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語)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曰:金剛經中有即則二字。高麗大安六年,以義天之祖名稷,故易即爲則。壽昌元年,刊于大興王寺。後從沙門德诜則喻之請,仍還本文,而以則音呼之。愚按則即二字,聲近義通,在儒書亦有互用者,詳見高郵王氏經傳釋詞。
(術語)金剛界所立之曼陀羅有九樣,故曰九會曼陀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印相)左手作金剛拳,置于左胯,右手爲擲金剛杵勢。見圖印集二。
(雜名)蘇悉地經疏一曰:“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
(經名)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之略稱。
(真言)指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所說之神咒。念誦之則得金剛之壽命。
(經名)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之略名。
(天名)胎藏界南門之守護神也。大日經謂其黑色玄衣,毗俱胝形,眉間有浪文,上頂發冠,自身有威光,照衆生界,手持檀荼,坯大爲障者。
(術語)贊歎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堅固,故曰金剛,爲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奧,故曰甚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曰:“演說如來叁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
成唯識論十卷五頁雲:有義,所余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皆已棄舍。與二障種俱時舍故。有義,爾時猶未舍彼。與無間道,不相違故。菩薩應無生死法故。此位應無所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無用故。由此應知余有漏等,解脫道起,方棄舍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 朱芾煌
(術語)大日經,斷叁妄執屬于地前,此上更立十地,稱曰開發金剛寶藏位,以是爲開發大日金剛寶藏之行位故也。
凡七卷。西晉竺法護譯。又作密迹金剛力士經、密迹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冊。即指大寶積經卷八至卷十四部分。內容首先闡明菩薩、如來之身密、語密、意密,最終有秘密主之請求于佛陀入滅後五百年中護持本經。又本經之別譯爲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參閱“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2347)
爲密教大日經說會曼荼羅之內眷屬,爲十九執金剛中之第八位。此金剛能發勇猛之大悲以救濟衆生。那羅延,或謂乃帝釋天之力士,或爲毗紐天之異名;此金剛以其大悲心之強盛,故以那羅延天之大力喻之,而稱爲那羅延力。大日經疏卷一(大叁九·五八一中):“第八那羅延力執金剛者,已發哀愍之心,若具大勢,則能救護。(中略)那羅延力最勝,佛生身一一毛孔皆等那羅延力,故以喻法界身那羅延力。”
爲密教大日經說會曼荼羅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此尊司掌有關諸尊之“種、叁、尊”(種子、叁昧耶形、尊形)緣起之德。又有關此尊之名稱,其“句”字,爲梵語padam! 之意譯,今作住處之義;若自“從阿字本不生的大空之德中萬物皆得安住”之義,即指阿字之德;且從此阿字而生諸佛自證之德的叁昧耶智印,複依此印而成就相好具足之大曼荼羅身,此即“如來句生”一稱之奧義。[大日經疏卷一]
(經名)弘道廣顯叁昧經之異名。
(雜語)金剛薩埵,持大日如來之果體,一面示現降叁世明王之教令輪身,皆化現釋迦八相之正法輪身。十八會指歸曰:“示現釋迦牟尼佛,降于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
(書名)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之異名。
(名數)凡密教有四種之金剛藏,百八名贊以文殊爲金剛藏,理趣經以虛空藏爲金剛藏,又以金剛薩埵爲金剛藏,陀羅尼集經八有金剛部之金剛藏。即同名異體四種也。楞嚴經所說之金剛藏王菩薩爲此中第四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