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之对称。谓由于宿世善根之开发,而能往生净土。安乐集卷上、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往生要集卷下末皆以为即使造恶,若得闻经、念佛、命终往生,皆是有宿善者,故无宿善者,不得闻佛名,亦不得往生。然日僧珍海于决定往生集则举出四种机类:(一)闻西方净土教门,诽谤毁訾而不修行者。(二)或虽不谤,然因五欲缠心而不愿往生者。(三)与弥陀佛有宿愿缘,闻净土教愿求净土,而复懈怠,更造十恶,或重病失心,或不逢善友者。(四)烦恼轻微,愿行具足,即得往生者。以上,前二类是无宿善者;第三类有远生结缘之义,若因前之微善,闻经并修念佛,亦得往生。此属主张未必具备宿善方得往生之说。(参阅“念佛往生愿”3212)
(术语)对于念佛往生而言,谓信心获得,由于宿善之开发,是为宿善往生,不拘宿善之有无而依十念往生者,谓之念佛往生。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书名)往生礼赞之讲式也。
(书名)往生礼赞偈之略名。
(书名)与往生论同。
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并注。又作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略称论注或注论。乃注解世亲净土论之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一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一切善恶凡夫相。下卷则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等十科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之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历代三宝纪卷四、法经录卷六、东域传灯目录卷下]
全一卷。日本永观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谓称名念佛中有十种往生要素,且主张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十种要素为:广大善根、众罪消灭、宿缘深厚、光明摄取、圣众护持、极乐化主、三业相应、三昧发得、法身同体、随顺本愿等。
凡三卷,或以每卷各分本末,共计六卷。日僧源信(惠心僧部)撰(984~985)。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系辑录一六○余部经卷之往生要义,以问答体裁撰写而成。共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极乐证据、正修念佛、助念方法、别时念佛、念佛利益、念佛证据、往生诸业、问答料简等十门。由于辨别现世之无常,而发愿往生净土;若欲往生极乐,则以念佛为最重要。在念佛中,立有观念、称念两种方式。源信认为观念较殊胜;称念则为众人所能实行者。
(术语)谓得一念归念之信,必定往生弥陀净土也。
(术语)死后往生极乐净土也。
无记,非善非恶之义;往生,即往生净土。无记往生为四种往生之一。谓此人已于平生发得皈命信心,临终时虽由于过去业因,心神衰弱成为无记而不能念佛,然以其过去之念佛功德,得以往生净土。(参阅“四种往生”1804)
谓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乃最重之罪,必堕于地狱,然以十念念佛之力仍得往生极乐净土,即谓念佛有超绝之功能,此系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经则说犯五逆罪及谤法罪者,皆无法往生西方净土。[观经疏散善义](参阅“逆谤除取”4329)
往生,即往生净土。正念往生,即谓依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佛国。乃四种往生之一(参阅“四种往生”1804)
(术语)四种往生之一。
为净土宗所立。谓念佛以外之诸善万行亦能往生极乐净土。我国唐代净土宗诸大德对“诸善万行”所立之名目有异,如善导于观经疏散善义,称之为杂行。道绰于安乐集卷下,称之为万行,故亦有万行往生之称。
日本净土宗之祖法然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五正行为往生净土之方法,法然之弟子长西则谓诸行与念佛应一视同等。[释净土群疑论卷五]
日本佛教用语。“体失往生”之对称。体,指五蕴所成之秽体。诸行往生之机,临终时亡失其秽体,始能往生,称为体失往生。对此,平生闻信(闻“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而生信)之时,成办往生之业事,不亡失凡夫五蕴假合之秽体,而决定往生,称为不体失往生。[口传钞卷中]
(一)凡三卷。北宋沙门戒珠(985~1077)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由梁、唐、宋各高僧传中选集净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据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传记,及宋代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中,选出僧显以下七十五人,编成本书。然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以无临终来迎之事实,故不收录。
(二)即总称集录信仰阿弥陀佛、相信得往生西方净土者之传记书籍。或简称往生传。唐代迦才之净土论卷下引现得往生人相貌条有(大四七·九七上)“道俗得往生净土者,略有二十人”之语,与总章元年(668)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卷十五敬佛篇弥陀部感应缘中,列举之僧尼及居士十名等,咸被认作往生传之先驱。而单行本之印行,为唐贞元(785~804)年间由文谂、少康二师编集,其后经由后唐道诜删补之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一卷为最早。
往生传于当时与一般高僧传不同,可同时包含尼僧及在俗男女之传;与冥祥记等之感应,或神异传之类亦异,而以仅限于往生净土之人,为其特色。然高僧传及感应神异传类,却为往生传之主要资料。
我国往生传计有: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新修净土往生传、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西舫汇征、修西闻见录。日本往生传亦可列举:日本往生极乐记、续本朝往生传、拾遗往生传等书。此外,类书有宋代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中题为“净土立教志”,即为往生传之一类。又有佚书多种,如宋代遵式之往生西方略传一卷、宋代清月之往生净土略传一卷、南宋海印之净土往生传十二卷、辽代非浊之随愿往生集二十卷等。[莲门类聚经籍录卷下、往生传成立考(小笠原宣秀,龙谷史坛十六)](参阅“往生传”3200)