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184 條與「多羅」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40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多羅 貝多羅 缽多羅 逋多羅 多羅果 多羅盤 多羅樹 多羅葉 多羅掌 密多羅 刹多羅 鐵多羅 修多羅 優多羅 郁多羅 質多羅 阿跋多羅 阿唎多羅 阿耨多羅 八多羅樹 般若多羅 貝多羅葉 比目多羅 達磨多羅 多羅佛缽 多羅那他 多羅菩薩 多羅樹頭 多羅葉記 佛陀多羅 弗若多羅 彌多羅尼 摩多羅迦 摩多羅神 漚多羅僧 毗目多羅 毗質多羅 七多羅樹 蘇弗多羅 提多羅吒 嗢多羅僧 修多羅藏 修多羅論 修涅多羅 須涅多羅 鴦掘多羅 耶輸多羅 伊羅多羅 優多羅僧 郁多羅僧 阿唎多羅經 跋私弗多羅 鞞多羅尼河 波利質多羅 波羅質多羅 波頗蜜多羅 常修多羅宗 辰那弗多羅 達摩郁多羅 達磨郁多羅 佛陀蜜多羅 弗沙蜜多羅 減一多羅樹 毗摩質多羅 毗奢蜜多羅 婆蹉富多羅 婆利質多羅 婆須蜜多羅 奢利富多羅 舍利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 屍利密多羅 釋迦彌多羅 修多羅王經 鴦掘多羅國 伊羅缽多羅 優多羅摩納 郁多羅迦神 郁多羅究留 郁多羅鸠留 郁多羅鸠婁 郁多羅拘樓 郁多羅僧伽 圓滿修多羅 跋私弗多羅部 波羅利弗多羅 波羅頗密多羅 波吒厘弗多羅 帛屍梨密多羅 帛屍梨蜜多羅 帛屍黎蜜多羅 達摩多羅禅經 達磨多羅禅經 多羅夜登陵舍 伐阇羅弗多羅 弗沙蜜多羅王 毗末羅蜜多羅 毗世沙蜜多羅 聖多羅菩薩經 鴦堀多羅阿含 多羅那他佛教史 多羅菩薩曼荼羅 富那曼陀弗多羅 聖多羅菩薩梵贊 娑路多羅戍縷多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提多羅[口*宅]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波頗蜜多羅叁藏五教 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 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 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多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達磨多羅禅經(二卷 有序)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贊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羅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噜力經(一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勤修止觀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弗若多羅(晉長安)[《高僧傳》卷二]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注(四卷今作八卷) 修跋拏婆頗婆郁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 帛屍梨密多羅(晉建康建初寺)[《高僧傳》卷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叁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叁]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 收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7】多羅

  (雜語)多羅樹爲高大之樹,故凡形容物之高者曰八多羅樹。言有多羅樹八本之高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以赤旃檀作諸殿堂,叁十有二,高八多羅樹。”見多羅條。

佛學大詞典 【38】般若多羅

  (?~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稱璎珞童子。東天竺人,婆羅門種。幼喪父母,常遊于闾裏,行誼近似“常不輕菩薩”。約二十歲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囑而成爲西天第二十七祖。得法後,至南天竺香至國,度王之第叁子菩提多

羅(即菩提達磨)並付其法,未久即自焚其身而寂,年壽不詳。後菩提達磨東渡中國,爲我國禅宗之初祖。[出叁藏記集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9】般若多羅

  (人名)Prajñ&amacron;t&amacron;ra,禅家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也。東天竺人。已得道,至南天竺香至國,度王之第叁子菩提多羅(後改爲菩提達磨)而付法。五燈會元(達磨章)曰:“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此四句偈爲達磨東來化益之谶也。

佛學大詞典 【40】多羅

  貝多羅,梵語pattra  之音譯。乃供書寫資料、經文之樹葉。略稱貝多、貝葉。紙尚未發明以前,古印度以此作爲紙類之代用品。現今南傳佛教地區亦有用貝多羅寫書者。pattra  雖爲一特定植物之名,其學名爲  Laurus  oassia,然亦指一般植物之葉,或書寫用之樹葉。其中,最適于書寫者,爲多羅樹(梵ta^la  )之葉。



  多羅樹之葉形似棕榈樹,葉長、質稠密,書寫以前先將葉曬幹,截成寬

約六公分,長約六公寸之葉面,左右各穿一或二小孔後即可書寫。先用針、刀錐或鐵筆等尖物戳刻葉面,複以煤煙等製成之墨汁流染其上,待拭淨後,葉面即留有書寫之痕點。若于其葉書寫經文,則稱爲貝葉經。寫畢後,再以絲線貫串貝葉成束,用與貝葉同樣形狀之兩片大形夾板,壓于上下兩面,如此可免散亂、錯簡。

  一至十世紀,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批寫有經、律、論叁藏之貝葉經,前往中亞及我國之新疆、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弘揚佛教,此等地區之佛教徒亦往印度學習佛教,帶回大量之貝葉經,十一、二世紀,伊斯蘭教侵入印度,複掀起佛教徒向外譯經傳教等活動之風潮,故于上述地區發現大量之梵文貝葉經,內容包括小乘佛教經典、傳說、故事、詩篇及曆史記載等。其中又以尼泊爾所發現之梵夾最爲完備。紙張發明後,一般經卷仍采用此種保存方式,如西藏文經典即爲一例。又形狀模仿貝葉經者,有銅葉、桦皮、紙、白疊等四種。至于壓伏貝葉經之夾板,或書冊之夾板,則稱爲梵夾。

  多羅樹之幹如中斷,即不再生芽,故經中常以之喻比丘犯波羅夷重罪者,如楞嚴經卷六(大一九·一叁二下):“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沈叁苦海,不成叁昧。”

  此外,仿貝葉典籍之裝訂法所裝訂之書冊,無論其材料爲桦皮或紙,亦通稱貝葉本。桦皮典籍流傳極少,桦樹産于高原山麓地帶,如印度西北之罽賓、中亞之和阗、龜茲等地,故該地域有桦皮經典出土,此類抄本僅限于古印度語,且抄寫年代甚早,其後桦皮漸爲貝葉所取代。貝葉本在印度十分普遍,然在中亞則僅用于佛典,主要有梵字、西藏字、回纥字等,亦有睹貨羅語、古代土耳其語、古代印度語,及少數漢文。

  貝葉本之裝訂方式,系先將紙或葉片切成適度之長方形,在近中央部分打穿一或二個孔,或有在孔周圍畫一圓圈者,經文即寫于圓圈兩邊,其後以細繩貫串系緊。在孔外畫圓,是避免書籍使用日久,圓孔漸形擴大而損及經文。貝葉本大多只開一孔,且開在文字開始之半邊,如梵文或藏文由左而右橫寫,即開孔于左半邊;回纥文字初由右而左橫寫,孔即開于右半邊。在每張書頁之背面,文字開始一邊之本欄外,附上張次之編號。若幹抄本爲使文字排列整齊美觀,則預先畫格子或行線。書寫梵文、藏文等,沿長方形書頁之長邊橫寫,故閱讀時以長邊橫放,由下而上翻掀。回纥文之書寫方式,初期由右而左橫寫,其後漸由左而右直寫,書寫時或與長邊平行橫寫,或與短邊平行直寫。敦煌、高昌等地出土之少數漢文貝葉本,通常爲與長邊平行之直寫,由左而右翻頁。[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一、添品妙法蓮華經序、玄應音義卷二、慧苑

音義卷上、翻譯名義集卷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參閱“多羅”2333、“梵夾”  463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1】比目多羅

  (術語)見毗木瞿沙條。

佛學大詞典 【42】達磨多羅

  又作達摩多羅。(一)梵名Dharmatra^ta  。又作昙摩多羅、達磨怛邏多。意譯作法救。爲說一切有部之論師,繼婆須蜜(世友)、瞿沙(妙音)之後出世。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稱之爲說一切有部四大論師之一,或謂師爲婆沙會四大論師之一。另于俱舍論、尊者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大毗婆沙論等中,多處以“大德法救”、“尊者法救”、“尊者昙摩多羅”、“大德”,或“大德說”而引用其論說。此外,法句經之編者亦名爲“大德法救”,然難以推知是否爲同一人。其余事迹不詳。[俱舍論光記卷二、出叁藏記集卷十二]

  (二)梵名Dharmatra^ta  。又作達摩呾邏多。意譯作法救。法華玄義釋簽卷六譯之爲達磨郁多羅,意譯法尚。健馱邏國布路沙布邏城人,爲說一切有部之論師。居于布色羯邏伐底城北四、五裏之伽藍,因撰述雜阿毗昙心論十一卷,以解釋法勝之阿毗昙心論而著稱,屬于法勝之門派。關于其出生年代,叁論玄義謂于佛陀入滅後千年頃,俱舍論光記卷一謂于佛陀入滅後六百年頃,法華玄義謂于佛陀入滅後八百年頃。蓋雜阿毗昙心論于苻秦建元(365~384)末年由僧伽提婆譯出,故師之年代應在苻秦以前。[俱舍論寶疏卷一、出叁藏記集卷十]

  (叁)梵名Dharmatra^ta  。又作昙摩多羅。屬說一切有部之師,爲禅法之傳持者。據出叁藏記集卷九載,師于富若密羅之後出世,與佛陀斯那(佛大先)共于罽賓地方弘宣大乘禅法,並共著達磨多羅禅經。又依梁高僧傳卷叁智嚴傳,智嚴至罽賓,于摩天陀羅精舍親受禅法,由此推知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師仍健在。[達磨多羅禅經卷上、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參閱“達摩多羅禅經”5670)

  (四)巴利名Dhammapa^la  。又稱達磨波羅。爲五世紀末之注釋家。被尊稱阿阇梨(巴  A^cariya)。南印度建志補羅(梵Ka^n~ci^pura  )人。嘗學于錫蘭大寺(巴Maha^-  viha^ra  ),其後,定居于南印度達糜拉國(巴Damil!a  )之巴多羅底陀寺(巴Padaratittha-viha^ra  )專事著作。其年代不詳,推測爲大注釋家佛音(巴Buddhaghosa  )之同代後輩,將佛音未完成之巴利叁藏注釋完成,爲注釋佛音之注釋書之最力者。或謂師與大唐西域記卷十所出之達磨波羅(護法)菩薩爲同一人,然此一推定後爲蓋伊卡(W.  Geiger)等所否定。

  據聖典史(巴Gandha-vam!sa  )所載,師之著作有真谛燈(巴Paramattha-di^pani^  ),內容包括屬小部經(巴Khuddaka-nika^ya  )之如是語(巴Itivuttaka  )、自說(巴Uda^na  )、所行藏(巴Cariya^pit!aka  )、長老偈(巴Thera-ga^tha^  )、長老尼偈(巴Theri^-ga^tha^  )、天宮事(巴Vima^na-vatthu  )及餓鬼事(巴Peta-vatthu  )等七部之注(佛音之注現已散轶)。另有真谛筐(巴Paramattha-man~ju^sa^  ),又作大注(巴Maha^-t!i^ka^  ),包括指導論(巴Nettipakaran!a  )及清淨道論(巴Visuddhimagga  )等二部之注。此外又著有佛音之長部經(巴Di^gha-  nika^ya  )、中部經(巴Majjhima-nika^ya  )、相應部經(巴Sam!yutta-nika^ya  )及增支部經(巴An%guttara-  nika^ya  )等注之疏(再注釋),稱爲秘義解明(巴Li^nattha-van!n!ana^  )。又有本生經注疏(巴Ja^takat!t!hakatha^-t!i^ka^  )、指導論注疏(巴Nettit!t!hakatha^-t!i^ka^  )、佛種姓注疏(巴Buddhavam!sat!t!hakatha^  -t!i^ka^  )及釋阿毗達磨注疏(巴Abhidhammat!t!hakatha^-t!i^ka^-anut!i^ka^  )等十四部,然有謂釋阿毗達磨注疏非師所作。[B.C.  Law:  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G.P.  Malalasekera:  Dictionaryof  Pa^li  proper  Names]

  (五)(Dhammapa^la,  Sri  Devamitta;  1864~1933)近代錫蘭之護法家。又譯作達磨波羅。十九世紀之錫蘭佛教頗衰頹,一般幼兒皆有受基督教洗禮之習,師自不例外。但後受波拉瓦斯基夫人(Mrs.  Blavatsky)之教導,決意獻身人類救濟事業。後又受雙親影響,得聞佛典章句,大受啓發。一八九一年,詣佛陀證道之聖迹菩提伽耶,見大塔荒廢,知其爲濕婆教主所有,爲收複之計,乃在當地籌組摩诃菩提會(Maha^bodhi  Society),後于錫蘭可倫坡正式成立總部,該組織之宗旨在于向外國宣傳佛教,尤重視複興印度佛教及增進錫蘭人之教育。翌年五月,創辦摩诃菩提雜志。一九○六年在錫蘭建佛教學舍,發刊錫蘭文“佛教徒”周刊,並發起禁酒運動。一九○八年建摩诃菩提會會館。一九二○年完成法王塔院寺之建造。其間摩诃菩提會之基金大多來自福斯特夫人(Mrs.  Mary  ElizabethFoster),此于推動複興佛教之運動,確有功不可沒之處。一九叁二年爲沙彌,翌年剃發于根本香積寺,委付摩诃菩提會之職務後即告退隱。一九叁叁年四月因肺炎去世,享年七十。其英文著作有:What  did  LordBuddha  teach?  1922;  Psychologyof  Progress;  Repenting  God  ofHoreb;  Relation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Life  andTeaching  of  Buddha;  Worlds/  Debt  to  Buddha;  Ethics  of  Buddha;History  of  the  Maha  Bodhi  Temple  at  Bodha-Gaya;  The  AryaDharma  of  Sakya  Muni,此外孟加拉語有  Buddhadever  Upadesh,印度語有  Buddhaki  Siksha  等。[The  Maha-bodhi,1925;1933(SriDevamitta  Dhammapala  Number);  A.C.  March:  A  Buddhist  Bibliography]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3】達磨多羅

  (人名)Dhasmatr&amacron;ta,阿羅漢名。譯曰法救。有四人:一于佛滅後叁百年出世,作無常品等邬南那頌。俱舍論一曰:“大德法救無常品等。”同光記一曰:“達磨多羅,此雲法救。師涅槃後叁百年出世。”二于四百年出世,爲婆娑論四評家之一人,俱舍論中往往引之。叁于六百年出世,立漏隨增義之人。俱舍光記一曰:“至六百年達磨多羅,此雲法救。(中略)論主亦同彼釋。”四于千年出世,造雜心論之人。叁論玄義曰:“千年之間,有達磨多羅,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更撰叁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爲雜心。”法華玄義作達磨郁多羅,譯曰法尚。見達磨郁多羅條。名義集一曰:“達磨俎(莊呂)羅多。”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4】多羅佛缽

  (器物)四天王供養釋迦牟尼佛之缽也。長水金剛纂要刊定記曰:“梵語缽多羅,此雲應量器。是過去維衛佛缽,龍王將在宮中供養。釋迦成道,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爲四缽,各得一缽,奉如來。如來受已,重疊四缽在左手,以右手以按之,合成一缽。”

佛學大詞典 【45】多羅那他

  梵名Ta^rana^tha  ,西藏名Kun-dgh!  sn~in%-po  (■兖噶甯波)。西藏佛教爵南派僧。生于明萬曆叁年(1575,一說萬曆元年)。萬曆叁十六年,師依據印度僧人口述之資料,著成“多羅那他佛教史”,內容敘述阿阇世王以下諸王朝,及佛教傳入錫蘭、西藏之經過,頗見重于世。後因受格魯派之排擠,晚年被達賴喇嘛四世派遣至外蒙古傳法,被蒙古可汗尊爲“哲布尊丹巴”。示寂于庫倫,年壽不詳。其轉生者稱爲庫倫活佛。

佛學大詞典 【46】多羅菩薩

  多羅,梵名Ta^ra^  ,西藏名Sgrol-ma  (救度母之意)。又作多利菩薩、多唎菩薩、多隸菩薩。意譯作眼、妙目精、極度、救度、瞳子。又稱聖多羅菩薩、多羅尊、多利尊。爲觀世音菩薩所化現之身,故亦稱多羅尊觀音、多羅觀世音。位于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內列(向右方第一列)觀自在菩薩之西方。即觀音部之佛母。

  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載,觀自在菩薩入普光明多羅叁昧,以叁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由光明中而生。此多羅菩薩光照一切衆生,猶如慈母般之憐愍、救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其密號爲悲生(由大悲觀世音菩薩而生之義)金剛、行願金剛;叁摩耶形爲青蓮華(已開卻合);種子爲靫(ta)或厯(tam!),乃如如不可得之義。另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此菩薩之印相系以定慧(左右)二手作內縛拳,二食指豎合如針鋒,二拇指舒加其上;真言爲“南麼叁曼多勃馱喃  哆麗多蟏抳  羯噜拏嗢婆吠  莎诃”。關于其形像,據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載,此尊形像爲中年女人狀,青白色相雜,二手合掌,持青蓮華,身著白衣。然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所繪與此稍異,爲全身青白色,著羯磨衣,頂戴發冠,上有化佛;二手合掌,未持蓮華,于蓮華座上半跏趺坐,位列觀自在菩薩之右方,其左有一使者。



  多羅菩薩在印度甚受崇拜,梵文有贊揚多羅菩薩一百八名贊(梵A^rya  -ta^ra^  -na^ma^s!t!ottaras/ataka-stotra  )、救度佛母二十一禮贊(梵Ekavim!s/ati  -stotra  )、聖多羅持冠贊(梵A^rya  -ta^ra^-sragdhara^-stotra  )等。此外,我國西藏與蒙古等地,多羅菩薩之信仰亦盛,蓋視藏王棄宗弄贊(藏Sron%-bstan-sgam-po  )之二妃文成公主及波利庫姬公主(梵Bhr!kut!i  ),皆爲多羅菩薩之化身,而以文成公主爲白多羅菩薩(藏Sgrol-ma-dkar-po  ),波利庫姬爲綠多羅菩薩(藏Sgrol-ma  -ljan%-khu  )。又于日本,此菩薩被稱爲多羅尊觀音,爲叁十叁觀音之一,亦廣受崇拜。



  此菩薩有二十一種化身,即:(一)救度速勇母(藏Sgrol-ma-myur-madpah!-mo  ),  (二)百秋朗月母(藏Ston-kah!i  zla-ba  Kun-tu  gsal-brgya  ),(叁)紫磨金色母(藏Ser-sde-chu  ),(四)如來頂髻母(藏De-bshin-gs/egs-pah!i  gtsug-tor  ),(五)怛羅吽字母(藏Ta^ra  hu^m!  yi-ge  ),(六)釋梵火天母(藏Brgya-byin  me-lhatshan%s-pa  ),(七)特啰胝發母(藏Trad-cis-bya-dan%  phat!  ),(八)都哩大緊母(藏Tu-res  h!jigs-pa  chen-mo  ),(九)叁寶嚴印母(藏Dkon-mchog-gsum  mtshon  -phyag-rgya  ),(十)威德歡悅母(藏Rab-tu  dgah!-ba  brdsid-ba  ),(十一)守護衆地母(藏Sa-gah!i  skyon%-pa  ),(十二)頂冠月相母(藏Zla-bah!i  bum-bus  -dpral-rgyan  ),(十叁)如盡劫火母(藏Bskal-bah!i-tha-mah!i  me-ltar  ),(十四)手按大地母(藏Sa-ba  ),(十五)安隱柔善母(藏Bde-ma  dge-ma  shi-ma  ),(十六)普遍極喜母(藏Kun-nas  bskor-rab-dgah!-ba  ),(十七)都哩巴帝母(藏Tu  -risha-pa  ),(十八)薩啰天海母(藏Lha-yi-mtsho  ),(十九)諸天集會母(藏Lha-yi  -tshogs  rnams-rgyal-mo  ),(廿)日月廣圓母(藏N~i-ma-zla  ba  rgyas-ma  ),  (廿一)具叁真實母(藏De-n~id  gsum-rnam  bkod-pa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四、卷九、卷十九、卷二十叁、大方廣曼殊室利經曼荼羅品、大日經卷四普通真言藏品、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大唐西域記卷八、卷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7】多羅菩薩

  (菩薩)T&amacron;r&amacron;,是觀音院之一尊,即多羅觀音,蓮華部之部母也,觀音,有定慧之二德,毗俱胝主其慧德,多羅主定德。女性。從觀如來眼生,故雲眼觀音。又以人之愛者在于眼,故表愛而謂之眼。大日經曰:“彼右大稱名,聖者多羅尊。青白色相雜,中年女人狀。合掌持青蓮,圓光無不遍。晖發猶淨金,微笑鮮白衣。”大日經疏十曰:“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羅尊,皆從觀音眼生,皆是阿彌陀姊妹叁昧也。”大日經疏五曰:“此是觀自在叁昧,故作女人像。多羅是眼義,青蓮佛是淨無垢義。以如是慈眼攝受群生,既不先時,亦不後時,故作中年女人像,不大老不大少也。(中略)其像合掌,掌中持此青蓮,如微笑形。通身圓光如淨金色,被服白衣。首有發髻作天髻形,不同大日髻冠也。”大方廣曼殊室利經曰:“多羅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樂叉無一非子者,故號世間母。”

阿含辭典 【48】多羅樹頭

從根部截斷的棕榈樹,比喻不再生長。(相關詞「如折多羅樹」、「如截多羅樹頭」、「斷多羅樹頭」)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49】多羅葉記

  凡叁卷。日本真言宗心覺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冊。又作多羅葉鈔。本書將各種梵語字典,如唐代義淨之梵語千字文、禮言之梵語雜名、全真之唐梵文字、作者不詳之翻梵語、日本信行之梵語集等,依日本假名之順序加以類別,並轉載其字彙語義。上卷收錄伊、呂、波、仁、知、利、留、遠、和等九音,中卷收錄迦、多、禮、所、津、祢、那、郎、武、宇、井、于、久、也、萬等十五音,下卷收錄計、不、己、江、天、阿、左、幾、由、女、躬、志、比、毛、世、寸等十六音。

  此外,本書又依觀佛叁昧經、文殊問經、宿曜經、不空罥索軌、大智度論、玄應一切經音義、大日經疏、梵網經古迹記、大唐西域記、阿彌陀經梵本等經書,加以補足本書之內容。本書爲日本現存梵語字典中最古之著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0】佛陀多羅

  (人名)Buddhatr&amacron;ta,佛馱多羅。叁藏法師名。譯曰覺救。見梁高僧傳叁。

翻譯名義集 【51】佛陀多羅

  唐雲覺救。罽賓人也。于白馬寺譯圓覺經。 - 宋·普潤法雲

佛學大詞典 【52】弗若多羅

  梵名Pun!yata^ra  。又作不若多羅。意譯爲功德華。北印度罽賓國人。少即出家,以持戒著稱。博通叁藏,專精十誦律,時人皆稱已得聖果。姚秦弘始年間入關中,姚興待以上賓之禮。弘始六年(404)十月,應請于逍遙園誦出梵文十誦律,由鸠摩羅什譯成漢文。然僅誦出叁分之二(一說二分)即示寂,年壽不詳。其後,十誦律由昙摩流支與鸠摩羅什繼續合譯,再由卑摩羅叉對校梵本而成現行之十誦律。至後世,師被奉爲十誦律相承傳持之一祖。[梁高僧傳卷二、出叁藏記集卷叁、開元釋教錄卷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3】弗若多羅

  (人名)Pu&ndotblw;yatara,比丘名。譯曰功德華。罽賓國人。譯十誦律。見梁僧傳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4】多羅

  (術語)(Mitra)譯曰善知識。朋友之義。玄應音義九曰:“彌多羅尼子,秦言善知識。”梵Maitr&amacron;ya&ndotblw;i。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