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da fodizi
釋迦牟尼的十個著名門徒。傳說他們各有一方面的獨特專能。
舍利弗 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叁、《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爲“智慧第一”。
目犍連 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叁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釋迦牟尼後,侍佛左邊。傳說其神通廣大,稱爲“神通第一”。
迦葉 或稱大迦葉。據《佛末得集經·大迦葉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叁竺記載,下列屯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頭陀行”(佛教12種苦修的總稱),稱爲“頭陀行第一”。傳爲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 意譯“如意”、“無貪”,或譯阿那律。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論》卷叁等記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之堂弟。傳說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後乃立誓不眠,勤勉精進,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衆生。稱爲“天眼第一”。
須菩提 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據《撰集百緣經·須菩提惡性緣》、《增一阿含經》卷叁等的記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稱爲“解空第一”。
富樓那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據《佛本行集經·富樓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經》卷叁等的記載,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傳說一出家即證阿羅漢果。因善于講解佛教義理,以辯才出衆,稱爲“說法第一”。
迦旃延 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稱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記載,古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學“外道”,後從釋迦出家。謂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稱爲“論議第一”。
優婆離 又作優婆利、優婆離、邬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據《佛本行經集·優婆離因緣品》、《五分律》卷3等記載,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屬首陀羅種姓。出家後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稱爲“持律第一”。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負責闡述戒律。
羅 羅 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也稱“羅雲”。據《佛本行集經·羅 羅因緣品》、《翻譯名義集》卷一等的記載,爲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15歲出家,爲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爲“密行第一”。
阿難陀 略稱阿難,意譯“歡喜”、“慶喜”。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叁、《五分律》卷叁等的記載,爲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成道回鄉時跟從出家。25歲起侍衆釋迦25年。曾勸請釋迦接納婦女爲僧團成員,從此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衆。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現存佛教經典以“如是我聞”四字爲卷首語,以表明經文內容確系阿難陀親耳聽佛所說。謂其長于記憶,稱爲“多聞第一”。(李榮熙 無湛)
(經名)見五百弟子授記品條。
八行位之一。略稱五品位。天臺宗立圓教之行位有八,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區別爲五品,在六即位中相當于第叁之觀行即(觀行五品位)。五品,一般指專心于自己之實踐行,故稱弟子位。五品即:(一)隨喜品,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內以叁觀觀叁谛之境,外用忏悔、勸請、隨喜、發願、回向等五悔勤加精進。(二)讀誦品,信解隨喜,並讀誦講說妙法之經。(叁)說法品,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更由此功德觀自心之修行。(四)兼行c 度品,觀心之余,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觀心之功夫進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須以六度之實踐爲主。以上所說原系出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而在法華玄義卷五上,以叁藏教之五停心位比擬于此。又法華文句記卷二十七以五品弟子位配叁慧,其中前叁人配聞慧位,兼行六度配思慧位,正行六度配修慧位。據傳智顗嘗稱說自己爲五品弟子位。[天臺四教儀、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佛祖統紀卷六](參閱“六即”1275)
(術語)天臺所立,圓教八位之第一。修觀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爲外凡,故曰弟子。見五品條。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阿阇梨之弟子;內住者(依止阿阇梨而住的初出家者)」,依往下經文,此指「內住」者指「內心與煩惱汙染共住」者。 - 莊春江居士編
(經名)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有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複生,說冥中所見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見佛得果。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叁頁雲:雲何二相、諸弟子衆、其德圓滿?謂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于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不毀壞世俗道理。勝義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衆其德圓滿。又彼于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衆其德圓滿。 - 朱芾煌
如二種作猶豫法中說。 - 朱芾煌
釋迦佛的十位大弟子:
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陀、優婆離、阿那律、大迦葉、富樓那、迦旃延、羅睺羅。其中羅睺羅是佛的獨生兒子,隨父出家。
西方叁聖
阿彌陀佛。略。見十七。
觀音菩薩。略。見十九。
大勢至菩薩。農曆七月十叁日聖誕,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爲名大勢至”。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而名大勢至。西方叁聖亦稱彌陀叁尊:
中尊爲阿彌陀佛
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傳說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兩個兒子,成道後來東土替阿彌陀佛來完成四十八願中未完成的二十四願。
八大金剛
又名八大明王。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身作八大明王。
他們是: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虛空藏菩薩、慈氏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
他們各自現身出八大明王。
- 梵心居士編
瑜伽九十六卷六頁雲:複次于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叁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纏及隨眠。由纏舍故;彼亦隨舍。余亦無執。了知由彼于現法中與他違诤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舍彼隨眠。由舍此故;所余隨眠及余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于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于中一類外道弟子,爲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谛實,余皆愚妄。彼于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于一類見趣忍受,于余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于諸見趣,皆不忍受。此複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卽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說法毗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爲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于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诤,互相惱害。是名第叁由忍見依。 - 朱芾煌
(經名)法華經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說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記別者。受記別之弟子,總有千二百人,分之爲二段,初先授記于富樓那一人,後總授記于余人。然則自人數上言之。應言爲千二百弟子授記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爲有同一名號之如來。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領解等之特殊事。故特揭五百爲品名。
別(罕)【卄+別】讀作「別」,種植的意思,或解讀爲「像教弟子一樣教導我」。 - 莊春江居士編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九卷十叁頁雲:問:何故世尊說諸弟子,雙雙第一?尊者世友說曰: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師與弟子,賢和無诤,互不相隱真實功德。非如外道,爲名利故;心懷嫉妒。弟子與師,互相非毀。複次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弟子尚有真實功德,可稱可記;何況于師。惡說法中,師尚無有實德可記;何況弟子。複次欲顯善說法中,悭垢永斷。師與弟子,互相稱揚真實功德。非如外道,有悭垢故;師于弟子,弟子于師,尚不欲聞他人稱贊;何況自說。複次世尊顯己所應作事,皆已成辦,舍教授擔而自安故。複次欲顯苾刍修正加行,有所歸趣,非悠悠故。複次世尊欲令于所贊德,隨彼愛樂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滿故。複次佛爲勉勵新學苾刍,令生希慕,翹勤修故。大德說曰:由二因緣,世尊記說弟子功德。一者、顯已現法樂住,二者、哀愍後世有情。複次世尊自顯于九十六諸外道衆中,我衆最勝故。複次世尊欲顯佛出世間,有大饒益。謂佛出世,乃有如是諸第一雙開士出現。非無佛時。複次世尊欲令于諸功德差別門中別別樂者,歡喜勤修;舍諸懈怠,疾證得故。複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證己所說是真實故。複次欲止誹謗善說法中無有現證上人法者故。複次世尊欲止見諸苾刍形容憔悴生輕慢者,顯此皆有殊勝功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隨諸佛法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法皆記說弟子衆中所有多雙第一功德。今佛亦爾。複次欲令世間別別愛樂諸功德者,聞生歡喜;于佛正法,起尊重心,種諸善根,獲大饒益故。複次欲與未來諸佛莊嚴徒衆故。謂佛記說諸弟子已;無量有情,若見若聞,皆生歡喜,發起正願。隨所修習施戒多聞正勤梵行,皆以回向第一功德。願我來世,于佛法中,得預如斯諸正士數。則爲莊嚴彼佛徒衆。複次欲令所記弟子,自慶願滿故。謂因儒僮等五百苾刍,曾于過去五百佛所,若見若聞彼佛記說弟子功德,歡喜發願;隨我所有施戒多聞正勤梵行,願于來世佛正法中,得預如是大弟子數。今既願滿,複聞佛記,歡喜踴躍,深自慶幸。故有是說:一一如來大弟子衆,皆于過去五百佛所,大誓莊嚴,方得成就。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記弟子雙雙第一。 - 朱芾煌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複生,述冥中所見之事,化一家皆見佛得果。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雜名)灌頂前有楊枝,金剛線之二種,灌頂後有金錍,明鏡,寶輪,法螺之四種。見大疏八,演奧鈔叁十。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一卷叁頁雲: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耶?答:彼二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增長感無斷業。勿空無果異熟故。由二因緣,彼二尊者,求如是處,發起此業。一、以見爲先故,二、以聞爲先故。見爲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見先叁藐叁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彼佛。聞爲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聞先叁藐叁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彼佛。既見聞已;而便引起隨順彼因。諸我所行若戒,若禁,苦行,梵行,一切回向,願我未來,得作如斯善士行類;恒與大師,現受法樂,而無間斷。若佛先般涅盤,然後雙賢弟子者;則彼所造作增長感無斷業,應空無果異熟。問:一切造作增長感無斷業,無如佛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盤;則佛感無斷業,便空無果異熟。豈雙賢弟子,感無斷業,于佛爲勝耶?答:弟子于師,有二種受用勝。一、財受用,二、法受用。師于弟子,有一種受用勝。謂財,非法。然造作增長感無斷業,但爲法故;非爲財故。是以無前過失。問:雙賢弟子中,般若勝者;複先涅盤。非神通勝者。神通勝者,于彼既失法受用義;雲何非感無斷業空無果異熟耶?答:般若勝者,無如世尊。彼雖涅盤;以世尊在,故于法受用,非空無果。複次由法爾故;雙賢弟子,先佛般涅盤。何謂法爾?謂法應如是。不可改易。不可征诘。是法爾義。此顯一切諸佛雙賢弟子,法應先佛而般涅盤。此理無異。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往彼彼未至方域,必令前軍勇將,先導而往。如是十力法轉輪王,欲往未至無余依涅盤界,亦令如前軍勇將雙賢弟子,先導而往。有說:欲令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謂有所化有情,雖近佛而住,盡衆同分;不欲來詣佛所,受行佛法。若見雙賢弟子般涅盤時;便于生死厭怖,來詣佛所,受行佛法。有說:爲解所化有情愁憂心故。謂若佛先般涅盤;則無有能解所化有情愁憂心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盤;則有如來、能于雨四月中,依彼及自說無常教,解彼愁憂,令修勝行。有說:欲令所化有情,于佛當般涅盤,預系念住故。謂由雙賢弟子,先般涅盤;所化有情,便作是念:佛亦不久當般涅盤。以雙賢弟子已涅盤者,如天欲雷,必先掣電。若不以電爲先而震雷者;則令怯弱有情,聞之驚懾,或複致死。是故天欲雷時,愍有情故;先流電耀。彼既知已;虛心待之。雖聞咤雷;則無驚駭。如是若佛先般涅盤者,則令一類于佛慕戀,渴仰有情,驚怛悶絕。若雙賢弟子,先涅盤者;則令彼類、預起如來般涅盤想。至佛涅盤,則無悶絕故。有頌言:恒作無常想,變壞則無憂。如睹電爲先,聞雷不驚怖。有說:爲息謗故。謂有外道、恒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受邬波底沙、及俱履多故;夜從谘受,晝爲他說。若彼二人般涅盤已;世尊說法,不異先時。則諸外道,誹謗皆息。有說:爲顯世尊,不久住世,必當般涅盤故。如世界將欲壞時,蘇迷盧山、數爲難陀邬波難陀二大龍王纏繞舍去。諸天見已;卽知世界不久當壞。如是尊者舍利子、大目揵連、先般涅盤;世便知佛不久滅度。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雙賢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滅。問:何故具壽蘇跋陀羅、先般涅盤,然後佛耶?答:亦由法爾故。謂諸佛法爾、最後弟子、先般涅盤;然後佛。問:何謂法爾?答:法應如是,不可改易;故名法爾。此顯一切諸佛,法應後最後弟子而般涅盤。此理無異。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入園苑勝地遊戲;必以諸莊嚴具、莊飾最小王子,令其先入。然後自往。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將欲入如園苑勝地無余依涅盤界,亦先以菩提分法,莊嚴最後弟子,令先涅盤;然後自往。有說:尊者蘇跋陀羅作是念:一切同梵行者、皆在我前,入有余依涅盤界。我當複在一切同梵行者前,入無余依涅盤界。由其志願,故彼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尊者作是念:如受爾所聖教功德,還受爾所生死過患。我既不能領受聖教衆多功德;何須久住領受生死衆多過患。故彼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尊者怖畏多受利養恭敬故。謂拘屍城諸力士等、先于彼尊者,起大師想。複知彼得阿羅漢果。彼尊者作是念:若佛般涅盤後,彼必于我大設供養。幸因佛未涅盤,諸力士等、供養世尊,未暇相及。我當先佛而般涅盤。有說:彼欲斷絕诤根本故。謂彼尊者作如是念:若我後佛般涅盤者:外道謂我、是彼同類。諸苾刍複言是我同類。因此便興種種鬥诤。彼觀未來有如是事。是故先佛而般涅盤。有說:欲顯世尊、于最後位,教化功德,亦無減故。謂或有作是念:世尊功德退減而般涅盤。故彼尊者欲顯世尊、于最後位,亦能教化有情,令功德圓滿。謂令入無余依涅盤界。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先佛而般涅盤。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七卷十六頁雲:複次諸聖弟子,已見谛迹,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于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爲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叁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或爲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舍。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于其上舍,多生愛味,不般涅盤;彼于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于上舍,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盤;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 朱芾煌
(雜語)宗鏡錄二十四謂心王即是師,十數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數,隨有一起,十數即隨起,雖以一數,當名,然實有十數也。對十弟子者,初想數,即對富樓那,想數遍強,從想入道,是故聲聞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成論雲:識得實法,想得假名,富樓那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無礙辯才無滯,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推之,則欲數對迦葉,更樂數對迦旃延,慧數對舍利弗,念數對優婆離,思數對羅睺羅,解脫對須菩提,作意對阿那律,叁摩地對目犍連,受數對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