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29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744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安禅 暗禅 伴禅 參禅 禅板 禅版 禅病 禅波 禅帶 禅道 禅德 禅定 禅法 禅房 禅閣 禅供 禅關 禅觀 禅規 禅和 禅河 禅化 禅會 禅慧 禅偈 禅寂 禅家 禅間 禅教 禅戒 禅巾 禅襟 禅經 禅靜 禅居 禅鞠 禅铠 禅客 禅窟 禅樂 禅禮 禅林 禅錄 禅侶 禅律 禅門 禅那 禅尼 禅念 禅毬 禅拳 禅人 禅僧 禅舍 禅師 禅食 禅史 禅室 禅思 禅伺 禅肆 禅髓 禅榻 禅堂 禅天 禅頭 禅徒 禅味 禅屋 禅習 禅心 禅行 禅學 禅要 禅衣 禅余 禅愉 禅苑 禅院 禅月 禅悅 禅齋 禅杖 禅者 禅鎮 禅支 禅枝 禅宗 禅鑽 禅坐 癡禅 初禅 頂禅 二禅 放禅 觀禅 鬼禅 教禅 九禅 枯禅 理禅 練禅 煉禅 律禅 魔禅 墨禅 難禅 陪禅 片禅 叁禅 十禅 事禅 思禅 厮禅 四禅 逃禅 味禅 問禅 悟禅 修禅 熏禅 薰禅 一禅 真禅 坐禅 蚌蛤禅 北禅寺 北宗禅 不廢禅 不妄禅 不忘禅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門 禅定寺 禅梵天 禅和者 禅和子 禅籍志 禅林寺 禅門戒 禅那觀 禅叁昧 禅叁宗 禅天魔 禅陀迦 禅要經 禅源诠 禅源寺 禅月集 禅悅食 禅雲寺 刬子禅 鏟子禅 稠禅師 出世禅 初禅定 初禅天 從禅覺 大禅佛 大禅師 大乘禅 待悟禅 第二禅 第叁禅 第四禅 東禅寺 二禅天 凡夫禅 方寸禅 封禅寺 葛藤禅 根本禅 盡漏禅 九帶禅 覺禅鈔 看話禅 口頭禅 枯木禅 老婆禅 默照禅 南禅寺 南宗禅 尼連禅 念佛禅 牛頭禅 強良禅 日本禅 如來禅 叁禅樂 叁禅天 叁種禅 叁字禅 沙禅裏 善人禅 上乘禅 上上禅 上座禅 深禅定 十禅支 世間禅 思禅師 四禅定 四禅天 四種禅 通明禅 外道禅 文字禅 無事禅 五門禅 五味禅 五種禅 西禅寺 熙連禅 蝦蟆禅 小乘禅 行禅法 行禅經 修禅定 修禅寺 野狐禅 一擔禅 一切禅 一味禅 一指禅 一字禅 鹦鹉禅 有分禅 有漏禅 再請禅 真實禅 中間禅 自性禅 宗門禅 祖師禅 坐禅板 坐禅豆 坐禅牌 坐禅堂 坐禅儀 坐禅箴 暗證禅師 八卦禅寺 跋陀禅師 班禅喇嘛 寶覺禅寺 北禅烹牛 本生禅師 本童禅師 鼻隔禅師 不壞四禅 草堂禅派 茶禅一味 禅 宗 禅波羅密 禅波羅蜜 禅燈世譜 禅定法界 禅定堅固 禅法要解 禅關策進 禅海十珍 禅家龜鑒 禅林寶訓 禅林類聚 禅林職位 禅門撮要 禅門九山 禅門口決 禅門日誦 禅門五宗 禅陀迦王 禅學大系 禅苑清規 禅宗六祖 禅宗七祖 禅宗藝術 禅宗語錄 禅宗正脈 禅宗直指 朝元禅寺 徹夜坐禅 出世間禅 初禅梵天 慈德禅寺 次第禅門 大禅叫悟 大佛禅寺 德源禅寺 東和禅寺 杜撰禅和 法喜禅悅 法興禅寺 法雨禅寺 佛陀禅師 伏虎禅師 根本四禅 古德禅寺 觀察義禅 黃楊木禅 教禅二宗 錦江禅燈 靜修禅院 九咱大禅 九種大禅 理禅事禅 靈泉禅寺 淩雲禅寺 六欲四禅 龍泉禅寺 渌清禅師 滅喜禅派 尼連禅河 鳥窠禅師 甯福禅寺 毗盧禅寺 普濟禅寺 齊聳禅師 千光禅寺 青山禅院 叁時坐禅 善德禅院 善世禅師 上座禅住 少許禅分 深禅定樂 十二門禅 事相禅師 死禅和子 四禅八定 四禅比丘 四禅變化 四時坐禅 萬佛禅寺 烏窠禅師 五部禅經 西雲禅寺 仙天禅師 心越禅師 興隆禅寺 一切門禅 一切行禅 一指頭禅 優禅伽摩 圓密禅戒 昭明禅寺 中和禅寺 周易禅解 晝日坐禅 竹林禅派 竹林禅院 最上乘禅 坐禅法要 坐禅方法 坐禅四息 白馬辯禅師 白雲福禅師 白雲聞禅師 白兆圭禅師 百丈安禅師 百丈超禅師 褒親谕禅師 寶藏本禅師 寶華顯禅師 寶壽沼禅師 寶相元禅師 保福殊禅師 報慈淳禅師 報慈嵩禅師 報恩成禅師 北禅寂禅師 北蘭讓禅師 北院通禅師 不禅婆羅門 布衲如禅師 滄溪璘禅師 禅定波羅蜜 禅林僧寶傳 禅林象器箋 禅門寶藏錄 禅門鍛煉說 禅門秘要訣 禅門拈頌集 禅秘要法經 禅那波羅蜜 禅思不樂斷 禅行法想經 禅行斂意經 禅要诃欲經 禅源諸诠集 禅宗決疑集 禅宗雜毒海 長樂政禅師 長蘆琳禅師 長興滿禅師 長髭曠禅師 超化淨禅師 超化藻禅師 崇梵余禅師 崇福燈禅師 崇覺空禅師 崇勝珙禅師 崇勝禦禅師 崇壽江禅師 初禅有五支 慈濟聰禅師 慈雲深禅師 大安能禅師 大安省禅師 大梵圓禅師 大容諲禅師 大同濟禅師 大同旺禅師 大沩鑒禅師 大沩行禅師 大沩智禅師 大陽慧禅師 道林淵禅師 德山瓊禅師 定慧雲禅師 東禅秀禅師 東明遷禅師 東坡禅喜集 東山慧禅師 東山吉禅師 東山覺禅師 洞山辯禅師 洞山瑞禅師 洞山微禅師 洞山雲禅師 法海立禅師 法雲杲禅師 方廣深禅師 奉先深禅師 佛說禅門經 佛陀遠禅師 福昌信禅師 福化充禅師 福嚴置禅師 福應文禅師 高亭簡禅師 古賢謹禅師 谷山藏禅師 谷山豐禅師 谷山海禅師 觀音啓禅師 光孝深禅師 光孝元禅師 廣德延禅師 廣德義禅師 廣德周禅師 廣法源禅師 廣慧真禅師 廣濟方禅師 廣濟同禅師 廣利容禅師 海會通禅師 衡嶽振禅師 胡適禅學案 護國欽禅師 護國壽禅師 華光範禅師 華嚴慧禅師 化城鑒禅師 黃檗慧禅師 黃龍觀禅師 黃龍海禅師 黃龍贊禅師 黃雲元禅師 惠力悟禅師 慧海儀禅師 慧明雲禅師 慧日明禅師 慧日堯禅師 嵇山章禅師 建隆原禅師 建山澄禅師 薦福思禅師 薦福休禅師 姜山方禅師 金繩文禅師 金州操禅師 淨慈象禅師 淨法章禅師 淨源真禅師 九峰勤禅師 鹫嶺通禅師 覺報清禅師 君山覺禅師 開聖棲禅師 開先照禅師 開先宗禅師 康國耀禅師 梁山歡禅師 梁山簡禅師 梁山岩禅師 靈鹫閑禅師 靈岩徽禅師 龍光諲禅師 龍華本禅師 龍華高禅師 龍境倫禅師 龍鳴賢禅師 龍泉夔禅師 龍雲臺禅師 魯祖教禅師 鹿門譚禅師 鹿苑圭禅師 羅山崇禅師 梅山己禅師 妙勝臻禅師 南禅聰禅師 南禅甯禅師 南臺誠禅師 南臺勤禅師 南修造禅師 南岩勝禅師 尼佛通禅師 尼慧光禅師 蓬萊卿禅師 蓬萊圓禅師 皮殼漏子禅 普安道禅師 普勸坐禅儀 普通封禅師 乾明廣禅師 乾明睦禅師 乾明普禅師 青城乘禅師 青原齊禅師 青原如禅師 清居升禅師 清涼坦禅師 清溪清禅師 仁王欽禅師 瑞光月禅師 叁峰印禅師 叁根坐禅說 善權徹禅師 上藍慶禅師 詩禅一致說 石佛益禅師 石門聰禅師 石門文字禅 疏山證禅師 雙峰古禅師 雙嶺化禅師 雙泉郁禅師 四面津禅師 四祖端禅師 太平安禅師 唐朝因禅師 天封覺禅師 天甯明禅師 天王徽禅師 天章樞禅師 鐵佛因禅師 鐵幢覺禅師 同安丕禅師 同安威禅師 同安志禅師 投子通禅師 萬壽念禅師 望仙宗禅師 溫門滿禅師 無記化化禅 五峰本禅師 五峰紹禅師 五峰遇禅師 五雲悟禅師 五祖秀禅師 西禅欽禅師 西川存禅師 西蜀銮禅師 先淨照禅師 香林信禅師 新婦子禅師 新興齊禅師 興禅護國論 興教坦禅師 興陽遜禅師 熊耳慈禅師 修禅六妙門 宣秘禮禅師 雪窦持禅師 雪峰隆禅師 延慶叔禅師 穎橋安禅師 永安朗禅師 永福朗禅師 永光真禅師 優禅伽摩鳥 愚夫所行禅 嶽林真禅師 嶽麓海禅師 雲頂鑒禅師 雲門爽禅師 雲門煦禅師 雲門永禅師 昭覺辯禅師 真如方禅師 正法灏禅師 正法建禅師 正勤蘊禅師 治平湡禅師 朱溪謙禅師 資福诠禅師 資聖南禅師 資壽灌禅師 資壽岩禅師 紫陵微禅師 坐禅叁昧經 坐禅十種行 坐禅用心記 安國從貴禅師 安國慧球禅師 安國玄挺禅師 安國院祥禅師 安化聞一禅師 安州九嵕禅師 巴陵颢鑒禅師 芭蕉谷泉禅師 芭蕉弘義禅師 芭蕉慧清禅師 芭蕉繼徹禅師 芭蕉令遵禅師 芭蕉山閑禅師 芭蕉山遇禅師 芭蕉山圓禅師 白虎守升禅師 白龍道希禅師 白龍清慕禅師 白鹿師貴禅師 白鹿顯端禅師 白馬遁儒禅師 白馬歸喜禅師 白馬昙照禅師 白馬行霭禅師 白馬智倫禅師 白水本仁禅師 白楊法順禅師 白雲令弇禅師 白雲山約禅師 白雲善藏禅師 白雲守端禅師 白雲無休禅師 白雲院乃禅師 白雲智作禅師 白雲子祥禅師 白藻清俨禅師 白兆懷楚禅師 白兆志圓禅師 百岩明哲禅師 百丈道恒禅師 百丈懷海禅師 百丈淨悟禅師 百丈惟政禅師 百丈維古禅師 百丈以棲禅師 百丈智映禅師 班禅額爾德尼 般若從進禅師 般若敬遵禅師 般若啓柔禅師 般若善端禅師 般若友蟾禅師 褒親有瑞禅師 寶峰克文禅師 寶峰惟照禅師 寶蓋山約禅師 寶華普鑒禅師 寶積宗映禅師 寶覺禅師語錄 寶林果昌禅師 寶林懷吉禅師 寶壽行德禅師 寶壽最樂禅師 寶塔紹岩禅師 寶相蘊觀禅師 寶嚴叔芝禅師 寶應法昭禅師 寶應清進禅師 保安可封禅師 保安師密禅師 保安院連禅師 保福本權禅師 保福超悟禅師 保福從展禅師 保福可俦禅師 保福清豁禅師 保明道誠禅師 保甯仁勇禅師 保甯興譽禅師 保甯子英禅師 保清遇甯禅師 保壽匡祐禅師 保唐無住禅師 報本法存禅師 報本慧元禅師 報慈藏嶼禅師 報慈從瑰禅師 報慈光雲禅師 報慈慧朗禅師 報慈進英禅師 報慈文欽禅師 報恩寶資禅師 報恩道熙禅師 報恩法安禅師 報恩法端禅師 報恩法演禅師 報恩懷嶽禅師 報恩慧明禅師 報恩覺然禅師 報恩匡逸禅師 報恩契從禅師 報恩清護禅師 報恩紹安禅師 報恩師智禅師 報恩守真禅師 報恩行崇禅師 報恩玄則禅師 報恩永安禅師 報恩宗顯禅師 報國院照禅師 報劬玄應禅師 北禅懷感禅師 北禅契念禅師 北禅智賢禅師 北山法通禅師 北塔恩廣禅師 北宗神秀禅師 本寂文觀禅師 本覺若珠禅師 本覺守一禅師 匾擔曉了禅師 博山子經禅師 曹山本寂禅師 曹山光慧禅師 曹山慧霞禅師 曹山智炬禅師 草庵法義禅師 禅定十種利益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505】叫悟

  禅宗公案名。大禅,指唐代歸宗智常之法嗣智通,又稱大禅佛智通。大禅于歸宗之會下時,一夜叫道“我已大悟”,而被歸宗認可之故事。景德傳燈錄卷十(大五一·二八一上):“在歸宗會下時,忽一夜巡堂叫雲:“我已大悟也!”(中略)歸宗雲:“汝見什麼道理言大悟?試說似吾看!”師對雲:“師姑天然是女人作。”歸宗默而異之。”[五燈會元卷四、禅苑蒙求卷上]

佛學大詞典 【506】大佛

  位于臺灣基隆市中正公園山頂。又稱大佛寺。原址在仁愛區文安裏新民莊,原稱佛教講堂。民國五十五年(1966)遷至現址,五十七年成立財團法人,五十八年觀音菩薩聖像開光,高約二十二公尺,內分五層,登頂可俯覽全市。寺宇建築,悉仿唐代款式,宏麗莊嚴。

佛學大詞典 【507】德源

  位于臺灣嘉義竹崎鄉。義敏和尚創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初稱清華山觀音亭,民國二年(1913)改稱清華山德源禅寺。五十二年惟覺法師任住持,發心重建大雄寶殿及寮房,曆時叁年始成。寺貌巍峨,莊嚴宏偉。寺中附設清華山德源禅學院,培植禅宗人才,發揚宗風。

佛學大詞典 【508】東和

位于臺灣臺北市。清光緒叁十四年(1908)由心源、善慧、覺力等共同創建。宣統二年(1910)完成觀音禅堂、祖堂等堂宇。當時,日本統治臺灣,取寺名爲“曹洞宗大本山別院”。心源等人感于臺灣青年不能進中學讀書,乃于民國五年(1916),于觀音禅堂開設“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二十四年改爲“私立臺北中學”。又于十二年完成本堂大殿之興建。臺灣光複後,由心源和尚任住持,改寺名爲東和禅寺,臺北中學亦改爲泰北中學。自五十九年至七

十五年七月由賢頓法師任住持。

佛學大詞典 【509】杜撰

  禅林用語。指並未真實明了佛法之禅徒。又作杜禅和。禅和,即指禅僧、禅徒。碧岩錄第六十四則之夾注(大四八·一九四下):“可惜放過,一隊漆桶,堪作什麼?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又于禅林中,對不能了解真實佛法之和尚,或研習禅法多年而無法領受佛法真義者,稱爲杜撰長老;又對不谙典故卻動辄發表高論之人,稱爲杜撰家、杜家。

  蓋“杜撰”一語,原指在詩文或其他著作中,妄作論述而毫無根據之情形,其典故概有下列諸說:(一)漢代之田何精通易學,遷居杜陵,世稱杜田生,然或謂其易學實無師承之處,故世人多以“杜田”或“杜園”譏之,後訛稱爲“杜撰”。(二)據傳,道家五千余卷之書中,除道德經二卷外,其余均爲唐末文人杜光庭所撰述,多屬虛誕之說,故後人多稱僅憑臆造而無所本之說爲“杜撰”。(叁)宋代文人杜默作詩時,常不合律,時人遂以行事不合法式者,謂之杜撰。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10】法喜

  (術語)法喜食與禅悅食也。

佛學大詞典 【511】法興

(一)位于臺灣屏東潮州鎮。弘定法師創建于民國四十六年(1957)。十余年間,先後完成天橋、齋堂、寮房、慈悲講堂、觀音殿、叁寶殿、念佛堂、佛學圖書館等建築。

  (二)位于臺灣高雄壽山公園內。聖雄法師開創于民國五十五年(1966)。寺依山而建,有圓型之大雄寶殿,及講堂、客堂、禅房、齋堂、寮房、五層舍利塔、祖師堂等建築。

佛學大詞典 【512】法雨

位于浙江普陀山白華頂之左,光熙峰下。普陀山叁大寺之一。又稱後寺。明萬曆八年(1580),僧真融自西蜀來禮普陀山,喜光熙峰泉石之勝,遂結茅而居,取“法海潮音隨機普應”之義,題名“海潮庵”。二十二年郡守改額爲“海潮寺”,二十七年敕賜龍藏,叁十四年又賜“護國鎮海禅寺”額,四十年毀于火,未久,複建。清康熙叁十八年(1699),敕賜“天花法雨”及“法雨禅寺”等匾額。雍正九年(1731),又賜銀重修,由此殿堂樓閣整齊完美,與普濟寺並稱于世。[中國佛寺志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刹法雨禅寺]

佛學大詞典 【513】佛陀

  北魏禅師。天竺人。又稱拔陀、覺者。生卒年不詳。曆遊西域諸國,後至北魏北臺之恒安(位于山西)。師勤習印度古來之禅觀,孝文帝(471~499)崇仰師德,爲師設禅林;帝遷都洛陽後,又爲師設靜院。太和年間,于少室山創建禅院(即今之少林寺),並建翻經堂,由師住持,從事譯經工作。弟子慧光爲地論宗南道派之祖。另有弟子道房,道房又傳僧稠。師與十地經論之譯者佛陀扇多,常爲世人誤指爲同一人。[續高僧傳卷十六、卷二十一慧光傳](參閱“佛陀”2638)

佛學大詞典 【514】伏虎

  (一)梁代僧。佚名。梁武帝時,居于拾寶岩,每隔十日則坐禅入定,身心寂靜。間或絕糧半月,然精神反顯怡然安適。夜行山中,虎皆逃避。武帝聞之,賜號伏虎禅師。後莫知所終。

  (二)宋初僧。名志逢,號大扇和尚。宋乾德五年(967),居于雲棲山。山中有虎,僧至,虎則馴伏,世稱伏虎禅師。[雲棲山房雜錄(袾宏)]

佛學次第統編 【515】根本四

  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禅,亦名世間淨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間,故名根本四禅。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516】古德

  位于湖北漢口。清光緒叁年(1877),隆希和尚開山創建,時稱古德茅篷。光緒叁十一年及民國初年均曾擴建,並改名古德禅寺。現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幻覺舍、觀音堂、藏經樓等。大雄寶殿系仿緬甸“阿難陀寺”之形式而建造,布局精巧嚴謹,頗具藝術價值。

佛學大詞典 【517】觀察義

  大乘入楞伽經卷叁集一切法品廣說禅有如下四種: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真如禅、諸如來禅等。其中,觀察義禅謂既知自共相的“人無我”之理,亦遠離自他各種造作,而隨順觀察“法無我”之義。(參閱“四種禅”182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18】觀察義

  (術語)觀人法之無我,諸法之無性,漸進而見其他之義理也。

佛學大詞典 【519】黃楊木

禅林用語。禅宗呵罵鈍漢久參而不悟之語。俗謂黃楊木成長至遲,若遇閏年則反縮一寸;以此諷喻參禅者之滯著,以其年久不悟,一如黃楊木之倒縮回去。[大慧禅師普說卷下、本草綱目卷叁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20】黃楊木

  (術語)俗言黃楊至難長,若遇閏年卻縮雲。借以呵鈍漢之參禅。大慧普說二曰:“這漢參黃楊木禅倒縮了也。”本草綱目叁十六曰:“黃楊木其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今試之,但閏年不長耳。”

佛學大詞典 【521】二宗

  即教宗與禅宗之合稱。教宗,即根據佛陀所說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臺,華嚴等;禅宗,直接傳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爲特色之宗派。

  唐代宗密、延壽等師,皆提倡教禅二宗融和一致,必不乖隔,而教者、禅者之所以互相論是非,皆爲偏見所致。自宋代以後,禅宗隆盛,教禅隔離,寺院遂有教院、禅院之分。元時,禅教律叁者更各守其宗,乃至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分天下佛寺爲禅講教叁等之舉。[佛祖統紀卷五十叁、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參閱“教院”4606)

佛學大詞典 【522】錦江

  凡二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代臨濟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著,康熙叁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續藏第一四五冊。通醉廣搜曆代諸家史傳、語錄,依指月錄等之體例,將曆代各宗共爲一源,而不別分五家七宗等枝末派系,惟于卷目之下標明大鑒下第幾世。主要收錄蜀地出身而弘揚宗乘于異地之諸師,或籍屬四方而建法幢于蜀地者之上堂、小參、行實、頌古等,以及朝野護法居士、隱逸山林之高僧與神僧之機緣法語,共計一千余人,其中初祖達磨至大鑒下四十世之禅師約有八百余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