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釋尊出家之年時有十九與二十五兩說。見釋迦牟尼條。
指:(一)身離非心,謂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雖參與法侶,心猶顧戀世俗生活。(二)心離非身,謂身在家心出家,身雖受用妻子而心卻不生耽染。(叁)身心俱離,謂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均無顧念。(四)身心俱不離,謂身心俱不出家,身受用妻子且心亦深生耽染。[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六]
(名數)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叁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深生耽染。見法蘊足論。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雖爲僧伽,但心猶有顧惜愛戀。二、身在家心出家,即雖在家受用妻子,但卻不耽染欲樂。叁、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無顧惜愛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 陳義孝編
晚年出家;老年時才出家。 - 莊春江居士編
爲了求生活而出家,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爲了生活而不是以信從在家出家而成爲非家生活」。 - 莊春江居士編
(雜語)謂雖不爲僧而能擺脫一切也。廬山蓮社雜錄曰:“謝靈運欲投名入社,遠公不許。靈運謂生法師曰:白蓮道人將無謂我俗緣未盡,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長慶集有在家出家詩。
瑜伽二十九卷二十頁雲: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 - 朱芾煌
又作出家阇梨。五種阿阇梨之一。阿阇梨,爲梵語a^ca^rya 之音譯,意即師範。出家阿阇梨即指傳戒時之戒師。又初出家時所依之授業師,亦稱出家阿阇梨。
(術語)五種阿阇梨之一。見阿阇梨條。
全一卷。東晉時所譯,然譯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佛陀欲令阿難度化鞞羅羨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難爲之解說出家之功德,謂出家乃勝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諸功德中以此爲最上。初時,佛聞鞞羅羨那王子之音樂,記彼七日當命終,遂使阿難勸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終後生于天上,二十劫間不墮叁塗,常生天上、人間,最後得辟支佛果。阿難又問助人出家之福與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經名)一卷。失譯。佛聞鞞羅羨那王子之音樂,記彼七日命終。使阿難勸其一日一夜出家,命終之後,七返生于六欲天。當得辟支佛道。阿難因問放人出家之福與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雜語)此派舉出家者宜持之道具。如金七十論下所謂:“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種:謂叁杖,澡罐,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叁叁縷纓身,四諸咒術章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叁種合八具也。”
(經名)出家緣經之異名。
(儀式)僧中有死者,則一山之僧衆送之,附于四葬之一,令誦經咒願。毗奈耶雜事十八曰:“送喪苾刍,可令能者誦叁啓無常經並說伽陀爲其咒願。事了歸寺,便不洗浴隨處而散。俗人見譏,鹹言:釋子極不淨潔,身近死屍身不洗浴。佛言:不應爾,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觸屍者連衣俱洗,其不觸著但洗手足。彼還寺中不禮製底。佛言:應禮製底。”寄歸傳二曰:“然依佛教,苾刍亡者,觀知決死,當日舁向燒處,尋即以火焚之。當燒之時,親友鹹萃,在一邊坐,或結草爲坐。聚土作臺,或置磚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誦無常經。半紙一紙勿令疲久,然後各念無常,還歸住處,寺外池內連衣並浴。其無池處就井洗身。(中略)然後歸房,地以牛糞淨塗,余事並皆如故。”西域記二曰:“諸有送死以爲不潔,鹹于郭外浴而後入。”律宗依此法規,謂死屍爲不淨,不許置于佛殿。
西域記七卷十五頁雲:吠舍厘城西北減二百裏,有故城,荒蕪歲久,居人曠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爲諸菩薩人天大衆引說本生修菩薩行,曾于此城爲轉輪王。號曰摩诃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寶應,王四天下。睹衰變之相,體無常之理。冥懷高蹈,忘情大位,舍國出家,染衣修學。 - 朱芾煌
以在家出家而分別戒者。 - 明·楊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爲難提優婆塞說犯五戒過,前四事各十惡,飲酒叁十五惡。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