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禅定谓之金刚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觉悟犹言麒喻独觉。是由梵之语法译者。与金刚定,金刚三昧,金刚心等同。此为三乘行心最后心之禅定,由此禅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二十四曰:“金刚喻定者,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唯识论十曰:“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囗@又]佛智之称。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同宝窟下本曰:“佛智是常,不为生灭所坏,类同金刚坚固不为物坏,故云金刚喻。”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三页云: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净定有四种。谓卽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论曰:诸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摄,二、顺住分摄,三、顺胜进分摄,四、顺决择分摄。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于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种、有如是相。顺退分、能顺烦恼;顺住分、能顺自地;顺胜进分、能顺上地;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诸无漏、唯从此生。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谓顺退住。第二生三。除顺决择。第三生三。除顺退分。第四生一。谓自非余。 - 朱芾煌
为天台宗所立之词,指释迦丈六之劣应身。境,所观之境;本,根本;定,必定;身,指丈六三十二相之应身。谓藏、通、别、圆四教行人,随其能观之智不同,因而所观之佛身亦有劣应身、胜应身、报身、法身四种不同,然四教行人所对之佛身皆必为丈六之释迦应身,应身为彼等所观之境;所观之境于根本上必为释迦丈六劣应身,故称为境本定身,此系宋代僧四明知礼所盛倡之说。[四教仪半字谈卷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
(术语)见佛之相好而发心,谓之见相发心。此见相依四教之机,有四种不同。然其所对之佛身,必为丈六之释迦应身。应身为所观之境,观见此四相之别也。因而定为境本之佛身,为丈六之释迦,是谓之境本定身。止观辅行一曰:“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见不同。”四教仪集注上曰:“如来,谓丈六身,即境本定身也。”
梵语nava^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卷八十一、大乘义章卷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四]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二禅 - 明·一如等 撰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 陈义孝编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
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第定也
初禅次第定 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
二禅次第定 若从初禅。入二禅时。是中二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二禅定。是为二禅次第定
三禅次第定 意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四禅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五虚空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六识处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九灭受想次第定 若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于是定前。自识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灭受想定。是为灭受想次第定也 - 隋·智顗 撰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注疏,若将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乃瑜伽师地论意地品之注疏)方便视为本论之解说,依之,本论上中二卷分十门揭明阴、入、界、四谛、因缘、二十二根等六种胜智,下卷广释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六、开元释教录卷六、瑜伽论记卷二十五]
(书名)三卷。陈真谛译。瑜伽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之异译也。
必定得到;必定达到,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如十种发心中说。 - 朱芾煌
杂集论云:决定受业有三:
一、作业决定 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
二、受异熟决定 如另所说故思造业。
三、分位决定业 如由此业,于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法华玄赞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己悔已对治等名不决定业。” - 明·杨卓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久习小乘必证罗汉果之声闻也。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如二种满中说。 - 朱芾煌
杂集论七卷十四页云:如经言决定受业者,云何决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 朱芾煌
如七地中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