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 梵心居士编
有可修成佛果者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
- 梵心居士编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证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见五种性条。 - 陈义孝编
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
- 梵心居士编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见五种性条。 - 陈义孝编
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者,名定性缘觉。
- 梵心居士编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处说。 - 朱芾煌
杂集论十卷十四页云:定障麤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 - 朱芾煌
解读为「见闻广而犀利」。 - 庄春江居士编
瑜伽二十卷二十二页云: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谓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彼应修习止举舍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若有于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彼应修习入住出定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 朱芾煌
如三种堕于决定中说。 - 朱芾煌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二)审烦恼根本,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与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涅槃,决定可证。
[出楞严经] 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二审烦恼根本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 - 明·一如等 撰
指十四不相应行中之无想定、灭尽定而言,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梵语asam!jn~I-sama^patti。谓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之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梵语nirodha-sama^patti。谓不还果以上之圣者,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亦称灭受想定,为圣者修止息想所作意。[俱舍论卷五、大乘义章卷二、卷九](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复次依静虑等,当知能入二无心定。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无想定者:唯诸异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灭尽定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谓无想定,由弃背想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若灭尽定,由从非想非非想处,欲求上进,暂时止息所缘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 - 朱芾煌
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