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48 條與「地藏」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7】地藏院四菩薩

  (名數)一寶處菩薩,二持地菩薩,叁寶印手菩薩,四堅固菩薩。見大疏五。是地藏菩薩之眷屬也。

五燈會元 【38】南雄地藏和尚

  南雄州地藏和尚,上堂,僧問:「今日供養地藏,地藏還來否?」師曰:「打開佛殿門,裝香換水。」師與大容和尚在白雲開火路,容曰:「叁道寶階,何以個火路?」師曰:「甚麼處不是?」 - 宋·普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9】延命地藏菩薩

  (菩薩)延命地藏經所說。地藏菩薩有延命之德,故名。經曰:“佛告帝釋:有一菩薩,名曰延命地藏菩薩。每日晨朝,入于諸定。遊化六道,拔苦與樂。”

佛學大詞典 【40】地藏菩薩本願經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稱地藏本願經。唐代實叉難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叁冊。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讀誦此經可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消滅無量之罪業。計分十叁品:  (一)仞利天宮神通品,(二)分身集會品,(叁)觀衆生業緣品,(四)閻浮衆生業感品,(五)地獄名號品,(六)如來贊歎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閻羅王衆贊歎品,(九)稱佛名號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十一)地神護法品,(十二)見聞利益品,(十叁)囑累人天品。

  本經經題下署有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然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皆無此一記載;又宋、元、明、高麗等諸藏中唯明藏收之,而比明藏更早之宋、元、高麗等諸藏皆未收,故實叉難陀傳譯之說似不足采信。另據宋代常謹之地藏菩薩靈驗記所錄引清泰寺沙門知(智)祐感應地藏記之文中可知,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中,西印度沙門智祐持本經之梵本至我國,然此經傳入之詳細情形不詳,于唐代之文獻中亦無有關之記述,但從靈驗記一書中引載本經分身集會品之文而論,可肯定本經于天福年中已流傳。又本經內容所敘述之地獄景況與地藏菩薩之性格,甚能融合民間之通俗信仰,故廣爲普及,尤以明清之時爲然。此外,據日本學者羽溪了谛之推定,本經乃成立于中亞之于阗。另據松本文叁郎之研究,本經或爲仿照淨土經典敘述阿彌陀佛之本願,以地藏十輪經爲骨架,後經學者增補而成之僞經。

  本經之注疏有地藏本願經科文一卷(嶽玄)、地藏本願經綸貫一卷(靈耀)、地藏本願經科注六卷(靈耀)、地藏菩薩靈驗記一卷(常謹)等。[大明叁藏北藏目錄卷二、閱藏知津卷五、佛典批評論]

佛學大詞典 【41】地藏菩薩陀羅尼經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敘述地藏菩薩之誓願、功德、陀羅尼等。地藏菩薩系以“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爲其大願;即爲利益五濁惡世之衆生,而不惜身命。故凡衆生稱其名號者,皆可速成意願,滅除煩惱罪垢,住于涅槃道之第一樂。本經中之陀羅尼共有六十叁句,誦此陀羅尼可袪除一切苦惱系縛。

佛學大詞典 【42】地藏菩薩叁國靈驗記

  凡十四卷。日僧實睿編錄,良觀續編。乃集錄印度、中國、日本叁國地藏菩薩之靈驗事迹而成。全書共一叁七則,其中,第四卷之前二則、第五卷之前二則、第六卷之第一則爲印度事迹;第四卷之第叁則、第五卷之第叁至第六則、第六卷之第二則爲中國事迹;其余均爲日本事迹。本書爲日本地藏靈驗記之嚆矢,刊行于貞享元年(1684)。

佛學大詞典 【43】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稱地藏十王經、十王經。收于卍續藏第一五○冊。本經敘說人死亡後,于冥途中經十王殿受善惡審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即初述佛臨涅槃時,放大光明照耀閻羅國,閻魔王及十大王衆皆來集會;次述衆生之叁魂七魄,及命終後須經秦廣、初江、宋帝、五官、閻魔、變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轉輪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並敘述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與本願,及明示閻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薩;最後則以佛性偈爲終結。

  一般所謂之十王經,系指本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二經,關于二經之異同處,有諸多異說,略述于下:本經之經名下題有成都府大聖慈恩寺藏川述,此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之署名相同,且據本經古本卷末之記載,本經系東漢嚴佛調叁藏于入定時,承真佛示現授與,後至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由藏川法師譯述,與預修十王生七經爲同本異譯。

  然日人景耀于其所著之考信錄卷四中則舉出,本經之文體稍雜亂,且混合許多日語在文句中,故推測本經非爲我國之譯述,或系日本平安末期或鐮倉初期,由日人根據預修十王生七經而僞撰者。(參閱“預修十王生七經”5701)

曆代名僧辭典 【44】地藏〔《神僧傳》卷第八〕

釋地藏。俗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于時落發出家。涉海徒行振錫觀方。至池陽睹九子山。心甚樂之。乃徑造其峰而居焉。藏嘗爲毒螫(音拭)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沛然流衍。時謂爲九子山神爲湧泉資用也。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禅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碜(初甚切)如面。而共衆食。其衆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爲枯槁衆。莫不宗仰。龍潭之側有白墡(時闡切)硎。取之無盡。一日忽召衆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塢石隕扣鍾嘶嗄(所訝切)跏趺而滅。年九十九其屍坐于函中。洎叁稔開將入塔。顔貌如生。舉舁之際骨節若撼金鎖焉。 - 顧偉康編

閱藏知津 【45】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序品第一,薄伽梵于佉羅帝耶山,說月藏己,南方雲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衆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無垢生天帝釋問佛。佛爲廣歎地藏菩薩功德,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贊歎供養。佛又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無量功德,衆會興供。地藏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十輪品第二,地藏問佛,雲何于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無依行品第叁,天藏大梵請問禅,誦,營福。叁業爲出爲墜,剎帝輪王爲沈爲升?佛答二種十無依行,隨有一行,不成叁乘。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不宜非理辱害。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叁寶罪,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次因優波離問。具明舉罪有十非法,又十非人,有五法舉,有七法滅。次因地藏願救末世,爲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比丘,惱害淨衆,即名爲旃陀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剎醉象敬重袈裟爲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叁十過。天藏乃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有依行品第四,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雲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贊大乘。今經雲何說叁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複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叁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次示十有依行,叁乘所共。複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次複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衆生根。說叁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忏悔品第五,衆會聞法,各忏先罪。佛爲說十種法,能令菩薩護得無罪正路法忍。謂不著五陰,此世,他世,叁界。次明己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叁寶,亦可爲王。否則決當墮落。善業道品第六,金剛藏問,雲何于叁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福田相品第七,複明菩薩十財施大甲冑輪,十法施大甲冑輪,淨戒大甲冑輪,安忍大甲冑輪,精進大甲冑輪,靜慮大甲冑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大慈大甲冑輪,大悲大甲冑輪,堅固大忍大甲冑輪,故爲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獲益囑累品第八,衆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6】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盤、十地、等、妙、功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7】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流通本作叁卷)

唐于阗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十方佛菩薩集會贊歎,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集會。佛爲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往因。分身集會品第二,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衆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觀衆生業緣品第叁,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略答五無間事。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說二事。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報應之法。地獄名號品第五,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如來贊歎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贊歎地藏菩薩。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爲廣說。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薩白佛,普勸衆生斷惡修善。大辨長者請問薦亡功德,地藏爲說七分獲一。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衆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贊印之。並授主命道記。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爲利衆生,演說過去諸佛名號功德。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藏請問,佛分別答。地神護法品第十一,堅牢地神明供像十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頂光,妙音稱贊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分別答。囑累人天品第十叁,佛又摩地藏頂,以諸衆生付囑令度。次爲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曆代名僧辭典 【48】地藏(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叁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于時落發涉海舍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徑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棲澗汲趣爾度日。藏嘗爲毒螫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潗[涾-水+孱-屍]然。時謂爲九子山神爲湧泉資用也。其山天寶中李白遊此。號爲九華焉。俗傳山神婦女也。其峰多冒雲霧罕曾露頂欤。藏素願持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爲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禅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建中初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衆食。其衆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爲枯槁衆。莫不宗仰。龍潭之側有白墡硎。取之無盡。以貞元十九年夏。忽召衆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嗚石隕扣鍾嘶嗄。如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屍坐于函中。洎叁稔開將入塔。顔貌如生。舉舁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于南臺。是藏宴坐之地也。時征士右拾遺費冠卿序事存焉。大中中僧應物亦紀其德哉。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