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大日如來爲教化衆生,由自性法身變現他受用加持身,並說叁平等句法門所現之世界。又作海會現前、隨他法界宮、瑞相土、塵道世界。乃生死凡夫生存之世界,亦即佛與衆生感應道交之世界。以自性法身而言,並無迷之衆生,而衆生自迷,認爲自己與佛不同,佛陀爲救度此等衆生,乃現他受用加持身,以利教化。故密宗謂,加持世界乃大日如來爲救度衆生而變現者;換言之,離開佛界,即無迷界。[大日經疏卷一、卷六、卷二十、宗義決擇集卷九](參閱“加持身”1575、“本地身”1955)
(術語)本地法身,現他受用加持身,說叁平等句法門之住處也。又名海會現前或隨他法界宮。申言之,即教主自性身現他受用已下瑞相叁身之加持處,恰如國王行政時,必由本宮出禦前殿也。
爲文殊菩薩之淨土名。據新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刹微塵數之世界,即有一金色世界,其佛號爲不動智,該世界有文殊師利菩薩。又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一法照傳載,法照曾遇一老人,老人謂(大五○·八四四上):“師先發願于金色世界,奉觐大聖,今何不去?”又有關文殊菩薩之淨土,另有不同之說法,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文殊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爲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置世界。[悲華經卷叁諸菩薩本授記品、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朝野群載卷十六]
(界名)文殊菩薩淨土之名。宋僧傳(法照傳)曰:“法照遇老人曰:汝先發願于金色界禮觐大聖。”朝野群載十六(戒牒)曰:“奉請金色世界文殊師利菩薩,爲羯磨阿阇梨。”
(界名)娑婆世界之譯名。此界衆生忍爲惡故,又諸菩薩,爲教化忍受勞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爲忍。悲華經雲:雲何名娑婆?是諸衆生。忍受叁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二曰:“梵雲索诃,此雲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爲名,娑婆者,訛也。”
指舍利弗當來成佛之國名。據法華經譬喻品載,舍利弗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華光如來,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安隱豐樂,天人衆多,其時,華光如來亦以叁乘教化衆生。
(界名)舍利弗當來成佛之國名也。見法華經譬喻品。
舍利弗將來成佛的國名。 - 陳義孝編
(界名)維摩居士之國土也。維摩經見阿閦佛國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
維摩居士的國土。 - 陳義孝編
集論四界二頁雲:複有清淨世界、非苦谛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 朱芾煌
(地名)即清涼山也。
(界名)此世界之最下爲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爲叁輪世界。而簡別于蓮華藏世界等。
建立在叁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爲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爲叁輪世界。 - 陳義孝編
(術語)叁千大千世界之略稱。
[出長阿含經] 一小千世界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叁十叁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叁十叁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爲第二禅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叁十叁天。即忉 - 明·一如等 撰
顯揚一卷十七頁雲:叁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叁、大千世界。謂一日月之所照臨,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南贍部洲,千東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盧洲,千四大王衆天,千叁十叁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複千小千世界,名爲第二中千世界。複千中千世界,名爲第叁大千世界。問:何因緣故,小千世界,名爲卑小?答:猶如特牛,斷去兩角。以缺減故,名爲卑小。如是梵世以下,其中所有千世界,不如上地,故名卑小。如是叁千世界,叁災所壞。謂火水風災。 - 朱芾煌
(雜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