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也。見波羅蜜條。
即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見波羅蜜條。 - 陳義孝編
據諸經要集卷十載,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報亦有四種差別,即:(一)施多得福少,謂以飲酒、歌舞等事施人,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二)施少得福多,謂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使其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彌大。(叁)施少得福少,謂以悭貪惡意施于邪見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多,謂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舍財,造立塔寺,供養叁寶,則所獲福報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布施給修行同伴。 - 莊春江居士編
(經名)一卷,趙宋施護譯。爲中阿含瞿昙彌經之別譯。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給孤獨園,說叁十七種布施感果不同並爲國王說布施及十善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布施爲六念之一,四攝法之一, 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此處僅就十波羅蜜多而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一即是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有叁種:一財施,以金錢財物給濟貧困,以資益其身。二無畏施,以大無畏精神救人脫離險難,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資益其心。叁法施,隨宜說法,以資益其善根。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波羅蜜”條。 - 于淩波居士著
據優婆塞戒經卷五載,菩薩行慧施時,應遠離下列五種法,即:(一)不選有德無德,謂菩薩行慧施時,平等普濟,不擇冤親。于有德之人生愛敬心,于無德之人起憐愍心。(二)不說善惡,謂菩薩行慧施時,以平等之慈心,于善者與不善者,各隨所願,普皆饒益。(叁)不擇種姓,謂菩薩行慧施時,無分種姓、貴賤,凡有所需,普皆施與。(四)不輕求者,謂菩薩行慧施時,見來乞者,生起殷重不輕之心而與所需,以濟其乏。(五)不惡口罵,謂菩薩行慧施時,于求索者皆不出醜惡之語以毀辱之。
[出優波塞戒經] 一不選有德無德謂菩薩行慧施時。平等普濟。不擇冤親。于有德人。生愛敬心。于無德人。起憐愍心。是名不選有德無德。二不說善惡謂菩薩行慧施時。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隨所願。普皆饒益。是名不說善惡。叁不擇種姓謂菩薩行慧施時。無分種姓貴賤。凡有所需。普皆施與。是名不擇種姓。四不輕求謂菩薩行慧施時。見來乞者。起殷重心而給所須以濟其乏。是名不輕求。五不惡口罵謂菩薩行慧施時。凡有求索者。不出醜惡之語而毀辱之。是名不惡口罵。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十八卷叁頁雲:雲何布施能具珍財?謂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緣,今生巨富大財寶家;乃至衆多府庫盈積。 - 朱芾煌
[出月燈叁昧經] 布施乃破悭貪之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能行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一降伏悭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複萌動矣。二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于布施。財雖匮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叁同其資産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衆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産。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于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 - 明·一如等 撰
月燈叁昧經雲布施十種利益:布施乃破悭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複萌動矣。
二、舍心相續 謂修菩薩行者,行于布施,財雖匮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叁、同其資産 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衆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産,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謂修菩薩行者,于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 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悭吝之心矣。
六、四衆愛樂 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悭嫉,則四衆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衆不怯 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爲四衆之所愛樂,故入大衆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 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贊,勝妙名聞,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軟 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 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 明·楊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中阿含瞿昙彌經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無性釋八卷五頁雲: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者:謂證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 - 朱芾煌
(六百卷 有唐太宗叁藏聖教序唐高宗叁藏聖教記 沙門玄則大般若經初會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苾刍俱,再叁命勸舍利子,爲諸菩薩宣說布施波羅密多,舍利子言:「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爲上首,修行布施,則能攝受一切智智,疾證無上菩提。甯以無記心行施,或不行施,終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行施。」次答滿慈子問,喻說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滿慈子亦說二施譬喻,舍利子廣說有巧方便所行布施,及隨喜回向所引善根,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寶、如馬寶。又常于有情,作大饒益,如真金、如日月、如商主、如善士、如王種。次更廣說應起決定施心,應學無染布施,又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又明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然諸二乘作意,于一切智及此赀糧,俱無助力,故製菩薩定不應起二乘相應作意。次明能舍衆相回向菩提,欲爲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得入居頂諸菩薩數。次明說如是法,皆如來力。佛囑阿難受持。滿慈子問:「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行布施,何所舍,成正覺,何所得?」佛言:「無所舍,無所得,無所損,無所益,如二幻師,戲爲變易,以幻價直,另化美團等。」又舍利子答滿慈子,菩薩先應思惟一切法性,畢竟空寂,次應思惟一切智智,具勝功德,後應愍念一切有情貧乏珍財,受諸苦惱,作是念已,便舍一切珍財,施諸有情,心無所著,亦以正法施諸有情,亦以無邊上妙供具,恭敬供養佛法僧寶,如是布施,隨順菩提,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于是佛以神力,令諸大衆,見十方各各無數殑伽沙數世界,各有無量菩薩,行施精勤,乃結勸雲:「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應觀法空,緣一切智,具勝功德,愍念有情,受貧匮苦,應行布施波羅密多,持此善根,普施一切,令脫惡趣生死衆苦。作是願言: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由我善根功德威力,未發無上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今速圓滿一切智智。」舍利子問,最初發心,第二發心,住不退地,坐菩提座差別?佛答示之,並以神力,令見十方各無數界,無數菩薩,行菩薩行種種差別。無數如來,種種方便,饒益有情。乃結勸雲:「若定發心求一切智,彼必當作世間第一真淨福田,及作大千最大法師,亦作如來,利樂一切有情。」次答舍利子問,廣明菩薩初心,勝于二乘後心,及明菩薩不退心力,于余神力,最爲無上。次滿慈子與舍利子互相問答,明退心者,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欲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乃至佛囑阿難受持。(五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