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8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法相辭典 【487】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成唯識論二卷十四頁雲: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爲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爲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88】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如十八變中說。又雲:由此神通、能轉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89】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瑜伽叁十七卷七頁雲:雲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爲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能化神境智通。此複多種。或化爲身,及化爲境,或化爲語。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0】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辯中邊論中卷十六頁雲: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雲何應知?頌曰:菩薩所修習,由所緣作意,證得殊勝故;與二乘差別。論曰:聲聞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聲聞獨覺,于身等境,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若諸菩薩、于身等境,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系。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爲身等離不離系;但爲證得無住涅盤。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叁緣故、而有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1】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瑜伽九十八卷十九頁雲:複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系屬入息出息。若我于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卽應斷滅。而于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至得此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複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于叁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2】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瑜伽八十六卷十一頁雲:複有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恒常戲論。何等爲叁?一、資産圓滿。二、自體圓滿。叁、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3】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一卷十六頁雲:複次依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狹小道者: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叁生中得解脫。余不決定。依廣大道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廣大道者:謂若極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脫。如舍利子。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脫。如麟角喩。經叁無數劫而得解脫。複次依羸劣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羸劣道者:謂于解脫善品加行,不能恒常殷重修故。若于日初分修;于中後分,則不能修。若于夜初分修;于中後分,則不能修。雖暫能修;而不殷重。依強勝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強勝道者:與上相違。複次依止增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依觀增進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複次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可引奪道者:謂所修道、可爲適意不適意、饒益不饒益、樂苦、資具之所引奪。依不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不可引奪道者:與上相違。複次依五種種姓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五種種姓道者:謂退法種姓道、乃至堪達法種姓道。依一種種姓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一種種姓道者:謂不動法種姓道。此則說五種種姓阿羅漢、名時解脫。不動法種姓阿羅漢,名不時解脫。問:因論生論,何故前五阿羅漢、總立爲一時解脫;第六阿羅漢,別立爲一不時解脫耶?答:有別緣故,時解脫多,不時解脫少。謂依種姓,施設前五種姓,名時解脫阿羅漢。第六種姓,名不時解脫故。有別緣故。時解脫少,不時解脫多。謂依乘施設。惟聲聞乘,有時解脫阿羅漢。叁乘皆有不時解脫阿羅漢故。有別緣故,二解脫等。謂二解脫、俱離煩惱,俱是清淨,無學身中聖道攝故。複次時解脫劣,故施設五種。不時解脫勝,故建立一種。如今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富貴者、其數極少;諸貧賤類、其數甚多。又如世間佛及獨覺、到究竟聲聞、其數極少,諸余聲聞、其數極多。又如世間聰慧者少,愚朦者多。又如世間爲善者少,作惡者多。又如世間正見者少,邪見者多。又如世間端正者少,醜陋者多。又如世間調柔者少,剛強者多。如是前五阿羅漢劣故;合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勝故別名不時解脫。複次前五阿羅漢世間易得。故合立一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世間難得,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如今世人,往至那國,執師子國,還者極少。往近聚落,還者甚多。此亦如是。複次前五阿羅漢,不多用功力,不多設加行,不多作意而得;故合立一,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與上相違。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複次前五阿羅漢、有增有減;故合立一,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無增無減;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此中增者謂進,減者謂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4】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瑜伽九十九卷六頁雲: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何等爲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毀犯故,叁、由意樂故,四、由事故,五、由積集故。由自性者:謂他勝罪聚,是上品罪。衆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複有差別。謂彼勝、衆余、是重品罪。隕墮、別悔、是中品罪。惡作罪聚,是輕品罪。如是應知由自性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叁品差別。由毀犯者:謂無知故,及放逸故,所犯衆罪,是下品罪。煩惱盛故所犯衆罪,是中品罪。由輕慢故所犯衆罪,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毀犯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叁品差別。由意樂者:謂由下品貪瞋癡纏所犯衆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意樂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叁品差別。由事故者:謂雖現行相似意樂;而由其事,非一類故;應知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如以瞋纏,于傍生趣所有衆生,故思殺害;生隕墮罪。卽以如是相似瞋纏,或于其人,或人形狀,非父非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非無間罪。卽以如是相似瞋纏、于人、父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及無間罪。如是應知由事別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叁品差別。由積集者:謂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叁、乃至或五。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下品罪。從此已後,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叁十,乃至或犯可了數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數無量,不可了知我今毀犯如是量罪。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上品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5】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成唯識論五卷四頁雲: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于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複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應在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96】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四卷十七頁雲:雲何無明緣行?雲何取緣有?答: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余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熟。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此顯示業者:今佛世尊,顯了開示已造今造一切不善善有漏業。先余生中者:顯示此業,在先世余衆同分中,已盡、已滅、已離、已變。造作增長者:顯示此業,發起圓滿,從煩惱生,能得果故。得今有異熟者:顯示此業,感得此生諸果異熟。及已受異熟者:顯示此業,已受前生諸異熟果所有前生造作增長善不善業、彼異熟果。若今熟若已熟者:當知皆在行支分中。現在生中者:顯示此業、唯在此生衆同分中,造作增長;非余生中。得當有異熟者:顯示此業、得未來生諸果異熟,所有今生造作增長善不善業、彼異熟果。于此生中果未熟者:當知皆在有支分中。問:何故過去生所造業果異熟者,名行。現在生所造業于此生中果未熟者、名有耶?答:過去生所造業果已熟者,已衰朽,已受用,已與果,已辦事,無勢力,不能更引後有異熟;然已造作,已遷變故;說名爲行。現在生所造業于此生中果未熟者,與彼相違,說名爲有。有作是說:過去生所造業果已熟者,是故業故,說名爲行。現在生所造業于此生中果未熟者,是新業故;說名爲有。有余師說:過去生所造業果已熟者,已與果故;說名爲行。現在生所造業于此生中果未熟者,未與果故;說名爲有。又雲:無明緣行、取緣有、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問:何故複作此論?答:前雖說所發業自性差別,謂前業在過去生,後業在現在生;前業已與果,後業未與果;前業是故,後業是新;而未說能發緣自性差別。今欲說之;故作此論。問:何故過去業緣,但說無明;現在業緣;說一切煩惱耶?答:造過去業時,于多種事,不現見故;不可知故;但說無明爲緣。謂于界趣生洲分位依處加行等起相續所緣,皆不可知。界者、叁界。不知過去、于何界造此業。趣者、五趣。不知過去于何趣造此業。生者、四生。不知過去于何生造此業。洲者、四洲。不知過去于何洲造此業。分位者、羯剌藍等十種分位。不知過去于何分位造此業。依處者、十善不善業道依處。不知過去于何依處造此業。加行者、有情數非有情數所起加行。不知過去由何加行造此業。等起者、貪瞋癡等。不知過去由何等起造此業。相續者、男女等。不知過去依何相續造此業。所緣者、過去未來現在、或色聲香味觸法。不知過去心緣何等造此業。雖不現見,亦不可知;而發業位、皆有無明。故總說彼無明爲緣。造現在業時,于多種事,皆現見故;皆可知故;具說一切煩惱爲緣。複次過去業、已衰朽,已受用,已與果,是故業,無勢用,不明了故;但說無明爲緣。現在業、未衰朽,未受用,未與果,是新業,有勢用,極明了故;說一切煩惱爲緣。複次過去業、微細難覺。若自若他、俱不現見。不知何等煩惱所發。然煩惱起、必有無明。是故但說無明爲緣。現在業、麁顯易覺。若自若他、俱能現見,知是彼彼煩惱所發。故說一切煩惱爲緣。複次過去業、性不猛利,其相暗昧,順無明故;但說無明爲緣。現在業、性猛利,其相明顯,順諸取故;具說一切煩惱爲緣。
二解  發智論一卷十四頁雲: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雲何無明緣行?雲何取緣有?答: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余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熟。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無明緣行、取緣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97】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術語)是華嚴經夜摩天宮品之文也,天臺謂之叁法妙。密教之叁昧耶戒,以此叁平等爲體。夫佛與衆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于因果。對于佛與衆生爲能變之體也。是以因果不二,能變所變一如,故曰是叁無差別。見叁界唯一心條。

佛學常見辭彙 【498】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謂心、佛、衆生叁者毫無差別,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迷失了自性就是衆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499】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如四行迹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0】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五卷七頁雲:問:修得生得、二種變化、雲何差別?答:所化無別。但修得者、淨速圓妙。非生所得。有說:生得心化、惟依自界身。修得心化、通依自他界身。又雲:當言有所造色。化有二種。一、修得,二、生得。修得化、若欲界系,四處攝。若色界系,二處攝。生得化、若欲界系,九處攝。若色界系,七處攝。由如是法、成化身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1】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八卷十九頁雲:問:厭、與離染、解脫、涅盤、有何差別?答:厭惡違逆、名厭。無所希求、名離染。心無垢穢、名解脫。永舍重擔、名涅盤。複次毀呰煩惱、名厭。毀呰惡行、名離染。于緣離系、名解脫。諸蘊永寂、名涅盤。複次诃毀欲界、名厭。離色界、名離染。脫無色界、名解脫。證永寂靜、名涅盤。複次厭見所斷、名厭。離修所斷、名離染。至無學果、名解脫。證永寂滅、名涅盤。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厭、謂薄地。離染、謂離欲地。解脫、謂無學地。涅盤、謂諸地果。尊者迦多衍尼子、隨順經義、作是言:根律儀、戒律儀、無悔、歡喜、安樂、等持、是修行地。如實智見、是見地。厭、是薄地。離染、是離欲地。解脫、是無學地。涅盤、是諸地果。是厭離染解脫涅盤四種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2】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五卷十四頁雲:複次由五相故;應知建立依止躭嗜諸法差別。何等爲五?謂事故、因緣故等。如前廣說。此中事者:謂欲界系諸五取蘊。因緣者:謂順欲貪五種妙欲。自性者:謂貪嗜者、由彼爲緣,由彼爲境,所有欲貪。助伴者:謂不如理作意相應邪願。諸欲分別,由與此俱,名分別貪。等起者:謂五種黑品。如前廣說。彼欲界系五取蘊事,由彼貪嗜因緣助伴及與等起所攝受故;說名依止躭嗜諸法。又由五相,當知建立依止出離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3】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瑜伽叁十二卷十六頁雲:若于自身各別諸界、而起勝解;是名于內諸念住中住彼循觀。若于其余非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是名于外住彼循觀。若于其余諸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名于內外住彼循觀。複有異門。謂于己身而起勝解。臨舍命時,如前廣說至青瘀位,或複膿爛。卽于膿爛,發起種種流出勝解。漸漸膿流,展轉增廣,乃至大海大地邊際、膿悉充滿。發起如是膿勝解已;次複發起火燒勝解。謂此身分、無量無邊品類差別,爲大火聚無量無邊品類燒燼。火既滅已;複起余骨余灰勝解。複起無量無邊勝解,碎此骨灰,以爲細末。複起無量大風勝解,飄散此末,遍諸方維。既飄散已;不複觀見所飄骨灰及能飄風。唯觀有余渺茫空界。如是由其勝解作意,依于內外不淨加行,入界差別。于其身相,住循身觀。從是趣入真實作意。謂由如是勝解作意,于內外身,住循身觀。由勝解力,我此所作無量無邊水界火界地界風界虛空界相;我從無始生死流轉所經諸界、無量無邊、甚過于此。謂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喪亡,及由親友財寶祿位離散失壞,悲泣雨淚。又飲母乳。又由作賊擁逼、劫掠穿牆解結,由是因緣,遭無量度截手刖足斬頭劓鼻種種解割身諸支節。由是因緣,血流無量。如是所有淚乳血攝水界水聚、四大海水、皆悉盈滿。于百分中、不及其一。廣說如前。又于諸有諸趣死生經無量火焚燒屍骸。如是火聚、亦無比況。又經無量棄舍骸骨、狼籍在地,亦無比況。又經無量風界生滅、分析屍骸,亦無比況。又經無量諸屍骸中眼等竅穴、又經無量諸識流轉。後後屍骸、新新發起,乃至今者最後屍骸、諸識流轉。如是安立後際諸趣,期限無定。如是乃至無量識界。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4】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俱舍論十叁卷十六頁雲:論曰:表無表業,等起有二。謂因等起,剎那等起。在先爲因故,彼剎那有故;如次初名轉,第二名隨轉。謂因等起,將作業時,能引發故;說名爲轉。剎那等起,正作業時,不相離故;名爲隨轉。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