種。其最上乘禅又稱如來禅;達摩所傳之禅即爲此一最上乘禅;然後世之禅徒不以宗密之如來禅爲最上禅,反視之爲五味交雜之禅,而謂祖師所傳之真實禅方爲一味清淨之禅,特稱爲祖師禅。此一稱號或始自仰山慧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大五一·二八叁中):“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禅宗頌古聯珠通卷十一、五燈全書卷五、古尊宿語錄卷叁]
(術語)不立文字祖祖本傳之禅也,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禅而立此稱。即以如來禅爲教內未了之禅,以祖師禅爲教外別傳至極之禅也。傳燈錄十一(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
(物名)報座禅時之板也。
又作坐禅納豆、寺納豆、納豆。將已蒸過之大豆,使其發酵,加鹽製成之食品。古時代之禅院,坐禅僧爲防頻頻如廁而預先食用之物。日本納豆之製法源自我國,由豆豉、堿豉、豆黃等變化而來,故又稱唐納豆。納豆之語義爲納所之豆,乃寺院之納所于歲暮或年初相互贈送之禮品,或寺院贈答施主之禮物。(參閱“納豆” 4276)
(物名)報坐禅所懸之牌也。
(堂塔)僧堂之異名。
即敘述有關坐禅威儀作法之書。如宋代長蘆宗赜之禅苑清規之坐禅儀、嘉泰普燈錄中佛心本才之坐禅儀、宋代蘭溪道隆之坐禅儀、宋代宏智正覺之坐禅箴、日本曹洞宗之祖永平道元之普勸坐禅儀等,皆屬坐禅儀則之重要著作。
全一篇。宋代宏智正覺撰。說坐禅之要。全文爲“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等九十八字,以巧妙地組合隔句對,自“默照禅”之立場訓誡禅者,爲無數坐禅儀、坐禅銘或坐禅箴中之最著者。本篇收錄于宏智禅師廣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卷八或宏智禅師語錄卷六。
本書之類書,有杭州五雲志逢之坐禅箴(景德傳燈錄卷叁十所收)、長蘆宗赜之坐禅儀(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所收)、佛心本才之坐禅儀(缁門警訓卷一所收)、佛眼清遠之坐禅銘(缁門警訓卷二所收)等。[坐禅箴不能語(慧印)、坐禅箴聞解(面山)、坐禅箴論(玄樓)、看話禅と默照禅(博林皓堂)]
又作盲禅者、暗禅比丘。系教家等禅宗以外之宗派者嘲諷禅家之語,尤指只執著于修禅定而不研究教法,闇于智解而又憍慢自是之禅徒。禅家每以“文字法師”谑稱天臺、法相、華嚴等教家之流,謂彼等拘泥于經論之文字言句,只見枝葉末節而不知解脫入悟;教家等則以“暗證禅師”或“暗證盲悟”等語反諷之。[摩诃止觀卷五上]
(雜語)嘲禅僧惟耽觀道,不知教相文理,爲禅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觀五上曰:“非暗證禅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
位于臺灣彰化市桃源裏之八卦山側。民國叁十六年(1947)由楊金帶開山建茅屋五間于現址,名爲福涵堂。叁十七年楊金帶殁後由其長子楊得意繼任爲住持,改名八卦寺。四十叁年大殿竣工,後有八卦山大佛之始建,乃更名八卦禅寺以別之。六十五年擴建大殿及二邊廂房。七十年住持年老退居,由其女依戒法師繼任。除每周固定舉辦之佛學講習會、念佛會外,並設有慈善會及診所。
秦跋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師曰:「衆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師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那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邪?某甲只如此,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 - 宋·普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