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Tab. I. 32, 33.
Dvadashamukha Shastra == 十二門論
One of the Three Shastra of Madhyamika School, composed by Nagarjuna, translated by Kumarajiva A.D. 408. There are several works on it.
s. patisandhi.
the ”analytical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one of the 4 patisambhida^ (q.v.).
nipphanna-rúpa (q.v.).
”bases of meritorious action”. In the suttas, 3 are mentioned consisting of giving (liberality; da^na-maya-p.), of morality (si^la-maya-p.) and of mental development (meditation; bha^vana^-maya-p.). See D. 33; It. 60; expl. in A. VIII, 36.
Commentaries have a list of ten (dasa p.) which is very popular in Buddhist countries: (1)-(3) as above, (4) reverence (apaciti), (5) service (veyya^vacca), (6) transference of merit (patta^nuppada^na), (7) rejoicing in others” merit (abbha^numodana), (8) expounding the Doctrine (desana^), (9) listening to the Doctrine (savana), (10) straightening one”s right views (rectification of views; ditthujukamma). - Expl. in Atthasa^lini Tr. 209ff.
See ”The Advantages of Merit”, by Bhikkhu Khantipalo (BODHI LEAVES B. 38).
pan~ha^-bya^karana (q.v.).
anuloma-n~a^na (q.v.), puthujjana.
Ten Meritorious Deeds == 十善業
The Ten Meritorious Deeds allow people to gain a happy and peaceful life as well as to develop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ey are:
1.Charity
2.Morality / Taking Precepts
3.Mental cultivation / Meditation
4.Reverence or respect
5.Services in helping others
6.Transference of merits
7.Rejoicing in the merits of others
8.Preaching and teaching Dharma
9.Listening the Dharma
10.Straightening one”s own views
the ”both-ways-liberated one”, is the name of one class of noble disciples (ariya-puggala, q.v.). He is liberated in 2 ways, namely, by way of all 8 absorptions (jha^na, q.v.) as well as by the supermundane path (sota^patti, etc.) based on insight (vipassana^, q.v.). In M. 70 it is said:
””Who, o monks, is a both-ways-liberated one”? If someone in his own person has reached the 8 liberations (absorptions), and through wise penetration the cankers (a^sava, q.v.) have become extinguished, such a one is called a both-ways-liberated one.”” Cf. D. 15.
In the widest sense, one is both-ways-liberated if one has reached one or the other of the absorptions, and one or the other of the supermundane paths (cf. A. IX, 44).
The first liber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tion of mind” (cetovimutti), the latter liberation through wisdom” (pan~n~a^-vimutti).
The first liberation, however, is merely temporary, being a liberation through repression (vikkhambhana-vimutti = vikkhambhana-paha^na: s. paha^na).
”equanimity as factor of enlightenment”; s. bojjhanga.
北傳佛教之一。4世紀後期由中國傳入。其傳播和發展大體可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叁國時期 最初傳入佛教的是叁國鼎立時代的高句麗(朝鮮北部)。據《海東高僧傳》卷一載,高句麗小獸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國前秦苻堅遣使者及僧順道送去佛像和佛經。兩年後,又有東晉僧阿道赴高句麗。五年(375),小獸林王爲阿道建伊弗蘭寺,又立省門寺供順道居住,是爲佛教輸入朝鮮之始。百濟(朝鮮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開始迎接來自中國的東晉梵僧摩羅難陀,翌年于漢山州創建佛寺,並使平民10人從他爲僧。新羅(朝鮮東南部)的佛教是在納祗王時(417~457)由高句麗傳入的,起初受到抵製,到法興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傳。
迨6世紀,佛教已廣爲流傳。中國隋唐時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幾乎全部輸入,其中影響較大的宗派是叁論宗和律宗等。當時,由于叁國封建政權都積極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國求法,知名的有高句麗僧朗大師、義淵、實法師、印法師等;百濟僧謙益、慧慈等;新羅僧無相、圓光、慈藏圓勝、惠通、勝诠等。其中有許多人還赴印度求法。百濟僧謙益由中國到中印度專攻梵語和律部,回國時帶回許多梵本加以翻譯和研究,促使律宗在叁國迅速傳播;新羅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國傳》,介紹了印度及其周邊諸國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風俗,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鮮叁國時期的佛教對中國佛教傳入日本起了橋梁作用。6世紀中葉,百濟的聖明王將金銅釋迦佛像和經論幡蓋等贈給日本,爲中國佛教傳入日本的開始。其後慧慈自高句麗渡日,爲日本聖德太子所師事。高句麗僧慧灌赴日後成爲日本叁論宗開祖,新羅僧審詳赴日,始傳華嚴宗。
叁國時期,佛教的流傳雖然較爲廣泛,但還處在傳播和解釋教義的階段。
新羅王朝時期 新羅王朝統一叁國後,爲朝鮮佛教隆盛時代。出現元曉、憬興、義湘、圓測、太賢、義寂、宣證、勝莊等著名佛教理論家及其著作,其中對朝鮮佛教的發展,影響最深的是元曉、義湘和圓測。元曉的《十門和诤論》、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和圓測的《解深密經疏》等著作。爲創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鮮華嚴宗和唯識宗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個時期有四個主要宗派:①涅槃宗。高句麗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創。普德有11個高足,其中著名的有無上、寂滅等,建有八大伽藍。②律宗。新羅僧慈藏入唐回國于通度寺所創。③華嚴宗(一名圓融宗)。有二派,一爲元曉在新羅慶州芬皇寺所創,稱爲海東宗;二爲入唐的義湘從智俨傳承的中國華嚴宗,設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④法相宗。真表律師在金山寺所創,宣傳瑜伽唯識,其弟子有永深寶宗等。此外密教系統有神印宗和總持宗(或稱真言宗)。神印宗創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屍梨蜜多羅所譯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稱爲神印宗(亦稱文豆婁宗),在密教史上屬善無畏、金剛智以前的雜密。總持宗創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無畏印訣,爲善無畏一派密教。新羅僧惠日受青龍寺惠果密法,帶回《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在新羅大弘密教。成實學派、俱舍學派也在弘傳。9世紀初,中國禅宗開始傳入朝鮮。新羅宣德王五年(784),道義入唐從虔州西堂智藏參學心法,受其法脈。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禅,始傳南宗禅,不很興盛,但它成爲後來的禅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興德王叁年(828),洪陟入唐從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禅法,開禅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禅宗始興。新羅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陰陽五行及地理風水說相結合,開創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時,教禅,分庭抗禮,互相競爭,佛教勢力漸衰。
高麗王朝時期 高麗統一全國後,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增,佛教又漸轉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義天,被封爲祐世僧統,世稱義天僧統。他于高麗宣宗二年(1084)入宋,曆訪高僧大德,學習華嚴、天臺教義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國後慨歎天臺一宗,海東未興,遂于肅宗二年(1096)創立了高麗的天臺宗。高麗王朝初期,華嚴學者均如,爲華嚴宗北嶽(希朗)法孫,融合南嶽(觀惠)北嶽兩家分歧,與仁裕首座共倡歸一之旨,蔚然成風。光宗王特于松嶽下建歸法寺,诏均如主持,備極崇信。中期,禅門漸見衰落。時有知讷結定慧社,闡揚修禅宗風,于是禅師疊出,曹溪禅風,再次中興。知讷成爲曹溪山修禅社開祖。他對華嚴亦有研究。所著《圓頓成佛論》,爲曹溪宗的宗典。共後有太古普愚,曾入元從屋清珙受法,回國後統一禅門九山爲一宗,稱曹溪宗(亦稱禅寂宗)。時天臺宗亦視爲禅宗一派,故禅有曹溪、天臺兩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稱:圓融宗改稱華嚴宗,法相宗改稱慈恩宗,法性宗改稱中道宗,戒律宗改稱南山宗,涅槃宗改稱始興宗。後稱“五教二宗”。這一時期的佛教最顯著的事業是大藏經的出版。高麗顯宗二年(1010),在所謂“丹冠祈禳”的口號下,開始雕大藏經(共6000余卷),作爲全國性事業,曆經70余年,終于在1087年宣宗王時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爲蒙古兵所毀。二十四年(1237)發願重立都監,曆時16年,刻成經版8萬余塊,約完成6780卷的《高麗藏》,今存南朝鮮的伽耶山海印寺。其次,義天爲完成刻經事業入宋遊曆14個月,搜集佛教經典,歸國後,設置教藏都監,刻印大藏經,稱之爲義天的《續藏經》。據《新編諸宗教藏目錄》(刊行預定目錄)載稱,《續藏經》收錄內外佛典1000余部,4000余卷。但大部失傳,現在殘存20部。
李朝時期 14世紀末,太祖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國號朝鮮,亦稱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時放逐了禁中的僧侶。世祖(太宗)六年,將曹溪、天臺、慈南叁宗合爲禅宗,將華嚴、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興南山四宗合爲教宗。合並後的教、禅二宗,各保留一定數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時,由于文定皇後的庇護與普雨禅師的努力,佛教禅宗稍見複蘇,但不久即衰。成宗時更禁止供養僧侶,並毀佛像造兵器。出家爲僧被視爲違犯國禁。直至“壬辰之亂”(1592),日本豐臣秀吉率大軍侵入朝鮮,宣祖出奔義州,時有禅僧清虛休靜率門徒並募僧兵5000人,與明軍一起作戰,克複京城,趕走日軍。宣祖還都後,賜號國一都大禅師。後還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著有《清虛堂集》8卷等。至此,佛教禅宗稍有恢複。
在李朝統治的500年間,總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羅、高麗時代長期流傳下來的佛教仍隱存于一般民衆之間。從1910年至1945年朝鮮爲日本軍國主義並吞的35年間,朝鮮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團分有獨身僧與有妻僧兩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仍在朝鮮半島繼續流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曾于平壤建立佛教總務院,後改爲佛教徒中央委員會。50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毀于侵略者的戰火。現南朝鮮的佛教較前略有發展。(林子青)
Fanwangjing
佛教大乘戒律書。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秦鸠摩羅什譯。上下2卷。
內容 上卷敘述釋迦牟尼從第四禅擎接大衆到蓮華臺藏世界見盧舍那佛,問一切衆生以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盧舍那佛爲說菩薩修道階位四十法門。下卷述說釋迦牟尼受教已,示現、降生、出家、成道、十處說法,于摩醯道羅天王宮,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門亦複如是;又釋迦牟尼從天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複述盧舍那佛初發心時常所誦的一切大乘戒,即“殺”等十重戒和“不敬師友”等四十八輕戒。最後以“明人忍慧強”等十四頌顯示受持此法能獲五種利,以勸說流通。中國向來重視誦習下卷說菩薩戒相部分,稱《梵網菩薩戒本》或《梵網菩薩戒經》。
傳譯 此經現存諸本,皆署名鸠摩羅什譯。但《出叁藏記集》卷二譯經條及卷十四羅什傳等,均未舉此經。隋法經等撰《衆經目錄》第五,在“衆律疑惑”條下載有《梵網經》2卷,但說“諸家舊錄多入疑品,右一戒經,依舊附疑”。可見在隋代以前,此經已編入疑品。且《麗本序》說此經梵文有112卷(一作120卷),似亦可疑。據近代學者研究,該經上卷所說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及十地的階位,繼承了《仁王般若經》五忍四十一位之說;下卷所說十重禁,乃綜合了《菩薩地持經》中第五“方便處戒名”和《優婆塞戒經》第叁“受戒品”以及《菩薩善戒經》所出“諸波羅夷”等說法。同時,該經菩薩輕戒第四十七戒指責國王百官明作製法,立統官製衆,使安籍記僧,似爲針對中國北魏時立僧統以籍僧的僧尼製度和國王的態度而言,印度初無其事。輕戒第十戒有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牟斧戰鬥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第十一戒不得爲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會合、興師相仗殺無量衆生;第十二戒不應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以及第叁十二戒不得販賣刀杖弓箭、蓄輕秤小鬥、因官形勢取人財物等,似也反映了對南北朝時代僧侶非法行爲的不滿。因此,有些學者認爲此經不是印度梵文的翻譯,而是南北朝時中國僧人所編纂。
流傳 過去相傳梁慧皎曾撰《梵網戒義疏》,此經的流傳曾被認爲始于梁代。但近時從敦煌發現有南齊初年該經的“後記”古本,可能早在南朝宋末就已有流傳。到了隋代,智顗撰《菩薩戒義疏》,特加講習弘揚,從此該經被作爲大乘律而受到重視,並成爲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爲大乘各宗所通用。唐代,該經曾被轉譯成藏文,略稱《法廣母經》,收入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內。此外,晚唐流行的傳爲金剛智(一說不空)所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實際上亦是依此經文擴充而成。日僧最澄認爲此經是圓頓菩薩之戒相,將瑜伽等戒作爲權大乘戒相,以顯示兩者的根本區別。此說流行以來,更受到天臺、淨土等宗派的重視。
注疏 注解全經的主要有唐新羅太賢《梵網經古迹記》4卷、《梵網經菩薩戒本宗要》1卷;明智旭《梵網經玄義》1卷、《梵網經合注》7卷,寂光《梵網經直解》4卷;清德玉《梵網經順硃》2卷等。僅注釋下卷的主要有隋智顗說、灌頂記《梵網菩薩戒經義疏》2卷;唐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6卷,明曠《梵網菩薩戒經疏刪補》3卷,勝莊《梵網經(菩薩戒本)戒本述記》4卷;宋慧因《梵網經菩薩戒注》3卷;明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8卷;清書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8卷等。日本有空海、善珠、法進,新羅有元曉、義寂、智周、法銑等人的注疏多種。(高振農)
Juezan
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系佛教著述家。亦譯佛音。出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羅門種隆,通吠陀學,擅長工巧明,清于辯論。在菩提伽耶一座僧诃羅(今期裏蘭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爲比丘,于摩诃那摩王在位時(410~432)去僧诃羅首都阿努力拉德普勒,住在大寺,專研巴利叁藏和注疏,有很多巴利語著述,他還將當時很多用僧伽羅語寫的佛經注疏,譯成巴利語。後回印度朝禮菩提樹而不知所終。他對上座部佛教的流傳有很大影響。著作有《清淨道論》、《普悅》、《析疑》、《善吉祥光》、《破除疑障》、《顯揚心義》、《滿足希求》、《勝義光明》、《殊勝義》、《迷惑冰消》以及《五論釋義》、《本生注》、《法句比喻》等。據說,他在印度時曾寫《發智》一書,近代學者認爲那是《殊勝義》的初稿。(葉均)
Shiqin
中印度佛教哲學家。一譯天宗。音譯“婆薮槃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建立者之一。無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濕彌羅國精研該部教理4年。後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論》,批語說一切有部的煩瑣教義和在乘教義。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當世親自北印度來到中印度阿 陀國時,無著曾命弟子迎候,並止于戶牖之外。夜分之後,無著誦《十地經》,世親聽後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隨無著改信大乘,弘揚唯識論。他在《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頌》中,充分闡明了他“識生似外境現”的思想,意即外境本來並不存在,由于識生起的作用,轉變成爲心的對象,如同病目見空華。他的這兩部著作,集唯識思想的精華,也是唯識學說發展的高峰。
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他把宇宙萬有分爲五大類,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心法是說以心(精神現象)爲主體,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識的對境十一種現象;不相應行法是一種非精神、非物質的現象,它區別于前叁種法,是假立的有爲法,包括二十四種現象,它區別于前叁種法,是假立的有爲法,包括二十四種現象;無爲法是不生不來的現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種無爲:虛空無爲(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境界)、擇滅無爲(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擇滅無爲(通過神秘的直觀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動滅無爲(通過深思靜慮,不爲苦樂所動的境界)、想受滅無爲(滅斷一切觀念、感覺、以直觀顯現真理的境界),真如無爲(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總括來說,就是心是識自體,心與識相應,色是心識所變現,不相應行法是區別于心、色的假立,無爲法則是前四位斷染成淨的最終結果,無爲法也以識爲根本,但它是最真實、最圓滿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論》中,他提出五性各別說,把一切衆生分爲:聲聞、獨覺、如來、不定種性、無性有情等五類。此五者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于每個人所具有的善、惡種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聲聞可修證阿羅漢;獨覺修證辟支佛;如來種性可修證爲佛;不定種性的證果不確定,可修證以上叁種之一;無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種子,因此要受業報輪回的限製,雖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叁果。這種五性各別說和古代印度的種姓觀是密切相關的。
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業論》、《大乘五蘊論》、《止觀門論頌》等。還有對《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金剛般若經論》《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十地經》、《寶髻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等的注釋。據傳,還有《論軌》、《論式》、《論心》等因明著作叁部,梵本已佚,也無漢文譯本,僅從其他經典中略知片斷。
世親學說的後繼人,說法不一。在《成唯識論述記》中記載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世親同時)、難陀、淨月、火辨(世親同時)、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家;據西藏的記載,則爲安慧、陳那、德光、解脫軍等四大家。(黃心川 宮靜)
産生和流傳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爲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爲五個曆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爲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爲了便于記憶,采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爲由經、律、論組成的“叁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爲真正屬于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爲戒、定恝叁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叁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製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爲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衆。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于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爲大衆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爲根叁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爲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爲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诃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爲“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于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爲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爲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爲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于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于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視叁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叁世實有”和“法體恒有”;經量部約成立于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衆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淨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衆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産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衆。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爲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爲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叁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爲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爲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于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對于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谛”,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于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爲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爲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爲叁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爲“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爲“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爲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爲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爲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爲《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爲其特征。儀軌極爲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叁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叁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于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于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于一蹶不振趨于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沈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複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裏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诃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複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诃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宮靜于衆)
s. ceto-vimutti.
s. s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