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慧二种法来配于吾人的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 - 陈义孝编
以定慧二种法来配於人的在右手,则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
- 梵心居士编
属于「定」(专注)类。 - 庄春江居士编
另译为「定趣三菩提」,断句为「定,趣正觉」,即「未来已定,往解脱的证悟」,参看「趣」、「正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决定,正觉彼岸」。 - 庄春江居士编
指定善与散善。略称定散。即往生净土之二种善。善导主张凝心摒除杂念者为定善,即以定心所修之善;而弃恶修善者为散善,即以散心所修之善,此二类皆得往生净土。盖善导以观无量寿经所说之水观、宝树观、像观、普观、杂想观等十六观中,前十三观系以定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称为定善;后三观系以散心修习三福、九品之行,故称为散善。
定、散二善为往生之行因,阿弥陀佛之弘愿为往生之胜缘,因缘和合之际乃得往生之果。此外,能修定善之根机,称为定机;不能修定善的散动之根机,或狭修散善者,称为散机,定、散二机总摄一切众生。[观经玄义分]
(术语)唐善导以观经一部所明十六想观之行,摄于定散之二善,前十三观以禅定之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故名之为散善。散善义曰:“前明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明正宗分竟。”观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术语)定心散心也。又修定善散善之心也。
(术语)弘愿他力之反对。对于他力大行之念佛,而定善散善为自力回向之行业,故云。
(术语)与定散自力项同。
瑜伽三十三卷十页云: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六卷四页云:定生喜乐者:云何定?谓寻伺寂静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云何喜?谓寻伺寂静者,心欣极欣广说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云何乐?谓寻伺寂静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广说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云何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八页云:定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次初静虑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次第二静虑,名圣黙然;故名定生。如契经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 - 朱芾煌
依定而生起喜与乐,专指第二禅的境界。 - 庄春江居士编
瑜伽五十四卷十页云: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卽由此系大种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间有漏无漏,由定而生;非出世间。由此定色,有戏论行定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类有。如能起化。谓不思惟,但由先时作意所引,离诸暗昧,极善清净,明了现前;当知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励,数数思惟,假胜解力而得见者;当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复此色,虽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现。当知此事不可思议。 - 朱芾煌
(术语)又曰定果色。为法处所生色之一。由定力变出之色也。
瑜伽九十七卷十页云:又念增上,起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 朱芾煌
为“散心念佛”之对称。即止息散乱之心,安住于定心,以专注称念佛名。然依诸经之说,定心念佛之法各有不同,般舟三昧经主张唯念佛当前正在西方极乐世界,观佛三昧海经卷九主张观想彼像,观无量寿经主张观佛之真身相好,文殊般若经卷下则主张不必忆念佛之相好,仅须心系于佛,专称名号,念念相续,即能于念中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参阅“散心念佛”4972、“观念念佛”6959)
(术语)观佛三昧之异名。一心称佛之名号曰口称三昧。观念净土之依正二报,曰观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观佛之目,对于口称之名号而言。定心之称,对于口称之散业而言。此定心口称之两三昧,总为念佛三昧。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