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28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9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独空 二空 法空 观空 广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净空 俱空 空尘 空处 空大 空谛 空点 空定 空法 空观 空果 空海 空华 空慧 空际 空寂 空间 空见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经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轮 空门 空魔 空鸟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圣 空王 空无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义 空有 空缘 空云 空执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内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三空 沈空 生空 实空 受空 四空 体空 秃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虚空 玄空 一空 义空 有空 圆空 源空 真空 证空 指空 重空 本来空 本性空 彼果空 毕竟空 不但空 成坏空 成空品 大空点 大空声 大空位 大空字 恶取空 二空观 二十空 二种空 法空观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观察空 观空品 后际空 假名空 空遍处 空不空 空处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见论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门子 空三昧 空始教 空世间 空王佛 空无我 空闲处 空闲室 空行相 空有三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罗悟空 内外空 能食空 前际空 人空观 如实空 三空门 生空智 胜义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三空 十一空 四空处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见 太虚空 体空观 体空教 无记空 无际空 无散空 无始空 无为空 无性空 析空观 相空观 相空教 性空观 性空教 虚空藏 虚空华 虚空化 虚空会 虚空惠 虚空界 虚空身 虚空神 虚空天 虚空眼 虚空喻 虚空孕 悬空寺 异性空 有法空 有为空 真空观 真空教 中际空 重空观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毕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三藏 不思议空 成住坏空 大空三昧 大乐不空 大虚空藏 但空三昧 当体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义空 恶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种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随空转 观罪性空 海阔天空 即有即空 见已虚空 皆空无漏 劫空之后 解空第一 尽虚空界 空(二) 空(三) 空(四) 空差别相 空点二形 空华外道 空即是色 空见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脱门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来藏 空三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无边处 空无我声 空无有果 空相三种 空心静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别 空性异门 空也念佛 空一切处 空一显色 空有二观 空有二论 空有二执 空有二种 空有二宗 空有论争 空有诤论 空中泪下 空中楼阁 空宗二谛 苦空无常 苦空无我 两脚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净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实不空 如实空镜 三界空花 三空不空 三空观门 三空摩地 三轮体空 三种空性 色不异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三昧 胜义谛空 胜义空经 十八空论 十六种空 世俗谛空 鼠唧鸟空 双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处定 四种空性 所知空相 谈空说有 谓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无空论师 无为空死 无相空教 五蕴皆空 勿空疲劳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虚空藏法 虚空藏讲 虚空藏经 虚空藏院 虚空处定 虚空法身 虚空十义 虚空实有 虚空四名 虚空无边 虚空无为 虚空有无 虚空孕经 虚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游虚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静处 缘起性空 章敬拨空 真空妙有 终归于空 重空三昧 诸法皆空 转受依空 总空性相 尊胜空住 不空钩观音 不空见菩萨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经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来藏 不空王三昧 不清净空界 不思议空智 成实偏空观 崇觉空禅师 纯空阴非子 从假入空观 从空入假观 大空曼荼罗 大空行三昧 大空之战具 地水火风空 第一义空经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门 观一切法空 贯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经 恒相续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观破怖畏 空假中三观 空解脱门智 空界有二种 空空三摩地 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天 空无常六譬 空无力待缘 空无相无愿 空无相无作 空无愿无相 空性无境心 空有力待缘 空有无碍宗 七地沈空难 七十空性论 三劫中不空 三空三摩地 生法二空观 石空寺石窟 唯识成空难 唯识性不空 唯有空阴聚 无常及苦空 无法有法空 五大虚空藏 五蕴皆空经 心念不空过 性虚空十义 虚空藏观经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形像 虚空非大种 虚空慧菩萨 虚空库菩萨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门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三时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观四句 诸法毕竟空 八智证得空理 补特伽罗空性 不恒相续空界 不空成就如来 不空供养菩萨 不空金刚菩萨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罥索菩萨 大虚空藏印明 地水火风空识 二空无漏种子 法空无漏种子 法石慧空禅师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种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无边处解脱 空行有情势速 空性差别二种 空有各具二义 空有力不待缘 空宗性宗十异 苦空无常无我 马颊本空禅师 生空无漏种子 圣虚空藏菩萨 石霜性空禅师 司空本净禅师 体空无生观法 五大虚空藏法 孝义性空禅师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极于空处 虚空藏念诵法 虚空藏菩萨法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与明星 虚空容受三业 虚空无边超越 虚空云海明门 虚空孕菩萨经 雪峰慧空禅师 一切诸行空寂 幽州谭空和尚 真空从一禅师 镇州谈空和尚 诸行空性决定 不空供养宝菩萨 不空钩依菩萨法 大安乐不空菩萨 地水火风空识见 地水火风空五指 二种空所对治义 福智虚空藏菩萨 观虚空藏菩萨经 贯穿到边际空性 空无相无愿差别 空性差别成立义 如入宝山空手回 胜义谛空有七种 十种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无边虚空处解脱 五大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经轨 虚空藏求闻持法 虚空藏与日月星 虚空无垢持金刚 虚空与空界差别 一切法等于虚空 应所修空有二种 应所证空有二种 有为空及无为空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钩观自在菩萨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多修空住速证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报 贯穿补特伽罗空性 贯穿卽彼空性威德 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空(sunya) 空三摩地亦名无相 清辨护法空有之争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无边虚空处等解脱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虚空无边超越菩萨 虚空无边处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 一切诸法皆等虚空 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依三自性立三种空 以世间道修习空性 真空家乡无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 大虚空大菩萨念诵法 法空《海东高僧传》 空三摩地是上座住处 空无相无愿各有二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虚空无垢持金刚菩萨 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非我行相与空行相差别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十六行与空等三行相摄 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三种 邪见不缘虚空及非择灭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虚空无边处近分及根本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经(一卷)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 等随观色乃至识皆空无我 四种空以四种行为所依止 无常苦与空无我二句分别 不空〔《神僧传》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一卷)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 佛说不空罥索咒经(一卷) 鉴空〔《神僧传》卷第八〕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 法与法空俱离有无二种分别戏论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空无愿无相有闻思修及世出世差别 有见空见起因及龙猛无着造论因缘 缁门警训(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三卷或作二卷)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乐欲一切菩萨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二卷 有波仑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灵裕(隋相州演空寺)[《续高僧传》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法空(代州五台山)[《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续高僧传》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十八空论(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今作三卷) 怀空(唐徐州安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鉴空(唐洛阳香山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师会昌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玄镜(隋京师空观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怀空(唐安陆定安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实叉难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法聪(后梁南雍州襄阳景空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慧空(元观)(唐陕州回銮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兴善寺)[《宋高僧传》卷第一] 元慧(唐吴郡嘉兴法空王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前有圣教序)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87】地居

  (界名)地居天与空居天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88】第一

  (术语)第一义空之妙理也。见第一义空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89】第一

  (术语)空三业之恶之行法谓之空行,空行有大小乘之胜劣,大乘之空行谓之第一。涅槃经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佛学大词典 【490】第一义

  梵语parama^rtha-s/u^nyata^。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极之涅槃、诸法实相为空。又作胜义空、真实空。涅槃、诸法实相为第一义无上法,非常非灭,不受不着,其性自尔,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故为空,称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虽亦谓之空,然小乘之涅槃乃“偏真但空”之涅槃,大乘之涅槃则为中道实相之空,故为第一义之空,亦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此第一义空之妙理,则称第一空法。

  杂阿含经卷十三(大二·九二下):“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八八中):“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中略)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此外,相对于世谛以“诸法为有”之情形,亦说第一义谛即是空。[大品般若经卷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二](参阅“十八空”35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91】第一义

  (术语)对于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三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度论三十一曰:“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囗@又]小乘之涅槃亦名第一义空。杂阿含经十三曰:“我今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佛学常见辞汇 【492】第一义

  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93】恶取

瑜伽三十六卷十七页云:云何名为恶取空者?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卽说为空。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494】真如

  即人空真如与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理。前者谓空人我所显之真如;后者谓空法我所显之真如。(参阅“真如”4197)

佛学常见辞汇 【495】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496】真如

我空真如与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

  菩萨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 梵心居士编

法相辞典 【497】二种

  瑜伽九十卷十八页云:复次当知略有二种空住。一者、尊胜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诸阿罗汉,观无我住,如是名为尊胜空住。由阿罗汉,法尔尊胜观无我住,于诸住中最为尊胜。如是或尊胜所住,或卽住尊胜;由此因缘,是故说名尊胜空住。引彼空住者:谓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实了知烦恼有无。知有烦恼,便修断行。知无烦恼,便生欢喜。生欢喜故;乃至令心证三摩地。由心证得三摩地故;如实观察诸法无我,昼夜随学,曾无懈废。如是名为引彼空住。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498】非有非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遍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遍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参阅“三性”5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99】非有非

  (术语)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于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三性。此三性,偏计为空而非有,故为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故为非空。要之心外之法(偏计)为非有,而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也,非有非空,即中道也,是唯识论所明中道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500】非有非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501】非有非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 梵心居士编

阿含辞典 【502】根随

诸根转入虚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 庄春江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03】观罪性

  (术语)见七种忏悔心条。

俗语佛源 【504】海阔天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句诗表达出禅僧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动,或无拘无束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记》第八四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谁还愿意待在一个村子里呢!”亦缩为“海阔天空”。如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共记滕王阁下时,海阔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话说得漫无边际。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过一会儿姓林的走过来,话又会讲不完啦,海阔天空的。”(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