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47 條與「常住」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3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37】常住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十四。于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欲破斥立者(立論者)所舉正確的宗(命題),遂另立一似是而非之量(論式),以論證對方有過,反自招此一過誤。例如佛弟子立“聲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理由),猶如瓶(喻,譬喻)”之論式,外教徒欲破斥之,遂另立一論式:“聲爲常(宗),恒不舍自性故(因),猶如虛空(喻)。”其意概謂無常之聲乃常合自性之無常性,此因諸法恒不舍其自性之故,故聲應爲常住,准此,對方所立之宗乃與比量相違,故有“似宗”之過。此時佛弟子可反破之,謂:“聲本無今有,暫有還無,故稱爲無常,而非另有合無常之自性,汝所用以論證之因不能成立,故汝自身違犯常住相似之過失。”又此一過誤相當于世親如實論道理難品中所說之“常難”。[因明正理門論、因明論疏瑞源記卷八、因明十四相似過類略釋(惟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1))](參閱“十四過類”415、“因明”2276)

閱藏知津 【38】佛說法常住

附西晉錄
  佛在祇園,爲比丘說有佛無佛,法性如故,如來出世,爲衆生故。分別演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若行者與合,無彼無此,猶如衆流合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9】十方常住僧物

  (術語)四種僧物之一。見僧物條。

法相辭典 【40】極微常住不得成立

顯揚十四卷二十頁雲:複次計極微常、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常、造、不應理。由二叁因故。財、有情增上;極微非常住。論曰:所計極微,常性造作,俱不應理。雲何常性不應道理?由二因故。汝極微性、爲由細故,性是常住?爲由異類,性是常耶?若由細者;細羸劣故;不應常住。若由異類者;此相不可得。從非地等、造地等物。不應道理。雲何造作不應道理?由叁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緣,叁、由自體。雲何由方所故造作不應道理?謂從極微造作粗物、爲過彼量?爲不過耶?若不過者;粗質礙物,應如極微,不可執取。又複世間不見質礙不明淨物,同在一處。故不應理。若過彼量者;過量之處粗質礙物,非極微成,應是常住。若複計有余極微生;是則極微應非常住。雲何由因緣故?謂若汝計由和合性爲因緣故,建立余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爲生已能作因緣?爲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已後,無有少異和合性可得故。不應理。若未生者;則無體性。無體爲因,不應道理。雲何由自體故?此極微性、造粗物時,不應如種生芽。如種極微、應滅壞故。不應如乳。極微應變異故。不應如陶師。極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應道理。雖無常住極微;而有劫初器世間等受用物生諸有情業增上力故。不由極微。是故極微常住、不應道理。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1】我及世間皆常住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叁頁雲: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恒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雲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然彼所執我及世間,皆非常住。實我我所,不可得故。現見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物,有轉變故。因緣生故。諸有生者,一切皆當有滅壞故。不應執我及世間常。恒堅等言,皆顯常義。 - 朱芾煌

阿含辭典 【42】無煩無熱常住不變

即「一直保持著無煩熱」,參看「煩熱死」、「住」。按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43】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意爲不論佛陀出現世間與否,諸法之性相常住,無有變化、增減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大一二·四九二上):“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爲無。菩薩摩诃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爲常。””

  另據大智度論卷六十五載,世間諸法之性,即諸法之實相;而諸法之實相,即指般若波羅蜜。若以常、無常等論探求諸法之實相,則爲錯謬,然若入于法性之中探求之,則可得實相之理,由此可知,無論有佛無佛,諸法之性相常住而不失。[大般若經卷五四七現世間品、大品般若經卷十二無作品、卷二十五具足品、小品般若經卷五相無相品、大智度論卷九十一、法華經文句卷九下]

法相辭典 【44】自性常住道理不成

  俱舍論十一卷二頁雲:數論雲何執轉變義?謂執有法,自性常存;有余法生,有余法滅。如是轉變,何理相違。謂必無容有法常住,可執別有法滅法生。誰言法外別有有法;唯卽此法,于轉變時,異相所依;名爲有法。此亦非理。非理者何?卽是此物而不如此。如是言義,曾所未聞。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5】自性常住爲因不應道理

  顯揚十四卷十九頁雲:複次執有自性常住爲因,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自性變異相有無,不應理。無差別,無常;有差別,五失。無相,亦無因;非自性;恒變;先無有變異,我應常解脫。論曰:若計自性是常;則應非變異因。所以者何?所計自性,非有變異相,亦非無變異相。故不應理。若此自性,與余變異相無差別者;應是無常,若有差別;成五種過。一、無相過。離變異相,余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過。世間不見常住之法,是生因體故。叁、非自性過。世間不見非彼種類爲彼自性故。四、常住自性,于一切時,起變異過。以不待余因故。五、此自性未生變異之前,我解脫過。若如是者;後時不應起諸變異。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6】自在常住能生世間不得成立

  顯揚十四卷十八頁雲:複次亦無自在體性常住,能生世間。何以故?頌曰:功能無有故,攝不攝相違。有用及無用,爲因成過失。論曰:所計自在,無有功能,出生世間。所以者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無有因緣,自然有者;汝何不許一切世間無因自有。若此功能、業爲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間以業爲因。若此功能、以求方便爲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間,以自功力爲因得生。又若自在、世間所攝;墮在世間,而言能生一切世間,是則道理相違。若此自在、非世間攝;是則解脫。解脫之法,能生世間,不應道理。又若自在,須有用故,生諸世間;離生世間,用不成者;是則自在于此須用,無有自在。自成過失。若此自在,雖生世間,無所須者;不應化生一切世間。或此自在,有如顛狂愚夫之過。又此自在生世間者,爲唯自在爲因,生諸世間?爲亦更待其余因耶?若唯自在體爲因者;如自在體,本來常有;世間亦爾。不應更生。若亦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無有因;一切世間,亦應如是。若有余因;世間亦爾。從余因生。何須自在。故立自在,有多過失。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47】實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轉變諸法見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九頁雲:諸有此見、風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沒,雜染清淨自性安住、不增不減。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雲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因不正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遍一切處。于諸法中,冥伏作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是我作;非彼能爾。如見樹動,知風所爲;機關動時,知人所作。大德說曰:有諸外道,因惡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轉變諸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我令彼現如是相。如樹等動,見影亦動。化主語時,化身亦語。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諸有情、諸趣流轉,相續不斷。見風河等、隨處隨時,有無不定。便謂有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令風河等、種種轉變,或有或無。有說:外道親近惡友,隨惡友教,發起此見,衆生執我作,乃至廣說。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