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9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法相辭典 【505】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瑜伽七十四卷叁頁雲:問:圓成實性自性、有幾種?答:于一切處,皆一味故;圓成實性自性、無有安立品數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6】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叁卷十頁雲:如契經說:佛告  苾刍,吾當爲汝說緣起法,及緣已生法。問: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雲何?有作是言: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品類足論,作如是言:雲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爲法。雲何緣已生法?謂一切有爲法。故知此二,無有差別。有余師說:亦有差別。謂名卽差別。此名緣起法,彼名緣已生法故。複次因名緣起法,果名緣已生法。如因、果,如是能作、所作,能成、所成,能生、所生,能轉、所轉,能起、所起,能引、所引,能續、所續,能相、所相,能取、所取,應知亦爾。複次前生者,名緣起法。後生者,名緣已生法。複次過去者,名緣起法。未來現在者,名緣已生法。複次過去現在者,名緣起法。未來者,名緣已生法。複次無明,名緣起法。行、名緣已生法。乃至生、名緣起法。老死、名緣已生法。脅尊者言:無明唯名緣起法。老死唯名緣已生法。中間十支,亦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過去二支,唯名緣起法。未來二支,唯名緣已生法。現在八支,亦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尊者望滿,說有四句。有緣起法,非緣已生法。謂未來法。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有緣起法,亦緣已生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諸余過去現在法。有非緣起法,亦非緣已生法。謂無爲法。集異門論,及法蘊論,俱作是說:若無明生行,決定安住不離亂者;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若無明生行,不決定,不安住,而雜亂者;名緣已生法,非緣起法。乃至生生老死,應知亦爾。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若法、是因,名緣起法。若法、有因,名緣已生法。複次若法、是和合,名緣起法。若法、有和合,名緣已生法。複次若法、是生,名緣起法。若法、有生,名緣已生法。複次若法、是起,名緣起法。若法、有起,名緣已生法。複次若法、是能作,名緣起法。若法、有能作,名緣已生法。大德說曰:轉、名緣起法。隨轉,名緣已生法。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諸法生時,名緣起法。諸法生已,名緣已生法。契經所說緣起法,緣已生法,如是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7】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攝論叁卷五頁雲: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叁、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叁摩地,種種無量故。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卽受生故。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8】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瑜伽九十叁卷十八頁雲:于此正法毗奈耶中,雖複愚智俱從前際至于中際、幷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爲緣、于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叁受;然其智者、于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當知此中于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于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于當來世,無複有彼識所隨身。是卽名爲後際差別。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于現法中所有集谛、及于後際所有苦谛、皆離系故。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于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爲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于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爲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09】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瑜伽九十八卷十七頁雲:複次正見爲首八聖道支,會正理故;說名爲法。能滅一切諸煩惱故;名毘奈耶。去諸惡法極懸遠故;一切聖賢共祖習故;說名爲聖。能隨順往諸善趣故;說名爲善。趣涅盤故;說名應修。諸有智者所稱贊故;說名善哉。與此相違,應知卽是邪見爲首八邪道支所有差別。墮在無明黑暗品故;說名爲黑。往惡趣故;說名無義。不善性故;說名下劣。生現法中所有怖畏,及怨憎故;說名有罪。諸有智者所譏毀故;所遠離故;名應遠離。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0】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卷八頁雲:問:此經所說部多求有二種有情,雲何差別?答:住本有,名部多。住中有,名求有。于六處門,求當有故。有說:聖名部多。異生名求有。彼類多求當來有故。有說:無學,名部多。學、名求有。彼容希求當來有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1】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瑜伽七十五卷四頁雲:複次若有出家菩薩、除叁衣外所有長物,佛所聽畜,身所受用,順樂安住;若故思擇,施來求者;當知無罪。若顧善品、非悭貪障、而不施者;亦無有罪。諸有葉紙已書正法,有嬰兒慧衆生來乞,若施與之;當知有罪。若勸他施;亦名有罪。除作是心,我今惠彼,欲試其人、于甚深法,堪受持不;能信解不。如是無罪。若以葉紙書似正法、及外道論、或先已書、授彼信解衆生手中,或勸他與;當知有罪。菩薩唯應勸彼棄舍手中異論;或令書寫諸佛聖教。或自欲知彼不堅實,不應開示。或有葉紙、猶未書寫;有來求乞,爾時菩薩、應問彼言:汝今何用如是物爲?爲彼若答言:我欲轉賣,以充食用。若此葉紙、爲書正法;則不應與。有財物者、應施價直。若無價直;二俱不與,亦無有罪。彼若答言:我求此物、爲書正法。卽以葉紙、應施與之。仍告彼言:隨意受用。彼若欲書下劣典籍;不與、無罪。如書下劣,書等、亦爾。若欲書寫最勝經典,不施與者,當知有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2】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如四如實智中說。
  二解  顯揚六卷四頁雲: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尋思,唯假立性故;于色等所想事差別假立中,善能通達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由可言說自體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說自體成就故,非無性。如是非有色。猶勝義谛故。非無色,由世俗谛中,假立色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諸差別假立法門,彼一切,由是理趣盡應知。若能如實了知差別假立如是不二之義;是名第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3】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發智論十八卷十七頁雲:如說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淳質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軟,心調柔,心和順增上。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514】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譯
  佛在舍衛國祇園,爲力提耶子,首迦長者,說一切衆生系屬于業,依止于業,隨自業轉,因廣明一切業,各有十種,最爲詳明。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515】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世親釋八卷二十頁雲:次當顯示根本後得譬喩差別。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卽彼複開目;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于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初頌顯示二智差別,其相可知。如虛空者:譬如虛空、周遍無染,非能分別,非所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應知亦爾。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諸法、所不能染;故名無染。自無分別,是故說名非能分別。亦不爲他分別行相,是故說名非所分別。如是應知無分別智,譬如虛空。現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現色像,是可分別;如是後得無分別智、應知亦爾。是所分別,亦能分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6】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大毗婆沙論四十一卷十叁頁雲:雲何彼名化法調伏?雲何彼名法隨法行?答:若在天中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不受持戒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受持戒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種諸善根,亦令成熟;後生天中得解脫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種諸善根,亦令成熟;卽于此中得解脫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順決擇分善根,後生天中得通達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順決擇分善根,卽于人中得通達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加行道,後生天中入正性離生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加行道,卽于人中入正性離生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行谛善根,後生天中得谛現觀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行谛善根,卽于人中得谛現觀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治善根,後生天中見清淨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治善根,卽于人中見清淨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受假名戒,後生天中得聖所愛戒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受假名戒,卽于人中得聖所愛戒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得別解脫靜慮律儀,後生天中得無漏律儀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得別解脫靜慮律儀,卽于人中得無漏律儀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受作意戒,後生天中得法爾戒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受作意戒,卽于人中得法爾戒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得增上戒增上心學,後生天中得增上慧學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得增上戒增上心學,卽于人中得增上慧學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預流支,後生天中得預流果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預流支,卽于人中得預流果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得世俗信,後生天中得證淨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得世俗信,卽于人中得證淨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在人中修叁十七菩提分法,後生天中得具足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修叁十七菩提分法,卽于人中得具足者;名法隨法行。問:何故天中得見法者、名化法調伏,卽于人中得見法者、名法隨法行耶?答:若于天中得見法者,修加行少。若于人中得見法者,修加行多故。謂在人中得見法者,先勤恭敬供養師友,誦素呾覽,學毗奈耶,聽受決擇阿毗達磨,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思惟觀察,得純熟已;往詣山林,居閑靜處,初夜後夜,除去睡眠,漸複受持小大七法。始從日沒至日出時,結跏趺坐,頂安靜鎮,行毱法杖,精進熾然,系念思惟;方入聖道。彼由如是多加行法,是故名爲法隨法行。若于天中得見法者,由昔人中聞思修故;今時任運、聖道現前。彼受化生,見法調伏;故立化法調伏別名。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7】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大毗婆沙論五十二卷四頁雲:問:此中何者名見苦所斷,乃至何者名修所斷耶?答:若對治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複次若處所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處所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複次若苦忍苦智爲對治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忍道智爲對治者,名見道所斷。若苦集滅道及世俗智爲對治者,名修所斷。複次若苦法類忍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法類忍斷者,名見道所斷。若四法類智及世俗智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觀苦谛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觀道谛斷者,名見道所斷。若或觀苦谛,乃至或觀道谛,或觀余事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違苦谛觀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違道谛觀者,名見道所斷。若違四谛觀,及違余事觀者,名修所斷。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8】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發智論十八卷十七頁雲: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粗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粗或妙,簡去妙者,而食麤者。複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受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刍,受杜多功德,于中隨轉,此不爲難。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19】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瑜伽十四卷十七頁雲:已說五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六種。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爲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衆生,趣入無我故。謂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于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便謂有我,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等。于自于他,隨起言說。造作一切法非法行。于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愛事,悕望不合、不住、損減。若于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爾時妄計,皆不得生。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0】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頁雲:複次應知由五種相,于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禦衆故。叁、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常住于愦鬧之住。內法師弟子,時時住于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衆,說名有衆。希彼一切共許爲師,故名衆師。愚類衆生,鹹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爲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于彼同尊,而無所冀。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爲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爲大羅剎娆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亂。以于他所,懷勝負心,咎責于他。若他反诘,便興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爲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爲雜染。由此愚夫、于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于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于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爲不知量,爲不知恩。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複記別法及隨法;然于同法,樂爲朋黨。當知彼于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爲他論製伏輕毀;幷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1】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如瑜伽四卷六頁至十一頁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2】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如破僧罪中說。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