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離有爲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滅煩惱、趣向涅槃之無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說之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參閱“無漏道”5131)
(術語)出離有爲迷界之道。與菩提道同。毗婆沙論曰:“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
與出世間法同。 - 陳義孝編
顯揚二卷叁頁雲:出世間初靜慮者:謂先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入初靜慮根本。不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然或于色受想行識所攝諸法,思惟如病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無我。或複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或複思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于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已;于如是法,心生厭怖。生厭怖已;于不死界,攝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彼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斷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如是名爲出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當廣說。 - 朱芾煌
(術語)與出世間道同。
又名出世間道,即是出離有爲迷界的道法。 - 陳義孝編
指資益出世間法身之慧命者。即“世間食”之對稱。如九食中之禅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等五食均屬之,稱爲出世五食。(參閱“九食” 143、“食”3997)
(術語)二檀之一。以有漏煩惱之心布施也。
四聖證道,因果至深,縱費多文,難诠少分。並各差異甚遠,未可統括。況欲于數條文義約之,豈有可能。惟此篇所敘,不過爲便于文次,略標其義,以與前文六趣等對舉,而爲向下各篇分敘之引端耳。並爲初習,先得其約,易涉于博故也。然而舉少失多,牽強混淆,固知不免矣。
世間之義,前已略明。超出此世間者,即爲出世間。超出世間而無世間一切種種之相,或對治世間一切種種之相,是爲出世間相。此外尚有非世間非出世間,即世間即出世間之義。然皆出世間以上事,故可統于出世間括之。 - 明·楊卓
前言世間,而略說世間義。茲言出世,亦略明出世間義。茲之所言出世間義,亦就前世間觀相,相對所轉之出世間觀相耳。 - 明·楊卓
梵語lokottara-jn~a^na。指聲聞、緣覺二乘之智。叁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緣,能出離世間,故稱之爲出世間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參閱“叁智”625)
(術語)叁智之一。
瑜伽八十卷八頁雲:雲何出世間智?謂如是製伏貪瞋癡纏諸雜染已;複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真實智,名出世智。此複雲何?謂卽依彼製伏對治叁處善巧。謂緣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爲欲超度無余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于內精勤觀察自心。 - 朱芾煌
如盡智無生智中說。
二解 成唯識論九卷十二頁雲: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余智不然。卽十地中無分別智。 - 朱芾煌
梵語lokottara-va^da。乃小乘二十部之一,屬于大衆部之一派。又作出世間語言部、出世部。爲“說出世部”之舊譯名。其宗義既違反一說部,又異于說一切有部;前者主張一切諸法皆假,後者則視諸法爲實有者。出世說部折衷上述兩部之說,而謂凡世間之法(苦谛、集谛)皆爲假名,凡出世間之法(道谛、滅谛)皆真實;以此一宗義,于小乘六宗中被歸納爲俗妄真實宗。[法華經玄贊卷一本、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轫卷上]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說出世部之舊譯名也。宗輪論述記曰:“真谛法師雲出世說者,隨順梵言,于此便倒。”
解讀爲「出現于世間,爲衆生說法」。 - 莊春江居士編
(名數)上述之九種中,後五種爲增長資益出世之善根者,故稱出世之五食。見華嚴大疏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