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51 条与“布施”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30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7】布施波罗蜜

  (术语)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也。见波罗蜜条。

佛学常见辞汇 【38】布施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见波罗蜜条。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39】布施四福报

  据诸经要集卷十载,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四种差别,即:(一)施多得福少,谓以饮酒、歌舞等事施人,则费用极多而无福报。(二)施少得福多,谓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多,谓若能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舍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阿含辞典 【40】布施诸梵行

布施给修行同伴。 - 庄春江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1】分别布施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

阅藏知津 【42】佛说布施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佛在给孤独园,说三十七种布施感果不同并为国王说布施及十善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43】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为六念之一,四摄法之一,  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此处仅就十波罗蜜多而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一即是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金钱财物给济贫困,以资益其身。二无畏施,以大无畏精神救人脱离险难,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资益其心。三法施,随宜说法,以资益其善根。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 于凌波居士著

佛学大词典 【44】布施离五种法

  据优婆塞戒经卷五载,菩萨行慧施时,应远离下列五种法,即:(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之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之人起怜愍心。(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之慈心,于善者与不善者,各随所愿,普皆饶益。(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四)不轻求者,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生起殷重不轻之心而与所需,以济其乏。(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于求索者皆不出丑恶之语以毁辱之。

三藏法数 【45】布施离五种法

  [出优波塞戒经]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人。起怜愍心。是名不选有德无德。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四不轻求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起殷重心而给所须以济其乏。是名不轻求。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恶之语而毁辱之。是名不恶口骂。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辞典 【46】布施能具珍财

瑜伽十八卷三页云:云何布施能具珍财?谓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长施福业事。由此因缘,今生巨富大财宝家;乃至众多府库盈积。 - 朱芾煌

三藏法数 【47】布施十种利益

  [出月灯三昧经]  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正道之初门。菩萨能行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次第统编 【48】布施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 明·杨卓

阅藏知津 【49】佛说分别布施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即中阿含瞿昙弥经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50】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无性释八卷五页云: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者:谓证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51】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第十一布施波罗密多分

(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第十一布施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苾刍俱,再三命劝舍利子,为诸菩萨宣说布施波罗密多,舍利子言:「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则能摄受一切智智,疾证无上菩提。宁以无记心行施,或不行施,终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行施。」次答满慈子问,喻说菩萨声闻行施胜劣意愿。满慈子亦说二施譬喻,舍利子广说有巧方便所行布施,及随喜回向所引善根,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宝、如马宝。又常于有情,作大饶益,如真金、如日月、如商主、如善士、如王种。次更广说应起决定施心,应学无染布施,又观诸法,若顺若违,皆能助引一切智智。又明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然诸二乘作意,于一切智及此赀粮,俱无助力,故制菩萨定不应起二乘相应作意。次明能舍众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乃名能得无上善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得入居顶诸菩萨数。次明说如是法,皆如来力。佛嘱阿难受持。满慈子问:「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行布施,何所舍,成正觉,何所得?」佛言:「无所舍,无所得,无所损,无所益,如二幻师,戏为变易,以幻价直,另化美团等。」又舍利子答满慈子,菩萨先应思惟一切法性,毕竟空寂,次应思惟一切智智,具胜功德,后应愍念一切有情贫乏珍财,受诸苦恼,作是念已,便舍一切珍财,施诸有情,心无所着,亦以正法施诸有情,亦以无边上妙供具,恭敬供养佛法僧宝,如是布施,随顺菩提,疾能证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于是佛以神力,令诸大众,见十方各各无数殑伽沙数世界,各有无量菩萨,行施精勤,乃结劝云:「菩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应观法空,缘一切智,具胜功德,愍念有情,受贫匮苦,应行布施波罗密多,持此善根,普施一切,令脱恶趣生死众苦。作是愿言:十方世界诸有情类,由我善根功德威力,未发无上心者,令速发心,已发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今速圆满一切智智。」舍利子问,最初发心,第二发心,住不退地,坐菩提座差别?佛答示之,并以神力,令见十方各无数界,无数菩萨,行菩萨行种种差别。无数如来,种种方便,饶益有情。乃结劝云:「若定发心求一切智,彼必当作世间第一真净福田,及作大千最大法师,亦作如来,利乐一切有情。」次答舍利子问,广明菩萨初心,胜于二乘后心,及明菩萨不退心力,于余神力,最为无上。次满慈子与舍利子互相问答,明退心者,非真菩萨,是增上慢,欲证菩提,应正发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乃至佛嘱阿难受持。(五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