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名。大禅,指唐代歸宗智常之法嗣智通,又稱大禅佛智通。大禅于歸宗之會下時,一夜叫道“我已大悟”,而被歸宗認可之故事。景德傳燈錄卷十(大五一·二八一上):“在歸宗會下時,忽一夜巡堂叫雲:“我已大悟也!”(中略)歸宗雲:“汝見什麼道理言大悟?試說似吾看!”師對雲:“師姑天然是女人作。”歸宗默而異之。”[五燈會元卷四、禅苑蒙求卷上]
位于臺灣基隆市中正公園山頂。又稱大佛寺。原址在仁愛區文安裏新民莊,原稱佛教講堂。民國五十五年(1966)遷至現址,五十七年成立財團法人,五十八年觀音菩薩聖像開光,高約二十二公尺,內分五層,登頂可俯覽全市。寺宇建築,悉仿唐代款式,宏麗莊嚴。
位于臺灣嘉義竹崎鄉。義敏和尚創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初稱清華山觀音亭,民國二年(1913)改稱清華山德源禅寺。五十二年惟覺法師任住持,發心重建大雄寶殿及寮房,曆時叁年始成。寺貌巍峨,莊嚴宏偉。寺中附設清華山德源禅學院,培植禅宗人才,發揚宗風。
位于臺灣臺北市。清光緒叁十四年(1908)由心源、善慧、覺力等共同創建。宣統二年(1910)完成觀音禅堂、祖堂等堂宇。當時,日本統治臺灣,取寺名爲“曹洞宗大本山別院”。心源等人感于臺灣青年不能進中學讀書,乃于民國五年(1916),于觀音禅堂開設“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二十四年改爲“私立臺北中學”。又于十二年完成本堂大殿之興建。臺灣光複後,由心源和尚任住持,改寺名爲東和禅寺,臺北中學亦改爲泰北中學。自五十九年至七
十五年七月由賢頓法師任住持。
禅林用語。指並未真實明了佛法之禅徒。又作杜禅和。禅和,即指禅僧、禅徒。碧岩錄第六十四則之夾注(大四八·一九四下):“可惜放過,一隊漆桶,堪作什麼?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又于禅林中,對不能了解真實佛法之和尚,或研習禅法多年而無法領受佛法真義者,稱爲杜撰長老;又對不谙典故卻動辄發表高論之人,稱爲杜撰家、杜家。
蓋“杜撰”一語,原指在詩文或其他著作中,妄作論述而毫無根據之情形,其典故概有下列諸說:(一)漢代之田何精通易學,遷居杜陵,世稱杜田生,然或謂其易學實無師承之處,故世人多以“杜田”或“杜園”譏之,後訛稱爲“杜撰”。(二)據傳,道家五千余卷之書中,除道德經二卷外,其余均爲唐末文人杜光庭所撰述,多屬虛誕之說,故後人多稱僅憑臆造而無所本之說爲“杜撰”。(叁)宋代文人杜默作詩時,常不合律,時人遂以行事不合法式者,謂之杜撰。
(術語)法喜食與禅悅食也。
(一)位于臺灣屏東潮州鎮。弘定法師創建于民國四十六年(1957)。十余年間,先後完成天橋、齋堂、寮房、慈悲講堂、觀音殿、叁寶殿、念佛堂、佛學圖書館等建築。
(二)位于臺灣高雄壽山公園內。聖雄法師開創于民國五十五年(1966)。寺依山而建,有圓型之大雄寶殿,及講堂、客堂、禅房、齋堂、寮房、五層舍利塔、祖師堂等建築。
位于浙江普陀山白華頂之左,光熙峰下。普陀山叁大寺之一。又稱後寺。明萬曆八年(1580),僧真融自西蜀來禮普陀山,喜光熙峰泉石之勝,遂結茅而居,取“法海潮音隨機普應”之義,題名“海潮庵”。二十二年郡守改額爲“海潮寺”,二十七年敕賜龍藏,叁十四年又賜“護國鎮海禅寺”額,四十年毀于火,未久,複建。清康熙叁十八年(1699),敕賜“天花法雨”及“法雨禅寺”等匾額。雍正九年(1731),又賜銀重修,由此殿堂樓閣整齊完美,與普濟寺並稱于世。[中國佛寺志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刹法雨禅寺]
北魏禅師。天竺人。又稱拔陀、覺者。生卒年不詳。曆遊西域諸國,後至北魏北臺之恒安(位于山西)。師勤習印度古來之禅觀,孝文帝(471~499)崇仰師德,爲師設禅林;帝遷都洛陽後,又爲師設靜院。太和年間,于少室山創建禅院(即今之少林寺),並建翻經堂,由師住持,從事譯經工作。弟子慧光爲地論宗南道派之祖。另有弟子道房,道房又傳僧稠。師與十地經論之譯者佛陀扇多,常爲世人誤指爲同一人。[續高僧傳卷十六、卷二十一慧光傳](參閱“佛陀”2638)
(一)梁代僧。佚名。梁武帝時,居于拾寶岩,每隔十日則坐禅入定,身心寂靜。間或絕糧半月,然精神反顯怡然安適。夜行山中,虎皆逃避。武帝聞之,賜號伏虎禅師。後莫知所終。
(二)宋初僧。名志逢,號大扇和尚。宋乾德五年(967),居于雲棲山。山中有虎,僧至,虎則馴伏,世稱伏虎禅師。[雲棲山房雜錄(袾宏)]
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禅,亦名世間淨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間,故名根本四禅。 - 明·楊卓
位于湖北漢口。清光緒叁年(1877),隆希和尚開山創建,時稱古德茅篷。光緒叁十一年及民國初年均曾擴建,並改名古德禅寺。現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幻覺舍、觀音堂、藏經樓等。大雄寶殿系仿緬甸“阿難陀寺”之形式而建造,布局精巧嚴謹,頗具藝術價值。
大乘入楞伽經卷叁集一切法品廣說禅有如下四種: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真如禅、諸如來禅等。其中,觀察義禅謂既知自共相的“人無我”之理,亦遠離自他各種造作,而隨順觀察“法無我”之義。(參閱“四種禅”1822)
(術語)觀人法之無我,諸法之無性,漸進而見其他之義理也。
禅林用語。禅宗呵罵鈍漢久參而不悟之語。俗謂黃楊木成長至遲,若遇閏年則反縮一寸;以此諷喻參禅者之滯著,以其年久不悟,一如黃楊木之倒縮回去。[大慧禅師普說卷下、本草綱目卷叁十六]
(術語)俗言黃楊至難長,若遇閏年卻縮雲。借以呵鈍漢之參禅。大慧普說二曰:“這漢參黃楊木禅倒縮了也。”本草綱目叁十六曰:“黃楊木其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今試之,但閏年不長耳。”
即教宗與禅宗之合稱。教宗,即根據佛陀所說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臺,華嚴等;禅宗,直接傳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爲特色之宗派。
唐代宗密、延壽等師,皆提倡教禅二宗融和一致,必不乖隔,而教者、禅者之所以互相論是非,皆爲偏見所致。自宋代以後,禅宗隆盛,教禅隔離,寺院遂有教院、禅院之分。元時,禅教律叁者更各守其宗,乃至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分天下佛寺爲禅講教叁等之舉。[佛祖統紀卷五十叁、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參閱“教院”4606)
凡二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代臨濟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著,康熙叁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續藏第一四五冊。通醉廣搜曆代諸家史傳、語錄,依指月錄等之體例,將曆代各宗共爲一源,而不別分五家七宗等枝末派系,惟于卷目之下標明大鑒下第幾世。主要收錄蜀地出身而弘揚宗乘于異地之諸師,或籍屬四方而建法幢于蜀地者之上堂、小參、行實、頌古等,以及朝野護法居士、隱逸山林之高僧與神僧之機緣法語,共計一千余人,其中初祖達磨至大鑒下四十世之禅師約有八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