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名Pan!-chen-lama 。西藏佛教之改革者宗喀巴創立黃帽派,其兩大弟子根敦珠巴與凱珠各自成系統,且世世以“呼畢勒罕”(化身之意)轉生,此即達賴喇嘛與班禅喇嘛,此種活佛轉世之思想乃西藏佛教特有之發展。自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蔔藏嘉穆錯(藏Gu s/r!i^khan )掌握西藏全土政教,確立政教合一之最高主權後,達賴喇嘛遂成爲黃帽派之主長,統率叁千數百寺院,約叁、四十萬僧侶;另一教團之教主,凱珠系統轉生之班禅喇嘛,雖爲二大活佛之一,然于政治上,僅擁有地方政權。
班禅,乃大智慧者、大博學者之義;喇嘛,乃上人之義。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統治衛、藏之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傳弟子羅桑卻接爲“班禅博克多”(博克多爲蒙語,乃對睿智英武者之尊稱),令其主持紮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是爲班禅四世(前叁世爲後人追認)。至第五世班禅,清聖祖封以“額爾德尼”(Ertini,或 Erdeni)之號,乃光顯之意。藏人謂班禅乃金剛之化身,或謂阿彌陀佛之化身。曆代之班禅大都住于後藏日喀則之劄什倫布寺(藏Bkra-s/isihum-po )。
各代班禅之法名及其生卒年代如下:第一世凱珠(藏Mkhas-rab-rje,1385~1438)、第二世瑣朗接昂(藏Bsod-nams phyogs-glan, 1439~1504)、第叁世恩帥巴(藏Dben-sa-pa, 1505~1556)、第四世羅桑卻接(藏Blo-bzan% chos-kyi rgyal-mtshan, 1567~1662)、第五世羅桑益西(藏Blo-bzan% ye-s/es, 1663~1737)、第六世班宥益希(藏Dpal-ldan ye-s/es, 1738~1779)、第七世登畢尼瑪(藏Blo-bzan% bstan-pah!in~i-ma, 1781~1852)、第八世登畢旺修(藏Chos-kyi-grags-pa bstan-pah!i dban%-phyug, 1854~1882)、第九世羅桑卻京(藏Blo-bzan% thub-bstan chos-kyin~i-ma, 1883~1935)、第十世宮保慈丹(藏Blo-bzan%phrin-las lhun-grub, 1938~ )。
班禅與達賴之關系並非全然友好,如第九世班禅羅桑卻京嘗久居我國內地,直至第十叁世達賴喇嘛阿旺羅蔔藏土丹嘉穆錯噩耗傳出,才返西藏,然卻殁于返藏之途中。一九四四年,第十世班禅宮保慈丹被迎至後藏,力主改革。西藏淪陷後,全藏成爲中共地方政權之一,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而班禅喇嘛則采取容共之態度,顯示西藏佛教今後發展之微妙立場。[蒙藏佛教史(妙舟)、世界佛教通史上冊(聖嚴)、聖武記第五國朝撫綏西藏記上、L.A. Waddell:Lhasa and its Mysteries; W.W.Rockh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職位)Panchen-bl&amacron;ma,位在達賴喇嘛之次。見班禅額爾德尼項。
位于臺灣臺中市。民國十六年(1917),由福建莆縣後果寺方丈良達和尚所創建。寺內安置有二次大戰後日人在臺遺骨一萬四千具。五十二年,興建高達八十八尺之彌勒大佛像一座,並創辦“新覺生”雜志及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此外又開辦定期之講經法會等活動,爲臺灣中部之名刹。
禅宗公案名。北禅,指北宋雲門宗禅師福嚴良雅之法嗣智賢,以久居衡州(湖南)常甯之北禅院,世稱北禅智賢。北禅曾于某年除夕之小參時,對大衆開示道(卍續一四八·一○五下):“年窮歲暮,無可與諸人分歲,且烹一頭露地白牛,炊黍米飯,煮野菜羹,向榾柮火唱村田。何故?免見倚它門戶、傍它牆!”露地,指門外天井之地,或平安無事之處;白牛,謂清淨之牛。故“露地白牛”一詞,禅林用以喻指證悟究竟,體達清淨自在之最高悟境。此一用語亦爲本則公案之關鍵。蓋北禅之意,謂除夕之齋,本不應依照常例與他人共同聚食,而宜自家一人,清淨自在,了無挂礙,炊煮黍米飯,調製野菜羹,且燒柴火且唱田家曲,斯樂無窮。言下之意,即指“道”之極意,不外來自自家自性之寶,而非一味沿襲舊有常規、常例等窠臼,亦不應倚人門戶、拾人牙慧,不知發明自心,掘啓自家本具之珍寶。[禅苑蒙求卷上]
本生禅師,拈拄杖示衆曰:「我若拈起,你便向未拈起時作道理。我若不拈起,你便向拈起時作主宰。且道老僧爲人在甚處?」時有僧出曰:「不敢妄生節目。」師曰:「也知阇黎不分外。」曰:「低低處平之有余,高高處觀之不足。」師曰:「節目上更生節目。」僧無語。師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宋·普濟
本童禅師,因僧寫師真呈,師曰:「此若是我,更呈阿誰?」曰:「豈可分外也。」師曰:「若不分外,汝卻收取。」僧擬收,師打曰:「正是分外強爲。」曰:「若恁麼即須呈于師也。」師曰:「收取!收取!」 - 宋·普濟
爲“闇證禅師”之同義語。鼻隔,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六境;鼻隔禅師,即指住于空見而枯木闇坐之禅人。所謂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此處僅以鼻表之。蓋鼻隔即無深觀行,唯止心鼻隔,故行此觀之人只發得空見,尚不識小乘之真谛。亦因只觀于空見之心,故不能生妙境;此外,亦會隨見轉而墮于見網。摩诃止觀卷十下(大四六·一叁九下):“鼻隔禅師發得空見,多墮網中不能自拔。”
(雜名)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前境也,約鼻之一而總稱六根。謂住于空見,枯木闇坐之禅人。猶言闇證禅師。止觀十曰:“鼻隔禅師發得空見,多墮網中不能自拔。”同輔行曰:“鼻隔無深觀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觀故發得空見。此人尚不識小乘真谛,豈能觀于空見之心令成妙境?但隨見轉墮于見網。”
指四禅天于內則不壞覺觀之定心,于外則其器界(自然世界)不爲叁災所破壞。
(術語)四禅天,內則覺觀之定心不壞,外則器界不爲叁災所壞也。
爲越南早期佛教禅宗派別之一。又稱雪窦明覺派。傳系雪窦重顯(980~1052)之門人草堂,將我國雲門宗雪窦重顯系統之禅傳入越南,受到李朝聖宗(1054~1072 在位)以國師之禮相待,于升龍(河內)開國寺開創草堂派,主要傳揚“雪窦百則”,倡導“禅淨一致”之教義。一說開創本派之草堂,乃南嶽懷讓之後第十二世晦堂祖心之弟子草堂善清(1057~1142)。
本派之支系分爲李朝聖宗、般若、吳舍(一說遇赦)等叁支。聖宗支系爲越南李朝聖宗所創,僅于朝廷內部傳授,傳至叁祖杜武,法系中斷。般若支系爲般若禅師所創,傳二祖紹明及梵音、叁祖張叁藏,經海常、阮識、李朝第七代皇帝高宗,至十叁世紀初,法系中斷。吳舍支系爲吳舍禅師所創,傳二祖空路與定覺,英宗即出自定覺門下,而空路與定覺皆受仁宗厚遇;又四祖真玄與杜常相傳,曆經五代,後法系中斷。草堂派得李朝皇帝聖宗、英宗(1138~1175 在位)、高宗(1176~1210 在位)之信仰,分別爲草堂禅師第一代、叁代和五代之弟子。至一二二五年,隨著李朝之覆滅而趨于衰亡。[安南志略卷十五人物篇(黎肼)]
意指禅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語出于《日本禅師錄》。利休居士曾說: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辦法。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內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從這裏尋找到佛祖的勝迹。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唐代陸羽曾著《茶經》,對于茶的種植、采摘、焙製、飲用等都作過詳細記述。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榮西和尚將茶葉帶到日本,並著《吃茶養生記》,將飲茶與修禅結合起來,在飲茶過程中體味清虛淡遠的禅意,後在日本逐漸形成有詳細儀規的“茶道”。日本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曰:“茶道是從禅宗而來的,同時以禅宗爲依歸”。澤庵宗彭《茶禅同一味》曰:“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無茶意。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茶禅一味”即源于這種獨特的茶文化。(亦西)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禅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爲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爲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爲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傳入中國後,禅學或修禅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禅經,禅學成爲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禅法。因其禅法不爲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爲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禅守一”,並傳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禅。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禅學爲“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禅風,對後來禅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傳弘忍爲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爲“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爲第六代祖。慧能得法以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爲《六祖壇經》,是爲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門人雲集,是爲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經典 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爲《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理論 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啓示,深信衆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爲。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于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裏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爲“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爲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發展和演變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沩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爲曹洞、雲門、法眼叁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爲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臨濟宗。義玄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叁玄”(叁種原則)、“叁要”(叁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其教法“五位群臣”說,從理事、體用關系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
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風被稱爲雲門叁句:“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鑒”、“咦”叁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
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谥其爲“大法眼禅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
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爲“道不假修,但莫汙染;禅不假學,貴在息心”。
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門十規論》中指出:“曹洞則敲唱爲用,臨濟則互換爲機,韶陽(指雲門——引者)則函蓋截流,沩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點。法眼宗的宗風則爲“一切現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後,禅風有所改變,有“頌古”、“評唱”等一類禅門偈頌行世。後有克勤作《碧岩集》,影響很大。從此禅宗機用變成逢場作戲。後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銷毀《碧岩集》刻版,想杜絕不明根本、專尚語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預定目的未能達到。後來他提倡“看話頭禅”,將“敲門磚”給發心參禅者,深受士大夫們歡迎。這種佛儒合流傾向,影響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宗杲又反對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禅”,稱之爲“邪禅”,認爲是不求妙語,只以默照。實際上看話頭禅應用慧能定慧等學中的“慧學”,默照禅應用其中的“定學”,兩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這兩家禅學,自宋以後,經元明清叁代,至今不絕。
正值禅宗流弊嚴重,臨濟、曹洞互爭短長時,法眼宗延壽編《宗鏡錄》100卷,對各派宗旨分歧持調和態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書在100年後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複舊觀。清雍正年間曾被推崇一時,但始終未在禅門中發揮應用。以後金元間有曹洞宗行秀,元有臨濟宗明本,明末清初有臨濟宗圓悟、曹洞宗元賢等宗師,繼續弘揚禅法,都未能挽回頹勢,並陸續出現叁種情況:①宋初,不斷有人提倡禅淨合一;②爲爭奪法統,臨濟宗後人歪曲雲門宗的傳承,把雲門、法眼兩宗歸屬于南嶽懷讓一系,而將青原行思一系說成只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寫《揀魔辨異錄》,以政治威力幹涉禅宗內部糾紛,迫使被壓製的派系所屬各大禅寺,如杭州靈隱寺等,改換門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葉後淨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強弩之末,不穿魯缟。近代以來的禅寺,實際都已成爲禅淨合一的寺院。
影響 禅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颢、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禅宗中汲取營養。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産階級思想家如譚嗣同、章太炎建立他們思想體系的淵源之一。對外傳播亦甚廣。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將北宗禅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禅,稱禅寂宗,後改稱曹溪宗,爲朝鮮禅宗主流。12世紀末,日僧榮西入宋,受法于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將此宗傳入日本,稱千光派。俊荷受楊岐派禅法,回國弘傳。南宋末年中國禅僧多渡日,傳楊岐派禅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禅戒,成爲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巨贊)
法界次第雲:“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系念,學諸叁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種:一者世間禅,二者出世間禅。
世間禅 世間禅者,謂根本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間禅 出世間禅者,複有二種:一出世間禅,二出世間上上禅。
一、出世間禅 出世間禅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禅、十四變化,願智頂禅、無诤叁昧、叁叁昧、師子奮迅叁昧、乃至叁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間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間上上禅 出世間上上禅者,謂自性等九種大禅,首楞嚴等百八叁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叁昧,皆出世間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與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如是等禅,名之爲禅。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能于諸禅中,具修五種心,是時禅定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實相,不亂不昧,而能遍修諸禅。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隨所入禅,因中說果,皆具叁義。是以菩薩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羅密具足成就。 - 明·楊卓
(術語)Dhy&amacron;na-p&amacron;ramit&amacron;,六波羅蜜之一。舊譯定度,新譯定到彼岸。謂禅定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六波羅蜜之一。 - 陳義孝編
凡九卷。明代僧山翁道忞編,吳侗集,崇祯五年(1632)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四七冊。初時,道忞欲搜錄諸傳燈錄、碑銘殘簡等,以編集禅宗祖師之世系,偶知閩人吳侗亦有類似之撰述,道忞遂合二人之作,加以修訂成書。內容系以圖表列述自釋迦牟尼以下,南嶽、沩仰、臨濟、黃龍、楊岐、虎丘、雲門、法眼、青原、曹洞等諸正脈,旁出嗣法傳承之源流。清順治十一年(1654),介庵悟進(1612~ 1673)刊行所編之佛祖宗派世譜八卷,因其內容、形式與本書頗多雷同,故卍續藏僅收錄其與本書有出入之卷一、卷五、卷六等小部分,並附于本書之後。
(術語)觀門十法界之一。見法界條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