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见四安乐行条。
梵语anupalambha-s/u^nyata^。又作无所有空。十八空之一。生死涅槃等一切诸法,性相寂灭,求之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即由三种不可得而称为空:(一)于蕴、处、界中求我不可得,(二)于其因缘中求法之自性不可得,(三)求法之因缘不可得。其中,第二种不可得如于五指之中求拳不可得,第三种则求五指亦不可得。[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卷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卷四](参阅“十八空”353)
(术语)十八空之一。言亡虑绝之空也。万有之真相,亦非有,又非如吾人思惟之空,超于言语思虑之外,假名为空也。谓之不可得空。
(人名)见不空条。
(一)又作第一义空。佛、菩萨所证得之空,断绝有无差别,非二乘凡夫所能测知,故称不思议空。胜鬘经宝窟引龙树之说,谓空有外道邪道空、但空、无所得空三种。但空即二乘空智,无所得空即菩萨之空智。此无所得空智非二乘所知,故称不思议。
(二)谓大日如来之大空三昧阿字不生之理。大空三昧,又作正觉三昧、究竟三空三昧。乃不执着于空或有,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住于佛之无碍智。就字门而言,为揔(n!a,努)字之义。此大空微妙,超绝人之思虑言议,故称不思议空。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六下):“知空等虚空者,本来不生即是毕竟空义。以自性净,无际无分别故,同于大虚,是故以世间易解空譬不思议空也。”
(术语)又名第一义空。佛菩萨所得之空,为绝有无之空,而非二乘凡夫之所测知,故名不思议空。胜鬘经宝窟曰:“龙树云:空有三:一外道邪道空;二者但空,谓二乘空智;三者无所得空,谓菩萨空智也。今此无所得空智非二乘所知。故言不思议。”[囗@又]大日如来之大空三昧也。此大空微妙而不可思量故云不思议空。大日经二曰:“知空等虚空。”同疏六曰:“知空等虚空者,本来不生即是毕竟空义,以自性净无际无分别故,同于大空,是故以世间易解空譬不思议空也。”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有关四劫之记载,详述于长阿含经卷二十一“三灾品”、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九、起世因本经卷九、俱舍论卷十二等诸经论中。临济录示众(大四七·四九八中):“尔但一切入凡入圣,(中略)处处皆现国土,成住坏空。”(参阅“四劫”1694、“住劫”2601、“成劫”2924、“空劫”3475、“坏劫”6653)
(术语)四劫也。见四劫条。
见四劫条。 - 陈义孝编
(一)为重空三昧之异称。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参阅“重空三昧”3983)
(二)又作正觉三昧、究竟三空三昧。三空三昧即三解脱门。所谓大空三昧,即不执于空,亦不著有,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住此三昧者,即住于佛之无碍智慧。又就字门而言,乃揔(n!a,努)字之义。为大日如夹之三摩地。如来住此大空三昧,无行无到,亦无去来,而能如其心量随缘应现。[大日经疏卷四、卷六]
(术语)三重三昧之异名。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也。见三三昧条。大日经疏六曰:“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囗@又]称百光偏照真言之&DF-874A;暗字,演密钞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时,以十缘生方便证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刚项十六菩萨生,成等正觉也。”[囗@又]云正觉三昧,以&DF-875C;弩字为种子。大日如来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来住此大空三昧,无行无到,亦无去来,而能如其心量随缘应现,故云等随也。”
(菩萨)金刚萨埵之异名。理趣释开题曰:“大乐金刚者金刚萨埵异名。妙乐之中,此尊三摩地特为殊胜,故曰大乐。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云无间。自证之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故曰无间。无间与不空,其义一也。”见金刚萨埵条。
(菩萨)见虚空藏条。
(术语)执于但空,不知不但空也。
谓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观如此当体即空者,称为体空观。(参阅“体空观”6930)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空,称曰体空观。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 陈义孝编
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