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见空条。
梵语sam!skr!ta-s/u^nyata^。为十八空之一。盖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六一中):“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卷四十六](参阅“十八空”353)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 陈义孝编
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 梵心居士编
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即观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指无虚妄之念虑。空,指无形质妨碍色相。法界,指所观之境。观,指能观之心。即住于平等之观,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亦即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而免除一切情尘之束缚,而达空色无碍之境,此称真空观。
杜顺分为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谓会集一切色法均归于真空性。此有四门:(1) 色非断空门,谓幻色并非断灭空,而是举体皆真空。(2)色非真空门,谓实色并非真空。(3)色空非空门,谓实色与断空皆非真空。(4)色即是空门,谓色空二者均无体性,故即是真空。
(二)明空即色观,谓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乃彰显凡是真者即是俗假,此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亦分四门:(1)空非幻色门,谓断灭空不即是幻色。(2)空非实色门,谓真空不即是实色。(3)空非空色门,谓真空并非断灭空与眼前实色,而指真空之本性。(4)空即是色门,谓说空无我理者,由于空色相即之故。空,即真空;色,则兼幻色。
(三)空色无碍观,谓色相举体是真空,真空亦举体而不异色相;以色为幻色,而不碍于空,空为真空,亦不碍于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
(四)泯绝无寄观,泯绝,谓泯绝色空,离一切相。无寄,谓无有语言文字可以寄托。谓此所观之真空,乃超绝一切对待,离言绝虑而无可寄托,为言解所不及,故必至心境俱灭不可思议之境地,乃见真空之全体。[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门序](参阅“三重观门”592)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见三观条。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见三观条。 - 陈义孝编
又作空道。清代民间宗教之一。同治(1862~1874)时由真空祖师廖帝聘创立。以“复本还原,归一归空”为主旨,采静坐、静悟之修行以达于自身与本体真空之融合境界。教徒不持斋,反以杀生茹荤为隐寓救赎之意。不用药物,采静坐法为人治病戒烟。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页云:又于剎那生灭行中,唯有诸行,暂时可得;其中都无余行可得,亦无别物。是名中际空。 - 朱芾煌
(术语)同重空三昧项。
重空是空之又空,重空观就是空之又空的观法。 - 陈义孝编
重空是空之又空,重空观就是空之又空的观法。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附录。
十八空之一。 - 陈义孝编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自性空者: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 朱芾煌
谓诸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 - 陈义孝编
即断离空、有二边,住于真空观。此系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所立四安乐行之一。以修此四行能趣涅槃,身静神定,故称安乐。毕竟空行,即以法华经所载之行处、近处皆归于空。行处,指观照理,如理而行;近处,指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行处、近处终归于空,故称毕竟空行。[华严经疏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