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华严所说十佛身之一。见佛身条附录。
(杂语)众生观内心之实相知本不生之理,则自然得觉悟也。大日经疏一曰:“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如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
指佛陀。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尝诏改佛陀为大觉金仙。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中略)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盖时以佛教隶属道教,谓佛为仙人之一,实寓贬黜之意。然印度古代,每称栖隐山林修道之人为仙人,深含尊敬之意,而对佛陀,既视为超乎声闻、缘觉等之大觉者,故特以“大觉”、“大仙”称之;又因佛身为真金之色,故称金仙,诸经中多用之,非如我国后世所含贬次于道流之意。[佛祖统纪卷四十六]
(术语)宋徽宗诏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即宋代云门宗之大觉怀琏禅师(1009~1090)因洗面泼水于地而有省发之典故。大觉为泐潭怀澄之法嗣。据五灯会元卷十五载,大觉诞生以来,即已知其天禀,自幼慕道而出家,寝食之间亦不懈怠,一日洗面,泼水于地,微有省发,即寻师访道,后于泐潭之法席,会得禅旨,蒙受印可。[禅苑蒙求卷上]
大觉与世尊之合称。又作大觉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大觉;为世中之尊,故称世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五上):“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另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等之偈中亦见此称。[摩诃止观卷一上]
(术语)见大觉条。
禅宗公案名。禅苑蒙求卷中(卍续一四八·一二○下):“魏府大觉禅师,僧问:“学人仗镆耶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师便引颈,僧云:“斩!”便打。”镆耶乃古代吴国之著名刀匠干将之妻,其所制之名剑称为镆耶剑。公案中之“镆耶剑”表示利剑之意。此则公案说明大觉禅师对生死透脱之状。[禅林类聚卷十七]
(佛名)大日如来也,觉王者如来之别称。
位于韩国京城庆幸坊之古寺。创建于朝鲜世祖九年(1464)。十一年,建立十三层窣睹婆,内置佛陀分身舍利、新译圆觉经。塔由白色大理石所成,基坛三层雕有各种罗汉神将,第四层以上则刻佛菩萨像及各种刻铭。塔侧有大圆觉寺碑,亦由白色大理石制成,上刻有螭首,系建于朝鲜成宗二年(1471)。碑面文字为金守温撰,成任书,姜希孟篆,碑阴文字为徐居正撰,郑兰宗书。与十三层寺塔同为李朝美术之杰作,惜碑文多已磨灭不可辨识。[大圆觉寺碑铭并序、朝鲜佛教通史、李朝佛教]
座落于北平西直门外。原称真觉寺,俗称五塔寺。明永乐间(1403~ 1424),班迪达(梵Pan!d!ita )来朝,进献金佛五尊、金刚宝座规式,成祖封之为大国师,赐与金印,并建此寺令住。宪宗成化九年(1473),依照班迪达所献金刚宝座规式为准,建造中印度式之塔,称为大正觉塔,或金刚宝座塔。全寺由五座宝塔所组成,故称五塔寺。清末义和团事变(1900)时,寺宇多遭烧毁,民国十六年(1927 )复为军阀盗卖,损失甚重,今仅存塔而已。塔全部为白色大理石所造,下设五层方台,方台
绕以扶栏,筑有基坛。此五塔之式样与十四世纪初缅甸佛教徒补修之佛陀伽耶大塔大致相同,但中央之塔显著较低,呈现迥异之景观。
(术语)与等觉位之菩萨同。
等觉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即是佛位,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二者,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称等觉者,意谓与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逊一筹。亦称有上士,以妙觉佛陀称有上士,故等觉称有上士。亦称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 - 于凌波居士著
(杂语)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术语)佛之尊称。等者等觉,是显因圆,妙者妙觉,是显果满,即因圆果满之觉,故称等妙觉王。
佛的尊称。等是等觉,是显因圆,妙是妙觉,是显果满,佛因圆果满,故称等妙觉王。 - 陈义孝编
佛的尊称。等是等觉,是显因圆,妙是妙觉,是显果满,因圆果满,故称等妙觉王。
- 梵心居士编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页云:云何定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十一页云:定等觉支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