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空,非坏灭然后始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参阅“色即是空”2544)
(术语)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空。非坏灭法然后始空也。仁王经上曰:“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天台疏中曰:“即有即空者,色性自空,非色坏故空也。”
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来就是空,不是经过坏灭法之后才是空。 - 陈义孝编
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来就是空,不是经过坏灭法之后才是空。
- 梵心居士编
看了以后显得(大众)空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众对我来说显得空了」。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谓诸恶皆空寂而清净也。无漏者,离烦恼之垢染而洁白清净也。见无漏条。
禅林用语。劫空,与“空劫”同义。佛教认为世界之生灭过程分为成、住、坏、空等四劫,其中,空劫系指世界已坏灭殆尽,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时期之空虚中;于禅林中,乃以“空劫之后”一语表示尽未来际之意。从容录第八十三则(大四八·二八○下):“妙药何曾过口?神医莫能捉手。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反之,“劫空之前”一语则表示天地未开以前、父母未生以前;一般多用于形容一切分别对待之情识尚未形成以前之状态,即喻指自己本来之面目、众生本具之清净佛性。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止观六曰:“须菩提,空智偏明,能于石室见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说般若。”肇论下曰:“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同注曰:“大品般若自天主品以来,须菩提依幻化喻,广说甚深般若无说无听之理。”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此语或系脱胎自“尽虚空遍法界”一语。三十七尊礼忏文(大一八·三三六上):“南谟大圆镜智金刚波罗蜜,出生尽虚空遍法界尘刹波罗蜜等一切诸佛。”(参阅“尽未来际”5845)
(术语)约竖而谓为尽未来际。就横而谓为尽虚空界。显物之无际限,佛门之套语也。
尽十方虚空以为界,虚空无界,故无穷尽。 - 陈义孝编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 明·杨卓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又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
一、“一空”言一空者,如寂调音所问经明一空。法数云:“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
二、“人法二空” 法藏般苦心经略疏云二空。
一、人空 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
二、法空 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三、“内外二空” 内外二空者:
一、内空 言内身之空无。
二、外空 言外器之空无。
四、“但不但二空”:
一、但空 小乘之空但见空也。
二、不但空 大乘之空,不但见空,见空亦为空,即归于中也。
五、“我法俱三空” 我法俱三空者:
一、我空 二、法空 三、俱空
我法二空如前说,言俱空者,谓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
六、“空无相无作三空” 空无相无作三空即三解脱门,义已见前,兹不复述。
七、“法相等四空” 四空者:
一、法相空 言有法之空无。 三、自法空 言自性之空无。
二、无法空 言无法之空无。 四、他法空 言他法之空无。
八、“六空” 仁王经曰:“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列之为六空。”:
一、果报空 五蕴空是也。 四、遍到空 六大空是也。
二、受用空 十二入空是也。 五、境空 四谛空是也。
三、性别空 十八界空是也。 六、义空 十二因缘空是也。
九、“七空”入楞伽经云七空,法数云:“由凡夫执着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不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 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
二、性自性空 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悉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生之性,是为性自性空。
三、行空 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
四、无行空 谓不离前所作行,而能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可得,亦无所作之行,是为无行空。
五、一切法离言说空 谓一切法,皆是妄想而成,本无自性,离诸言说,是为一切法离言说空。
六、第一义圣智大空 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
七、彼彼空 谓彼外道所计之空,但能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是为彼彼空“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者,谓能空于境而不能空于心也。”
十、“智度论之七空”广说十八空,略说七空:
一、性空 五、无法空
二、自相空、 六、有法空
三、诸法空 七、无法有法空
四、不可得空
十一、“十三空” 仁王经十三空:
一、内空 六、无始空 十一、波罗密空
二、外空 七、性空 十二、因空
三、内外空 八、第一义空 十三、佛果空
四、有为空 九、空空
五、无为空 十、大空
十二、“十六空”:
一、内空 五、大空 九、毕竟空 十三、自性空
二、外空 六、胜义空 十、无际空 十四、一切法空
三、内外空 七、有为空 十一、散空 十五、无性空
四、空空 八、无为空 十二、本性空 十六、无性自性空
十三、“十八空”
一、内空 六、胜义空 十一、散空 十六、无性空
二、外空 七、有为空 十二、一切法空 十七、自性空
三、内外空 八、无为空 十三、本性空 十八、无性自性空
四、空空 九、毕竟空 十四、自相空
五、大空 十、无际空 十五、共相空
但智度论则分:
一、内空 六、第一义空 十一、散空 十六、无法空
二、外空 七、有为空 十二、性空 十七、有法空
三、内外空 八、无为空 十三、自性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四、空空 九、毕竟空 十四、不可得空
五、大空 十、无始空 十五、诸法空
真谛法师十八空论,亦同此,惟名称略有一二不同耳。
十四、“二十空” 大品二十空:
一、内空 内即内六入,谓眼空,无我无我所等。
二、外空 外即外六入,谓色空,无我我所等。
三、内外空 合内外入,谓十二入中无我我所等。
四、空空 以空破前三空,谓三空亦空也。
五、大空 即十方空,不可思量故,一切处有故。
六、真实空 亦名第一义空,不可得无受无著故。
七、有为空 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
八、无为空 若离有为,无为不可得故。
九、毕竟空 破一切法令无遗余,亦无虚实相待故。
十、无际空 亦名无始空,一切诸法无初际故。
十一、散空 如五阴离散,人不可得故。
十二、无变异空 谓一切法如如不变,了不可得故。
十三、本性空 谓一切法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
十四、自相空 谓一切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
十五、共相空 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本来空寂故。
十六、一切法空 一切法皆由心生,无自体故。
十七、不可得空 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皆不可得故。
十八、无性空 亦名无法空,谓法既灭已,是灭无故。
十九、自性空 亦名有法空,谓诸法因缘故有,实性无故。
二十、无性自性空 亦名无法有法空,合无法有法皆不可得故。 - 明·杨卓
生法二空 生、法,或我法,或人法。
内外二空 内、外。
但不但二空 但、不但。
我等三空 我、法、俱。
空等三空 空、无相、无作。
法相等四空 法相、无法、自性、他法。
五蕴等六空 五蕴乃至十二因缘。
果报等六空 果报乃至义。
相空等七空 相、乃至彼彼。
内空等十一空 内、外、内外、有为、无为、无始、性、无所有、第一义、空、大。
十三空 十一空加波罗密、因、佛果,但除无所有。
十六空 内乃至无性自性。
十八空 内乃至无性自性。
又十八空 内乃至无法有法。
二十空 内乃至无性自性。 - 明·杨卓
显扬十五卷十一页云:云何差别相?颂曰:差别有众多,如彼彼宣说。论曰:卽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 - 朱芾煌
(名数)一圆点·之形,二仰月&DF-81C4;之形。日本悉昙三密钞上曰:“凡就此圆点,与仰月,自他门存异义,他门&DF-874A;a&mdotabv;字局圆点,&DF-8754;&ndotabv;a,&DF-8759;ña,&DF-875E;&ndotblw;a,&DF-8763;na,&DF-8768;ma,五字局仰月也。东寺&DF-8770;ha字,&DF-874A;a&mdotblw;字,&DF-8754;&ndotabv;a等五字皆通成圆点半月也。”又曰:“安然以仰月为仰等五字异形。”然则圆点仰月同为空点,任用其一皆可。他流依大日经之意,如&DF-874A;止用一圆点。而日本东寺与安然之流,依理趣经之意,如&DF-87BC;圆点仰月两用也。三密钞上解之曰:“仰月是庄严点,圆点是实体。”
(术语)Ś&umacron;nyapu&sdotblw;pa,印度之小乘学者,谤大乘为空华外道。慈恩传四曰:“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说。(中略)那烂寺空华外道,与迦波厘不殊故也。”
印度的小乘学者诽谤大乘是空华外道,非佛所说。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