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宗、沩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于六祖之後。 - 陳義孝編
禅陀迦,梵名Jn~a^taka 。南天竺之國王名。龍樹菩薩嘗以偈述十善、七覺支、十二因緣之旨贈之,稱爲禅陀迦王偈。藏經中有“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又此王之名號,另有娑多婆诃、優陀延等。(參閱“娑多婆诃王”4076 )
凡八卷。日本禅學大系編纂局編。明治四十叁年至大正四年(1910~ 1915)刊行。本書系分經論、戒法、祖錄、清規、傳記、批判、雜等七部門,收錄有關于禅之代表性經錄等。
凡十卷。宋代禅僧長蘆宗赜集。于崇甯二年(1103)完成。又稱崇甯清規、重雕補注禅苑清規、禅規。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一冊。有關禅院之組織規程及僧衆日常生活之規定,稱爲清規;最早有唐代百丈懷海(720~814)所撰述之“百丈古清規”。至北宋時代古清規已散逸,禅林規則紊亂,宗赜爲再興百丈清規之精神,遂搜集殘存于諸山之行法偈頌,編撰本清規。其後,中國、日本所製定之清規,皆以本清規爲標准。
禅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亦即有六位祖師。
初祖——達摩。受佛陀派遣從天竺到東土傳教,初到時梁武帝接見,因話不投機,便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衣缽給慧可。十月初五圓寂於東魏天平,葬熊耳山。
二祖——慧可。北魏洛陽人,初名神光,後在嵩山少林寺拜達摩爲師,改名爲慧可,承接達摩的衣缽,成爲禅宗之第二祖,後到河南臨漳縣傳法叁十四年,享年106歲。
叁祖——僧璨。二祖將衣缽傳給僧璨大師,在安徽天柱山傳教,後將衣缽傳給得意門生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俗名司馬,河南沁陽縣人,出生湖北武穴市,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前580年),圓寂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享年72歲,他十二歲出家,派僧璨爲師,苦修九年,將衣缽傳給他,並送他偈語一首:“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天生,但往于後,必弘大益”。其意是你的佛法禅學已基本成熟,可以自立門戶,弘揚禅業。道信大師得到叁祖傳給的衣缽,于隋仁壽叁年去江西吉安參禅說法,唐武穗七年春又到湖北黃梅縣說法。晚年將衣缽傳給他的得意弟子弘忍大師。
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縣城北13公裏處,建造五祖寺,願名東山寺,是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得缽之地。
弘忍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他在黃梅弘法期間,倡導佛教頓悟觀,實行農禅並重,爲中國佛教禅宗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尊爲禅宗第五代祖師。他的母親周氏被唐朝女皇武則天賜封爲聖母周氏,在五祖寺內供奉在聖母殿中。
六祖——慧能。人稱南華六祖,南華六祖寺位于廣東韶關市曲江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禅宗祖庭,創造于南北朝梁天監年間,初名寶林寺,六祖住持宋朝初年賜名南華寺。六祖著有《六祖壇經》,是從《金剛經》悟起的,他用《金剛經》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六祖壇經》屬大乘經典,始終貫穿“佛性”第一的思想。佛性是清淨的,叫做“清淨佛性”;佛性是智慧的,叫做“無上菩提”;佛性是真寶的,叫做“真如寶體”;佛性是可以求得的,叫做“清淨法身”;佛性是能産生萬物的,叫做“清淨化身”;佛性是最高真理,叫做“真如本性”。六祖認爲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自悟,即可見佛,“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佛是自性作……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是佛”,“法元在世界,于世出世間,忽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很清楚,佛就在世間,佛就在眼前,佛就在自性,只要得悟,即可成佛,佛性無所不在。六祖還創叁話頭令衆生修行,即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念佛是誰。悟得此話頭便是佛。一旦自悟,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得靠自己,“見自性清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完全靠“自度”了,只有自度才是真正乘度到彼岸,靠別人度是不行的。
- 梵心居士編
(名數)傳燈錄謂初祖達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傳,自七祖以後不傳衣。又,荷澤神會禅師于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師嗣六祖,禅宗推爲七祖。杜甫詩曰:門求七祖禅。
佛教東傳,對中國及日本之文化、思想、藝術等各方面影響至钜,其中尤以禅宗對兩國在藝術上之影響最具特色。
(一)中國:禅宗渾簡鋒利、超然特立之思想,爲中國畫壇開啓一種筆節形具、氣韻有致的禅畫之風。東漢至六朝之五百年間,有張僧繇、顧恺之、陸探微、宗少文等,爲“墨戲”、“畫禅”之先河。禅畫正式始于唐代,有南北二宗之別。北宗以李思訓父子爲首,筆法工整,色彩濃烈,莊嚴而典麗。南宗則尊詩佛王維爲始祖,王維首創潑墨山水,以渲染畫法一變曆來之鈎研畫法,蔚爲時風,其傳人有張璪、王墨等。世評此二宗之別爲:“李派樸細,無士氣;王派虛和蕭散。”
迨至宋代,禅畫更臻于心物合一之空靈境界,畫風超然象外,大膽運用空白,呈現空靈清淨之悟境。此期以荊浩、關同、董源、巨然、米芾父子等爲代表,皆承南宗之風。另有範寬、江參、郭忠恕等亦爲南宗健將。其中以米芾父子獨創之“無根樹”、“蒙鴻雲”等畫法最爲特出。另有馬遠,自樹“一角”畫法,對日本藝術影響匪淺。北宗于此時則逐漸式微。
入元後之禅畫以蕭疏簡放爲時尚,不但繪畫領域及繪畫技巧更爲充實,且亦建立系統性之繪畫理論。至明清之際,佛教衰微,畫壇興起擬古之風,唯缺創新,但于理論之探討,卻更深湛廣泛。此期以清初之石濤和尚爲代表。晚近禅宗不振,故畫壇亦趨于冷落。
(二)日本:大抵而言,日本受禅宗之影響較中國更爲廣泛,舉如繪畫、俳句、園藝、茶道、建築、能劇、劍道、箭藝等無不披靡。禅宗文化于鐮倉中期(中國宋元之際)隨著中國藝術品傳入日本,並與日本之武家思想融合,普爲大衆所接受。鐮倉末期至室町初期之室町美術以鑒賞及模寫畫爲主流。
禅宗美術早期以祖師肖像、宗教人物畫及頂相畫(禅高僧畫像)爲主。鐮倉以後,逐漸盛行一種將所體悟之禅機,形繪于畫面,將禅之精神予以造形化之“禅機畫”,並從禅宗之自然觀及生活中,逐漸演釋成一種新的山水畫,即用簡素之墨色與線條,及“空白”之技巧運用,寓禅之意境于簡單樸素之畫面中。又因受南宋畫家馬遠“一角”畫法之影響,而形成一股參差不齊、不拘形式之繪畫特征,日後亦成爲日本禅宗藝術之主流。然若從如拙、明兆、周文、雪舟等名家繪畫系統之發展曆程觀之,可了解此時已由模仿中國繪畫時代演至獨樹日本禅畫畫風之時代。
此外,日本于茶道中,將禅之精神融入,成爲一種無斧鑿痕迹的自然生活之道。于傳統能劇藝術中,簡潔之對白,單純之舞臺和布景,亦無不暗含禅之哲理。于著名的俳句文學中,更有深遠之影響,此可以十七世紀偉大詩人芭蕉之作品爲代表。于庭園藝術,由于將禅理融入傳統山水庭園之組合規則中,而將庭園藝術帶入頂峰,室町時代所造之龍安寺之石園可說最具代表性。其他如劍道、建築、箭藝等亦然,凡是受禅啓示之藝術,莫不皆以其本身之藝術特性,對世界當下直觀,作生動而又活潑之表現。
Chanzongyulu
記載、輯錄中國佛教禅宗六祖以後曆代禅師法語的書籍。大都爲禅師口語,由親隨左右的門弟子隨時筆錄編集而成。舉凡師徒傳法心要、參悟驗證、方便施化,諸方學士參學所得,並互相問答、诘難、辯論、參究等,均詳作記述。
禅宗之有語錄,肇自《六祖壇經》,以後日益發展,成爲禅家的一種專門文體。唐代禅宗語錄爲數不多,而且每種語錄一般只記一位禅師的言談。如樓穎編的《善慧大士語錄》(又稱《傅大士語錄》)4卷、于頔編的《龐居士語錄》3卷等。也有以“廣錄”、“法要”等爲題的。前者如裴休集的《馬祖道一禅師廣錄》和《百丈懷海禅師廣錄》各1卷,收集道一、懷海一生的主要法語。後者如裴休所集《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爲黃檗希運于宛陵時上堂說法的內容。
宋代,禅宗語錄大量出現,爲語錄體的鼎盛時期。當時語錄有兩個特點:①不僅稍有名望的禅師都有門人弟子爲其編集語錄,而且出現了帶綜合性的語錄集。如赜藏主集的《古尊宿語錄》48卷,廣采南嶽懷讓以下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淨、佛眼、東山等40余家唐宋禅師語錄,以後又有師明集《續古尊宿語錄》6卷,收起于南嶽懷讓止于隱山璨等共70余人語錄。②創造了以“拈古”、“頌古”、“評唱”、“擊節”爲名的新的語錄體裁。拈古、頌古主要是輯錄禅師的公案附以議論,評唱、擊節則是對拈古、頌古的再評述。在宋代拈古、頌古的有天童正覺、雪窦重顯、投子義青、丹霞子淳四有,評唱有圓悟克勤的《碧岩錄》10卷,擊節有克勤所撰的《擊節錄》2卷等。
元代禅宗沿襲宋規,也十分重視評唱體,其影響較大的有萬松行秀評唱的《從容庵錄》6卷、《請益錄》2卷和從倫評唱的《空谷集》、《虛堂集》和6卷。明代語錄,或輯錄當時禅師言行,或對前伯語錄編集再治,數量仍然不少,但體例無創新。入清以後語錄漸稀。
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禅宗語錄不下300余種。其中主要見于各版漢文大藏經、續藏經所錄史籍的記載;此外,《新唐書·藝文志》、《五代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以及《太平禦覽》、《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國史經籍志》等,皆有著錄。
各派的主要語錄有:荷澤宗的《荷澤神會禅師語錄》,現存敦煌卷子中發現的叁個寫本;沩仰宗的《潭州沩山靈祐禅師語錄》、《袁州仰山慧寂禅師語錄》,明圓信、郭凝之編,各1卷;臨濟宗的《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唐慧然集,1卷;曹洞宗的《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禅師語錄》和《筠州洞山悟本禅師語錄》各1卷,前者爲明圓信、郭凝之編,後二者爲日本慧印校訂,另有《撫州曹山本寂禅師語錄》上下兩卷,上卷爲郭凝之編集,下卷爲日本沙門玄契編次;雲門宗的《雲門匡真禅師廣錄》,宋守堅集,3卷;法眼宗的《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師語錄》,郭凝之編,1卷;臨濟宗楊岐派的《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又稱《袁州楊岐山普通禅院會和尚語錄》),宋仁勇編,2卷;黃龍派的《黃龍慧南禅師語錄》(又稱《普覺禅師悟錄》),宋慧泉集,1卷等。(蘇淵雷 沈詩醒)
凡十卷(或二十卷)。明代如卺集。收于卍續藏第一四六冊。本書系節略宋代普濟所編之五燈會元而成。因五燈會元卷冊浩繁難讀,機緣峻險,如壁立萬仞,致上根之人咋舌,下根之人無所措,故唯取其顯明簡直,編成此書,俾使人人皆得易解。[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卷四、閱藏知津卷四十二]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號惺齋)撰,其子峷年、嵩年校刻。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二冊。系石成金所著傳家寶四集中之一部分。內題傳家寶禅宗直指,內題之下附有“明心見性須知,成佛成祖要法”十二字;故知本書旨在闡說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之要法。內容初以密傳參禅要法四十六項,詳細論述悟道功夫之法門;次以密傳佛法通旨十項,釋明世人對佛法之若幹質難。
位于臺灣高雄美濃鎮。民國五年(1916)能淨法師鸠資創建。十六年重建,十七年完成正殿。四十一年能淨退居,由慧定法師繼任住持迄今。四十八年,于寺境增建華藏塔及淨思亭。五十年,于美濃鎮市區興建淨慈下院,附設慈能幼稚園及托兒所。本寺寺境群山環抱,前有清溪,亭塔生輝,景色絕佳。其鄰近山谷名黃蝶翠谷,以盛産黃蝶聞名,近年本寺亦被政府列爲觀光地區,遂籌建朝山會館以接引信衆,于七十一年竣工,其後又改建大雄寶殿,氣象一新。
指整夜不眠而坐禅。日本禅林于接心會時,常從黃昏至翌晨終夜坐禅不眠。于十月五日達磨忌、十二月七日成道會之前夜、十二月九日二祖斷臂會等,爲報恩而舉行接心會。[僧堂清規卷叁年分行法次第](參閱“接心”4580)
略稱出世禅。叁種禅(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之一。指發無漏智之禅,共有四種,即:(一)觀禅,有九相、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二)練禅,有九次第定。(叁)薰禅,即獅子奮迅叁昧。(四)修禅,即超越叁昧。[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法華經玄義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
修次第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 - 陳義孝編
(界名)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清淨,故曰梵天。梵即清淨之義也。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 陳義孝編
位于臺灣雲林北港鎮。創建于民國前一年(1911),初稱
慈德堂,法緣殊勝。民國十二年八月創設慈德幼稚園,增建禮堂、課室、寮房。五十六年重建大雄寶殿,五十八年竣工,改稱慈德禅寺。六十四年,禮聘慈慧法師任住持。
(書名)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