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样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己一定的因缘条件。 - 庄春江居士编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大日如来所结之印。又作大日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于左手掌之上,两拇指头相接。其中右手五指表示佛界之五大,左手五指表示众生界之五大,二手相叠表示生佛不二之义,拇指(空指)指头相拄表示空大之融通无碍,以其相寂静不动,故称为法界定印。守护经卷二陀罗尼品谓此印为第一最胜三昧印,大日经卷四密印品、一字顶轮王经密印品等则以此印为释迦牟尼大钵印、如来钵印。此印与妙观察智印(弥陀定印)稍异。[大日经疏卷十三、卷二十、诸仪轨 禀承录卷十一](参阅“定印”3176)
(印相)胎藏界大日之入定印,金刚界大日之智拳印,总名为法界定印。
杂集论七卷十四页云: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 朱芾煌
(印相)三部定印之一,佛部之入定印也。见定印条。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因明用语。共,梵语sa^dha^rana;不定,梵语anaika^ntika。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十四过之第五,六不定之一。为因之范围太广,竟遍通于宗同品与宗异品之过失。因明入正理论(大三二·一一下):“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因常、无常皆有所量性,同异双方共有此因。瓶等是无常品、宗异品,而有所量性,则声音既是所量,亦应无常,然空等是常品、宗同品,亦有所量性,则声音既是所量,又应当为常。具有所量性之事物中,包含常与无常,究应以何者为准,不能决定,故此因为不定因。至其所以不定,起于宗同品与宗异品之共有此因(即因第三相异品遍无性未能完成),故称共不定。[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参阅“六不定过” 1253)
即舍离第二禅之喜、乐,而得“离喜妙乐”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第三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三禅天”686、“四禅”1843)
即舍离第三禅之妙乐,而得不苦不乐感受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第四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四禅”1843)
即脱离欲界,而得喜、乐感受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初禅、二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二禅”249、“四禅”1843、“初禅”2792)
谓相会者终必分离。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中):“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即谓世事无常之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
(术语)言世之常会者,必有离散之时也。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涅槃经二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 - 朱芾煌
(传说)摩诃摩耶经下曰:“摩诃迦叶共阿难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毗婆沙论百三十五曰:“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陗险。(中略)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
(术语)与金刚喻定,金刚三昧同。言菩萨最后之禅定,坚利如金刚,能伏灭微细之烦恼也。仁王经上曰:“四辨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天台疏上曰:“金刚灭定者,十地上忍定。如金刚碎烦恼山,自不倾动,亦名首楞严定。”
与金刚三昧同义。 - 陈义孝编
杂集论十卷十四页云:金刚喩定者: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复略有二种。谓加行道摄。无间道摄。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云何此金刚喩定名无间?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味故。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
二解 俱舍论二十四卷十页云:卽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喩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
三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八卷一页云:问:何故名为金刚喩定?答:无有烦恼不断不破不穿不碎。譬如金刚,无有若铁若牙若贝若珠若石等,不断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刚喩。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尔时卽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云何知然;金刚喩定现在前时,顿证三界见修所断烦恼断故。问:此无间道,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定耶?答:定遍增故。如见道,五蕴为自性。见遍增故;但名见道。如现观边世俗智,四蕴五蕴为自性。智遍增故;但说名智。如四通行,四蕴五蕴为自性。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虽四蕴五蕴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金刚喩定。问:何故此道定偏增耶?答: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难断难破,极难越度;须坚固定,为所依止,发大精进,乃能除遣。譬如有人,欲杀香象,先安其足;后发武勇,成其杀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复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最极微细,不明不显,难可觉知;须依胜定,令心澄细,方能除断。如善射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细,发箭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如彼卷一页至十一页广说。 - 朱芾煌
梵语vajropama^-sama^dhi。指如金刚一般坚利之定。又作金刚三昧、金刚灭定、金刚心、顶三昧。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故以能破碎诸物之金刚比喻之。此乃三乘学人之末后心,亦即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于修行即将完成之阶段,欲断除最后烦恼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之烦恼而各得其极果,于声闻之最高悟境可达阿罗汉果,于菩萨则得佛果。
一般称断烦恼之阶位为无间道,而由此证得真理之阶位称为解脱道,遂以起金刚喻定相当于无间道,由此得阿罗汉果或佛果亦相当于解脱道,故能起金刚喻定之无间道,亦称为金刚无间道。[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唯识论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